我的300个博物馆之57—四川省博物院

和光同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7.30</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251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1940年,四川博物馆正式筹建。1941年,四川博物馆建成诞生,馆址在郫县东岳庙。1950年底,更名为川西博物馆。1952年,定名为四川省博物馆。1984年5月,邓小平题写了馆标“四川省博物馆”。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10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5月18日,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四川博物院藏品丰富,镇馆之宝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直到走出博物馆也没有看全。还有一个遗憾,张大千纪念馆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主体</b>:四川博物院的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屋顶采用了巨大坡面,采用传统中式建筑的举折之制,主体建筑围绕“T”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远古四川</b></p><p class="ql-block">四川盆地西靠青藏高原,北依秦巴山地,东连长江三峡,南临云贵高原,地貌复杂、生态多样、资源富集,远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迁徙交融,孕育了远古四川的早期文明。</p><p class="ql-block">峡江地区的龙骨坡遗址将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腹心地带的眉山坛罐山遗址是四川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川西高原出土的大量手斧是古人类对高海拔环境生存适应的见证;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资阳人”是中国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重要代表。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汇聚盆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史前文化。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筑墙建城,古蜀文明由此开篇,并酝酿出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使成都平原成了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资阳人头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人面型玉佩(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巫山县大溪遗址一座儿童墓葬中,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石雕人面像,距今约6000-5000年。器作扁平体,呈椭圆形,为黑色玉人面。其材质为火山灰岩,轮廓打磨细致有光泽。正、反两面均采用夸张浮雕手法,雕凿出人面形。面部作正视状,鼻梁挺直,双目为圆圈形,撅嘴,无耳,外有阴线刻瓜子形人头轮廓,顶端有两个椭圆形小穿孔。因其出士于儿童基葬,最初认为是儿童玩具,后来也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兼有护身符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古代四川第一展厅,展示秦以前的巴蜀文明。</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的四川,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中心。据文献记载,巴蜀古国所在之地,为“人皇九囿”之一,巴蜀为“囿中之国”。至大禹,分九州,巴蜀属梁州。经过历代先公、先王的经营,巴与蜀逐渐成为长江上游两个强大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通过近百年考古工作,一个远比文献记载更为神奇的巴蜀王国逐渐显露尊容。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文化,与川东、重庆峡江地区的巴文化交相辉映,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文化”,并与周边各族群交流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p><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秦得巴蜀之富,有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巴蜀大地逐渐成为秦统一六国的坚实后方。此后,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文献中古蜀的起源,与传说中的黄帝、颛顼(zhuān xū)、大禹等英雄人物有关,在其文明初起时代,经蚕丛、柏濩(huò)、鱼凫三代蜀王,古蜀从酋邦社会演变为王国。</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勾勒出一个比历史记载更加真实的古蜀王国。作为古蜀文明典型代表的三星堆文化,特征鲜明,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其后的金沙·十二桥文化,延续三星堆文化的信仰,以成都为核心,使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这是古蜀王国最为辉煌的时代,其文化影响力东至鄂西,西抵石棉,北达汉中,南接黔东。</p> <p class="ql-block">约商代晚期,三星堆文化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中心。以三星堆遗址二、三期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它依托于农业的长足发展、手工业的巨大进步,构筑起一个雄踞西南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影响已达鄂西、汉中地区,并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神秘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是我国古代区系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尊(西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牛首耳铜罍(西周)</b></p><p class="ql-block">《尚书·牧誓》中记载了蜀人出征参与“武王伐纣”的战争,揭示了古蜀国与周人的密切往来。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竹瓦街先后两次发现的青铜窖藏,属于金沙·十二桥文化,共出土了40件精美青铜器,其中的青铜礼器带有强烈的西周文化烙印,见证了周人与古蜀国密切的文化联系。文曰:</p><p class="ql-block">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huī),曰:“逖(ti)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之一:水陆攻战纹铜壶(战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四川流行的巴渝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圈足饰菱形纹和四瓣纹。</p><p class="ql-block">该壶通体遍布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多个生活场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纹饰精美场面宏大,曾上过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span></p><p class="ql-block">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国内现存两件,一件为传世品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现藏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这件是第二件。</p> <p class="ql-block">填漆云纹铜壶(战国)</p> <p class="ql-block">古代四川第二展厅(秦汉三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经穴髹漆人(西汉)</b></p><p class="ql-block">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经穴髹漆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其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凤阙画像砖(东汉)</p> <p class="ql-block">桑园</p> <p class="ql-block">东汉制盐画像砖</p><p class="ql-block">四川古为巴蜀之地,生产的食盐被称为“盐巴”,以示正宗。根据食盐生产方式划分的盐种类有很多,海盐、井盐、池盐等,巴蜀地区的是井盐。制盐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巴蜀人民祖先在制盐时候的场景,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制盐工艺,更兼具艺术观赏性。这块画像砖更像是一张来自古代的照片,穿越千年仍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陶执铲箕俑(东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陶说唱俑</b></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高66.5厘米。1963年四川省郫县宋家林砖室墓出土。头顶作椎髻,双目微闭,歪嘴吐舌,两臂上耸,左臂戴环饰。左手托小鼓,右手执槌於击。上身赤裸,双乳垂至腰际。鼓腹,臀部后翘。宽肥的长裤垂落至臀,似有继续下落之势。</p> <p class="ql-block">月神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日神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仙人六博图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摇钱树</b></p><p class="ql-block">摇钱树由陶座和铜质树枝干组成。树枝干共分五层,并将西王母、天马、朱雀、玉兔、青鸟、乐人分侍於上。陶座为泥质褐陶,模制,呈圆锥体状。上小下大,当中贯穿一圆孔(供插摇钱树用)。陶座上下各浮雕一神兽。其上之神兽,双目突出,头直伸向前,其下之神兽,双目瞪圆,头曲颈向下。</p> <p class="ql-block">方相陶俑</p><p class="ql-block">方相是传说中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赵买赵元公画像石(三国.蜀)</p> <p class="ql-block">三国人物皮影</p> <p class="ql-block">古代四川展厅(两晋至唐五代)</p> <p class="ql-block">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四川成为南北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历经剧变,人口频繁迁徙,南来北往的民族交融,碰撞出风情多姿的文化。在纷乱的时代里,自东汉就传入西蜀的佛教梵音兴盛,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隋唐一统天下之后,四川环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繁荣的成都有了“扬一益二”之美誉。时至五代十国,前蜀、后蜀的统治者孜孜求治,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面貌。</p> <p class="ql-block">朱雀铺首石墓门</p> <p class="ql-block">巴蜀史学双璧——陈寿与常璩</p> <p class="ql-block">铜双凤双鱼洗(晋)</p> <p class="ql-block">康胜造释迦立像</p> <p class="ql-block">青釉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前蜀皇帝王建玉大带</b></p><p class="ql-block">成都永陵出土的玉大带是一件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此带由七方銬(kuǎ)、一方詫(chá) 尾、两节革带和一对银扣组成,鉈尾背面所刻铭文记载了玉大带火中幸存的故事。此带出土于棺床之上,可确认为王建遗体身佩之物。</p> <p class="ql-block">公元915年的一个深夜,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后宫突然燃起熊熊大火,收藏奇珍异宝的百尺楼被烧毁,无数珍奇异宝化为灰烬,惟独有一团宝玉虽经烈火焚烧却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玉带䤩(chá)尾背面所刻铭文,记载了它的不凡出身,“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旬之七日,荧惑次尾宿。尾主后宫,是夜火作,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堪矣。上曰:天生神物,又安能损乎!遂命解之,其温润洁白异常,虽良工目所未睹。制成大带,其胯方阔二寸,獭尾六寸有五分。夫火炎崐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玉谥宝</b></p><p class="ql-block">永陵出土的谥宝,出土时盛装于精美的双层方形银平脱漆套盒(宝孟)中。谥宝为玉质,钮作兔首龙身造型。印面篆刻“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毛诗》残石</b></p><p class="ql-block">后蜀残石经五代后蜀时期,由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涵盖儒家十三经。不仅刊刻经文,还刻有注释,被誉为古代中国最强教材。在2018年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作为四川两件文物代表之一惊艳亮相。此石双面刻诗经,此面是《鲁颂》,另面是《周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石涧敲冰”古琴(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 古琴通长122.7厘米、额宽17.5厘米、肩宽15厘米。琴为神农式,桐木面,呈紫粟壳色,通体均呈小蛇腹断并有梅花圈纹,鹿角灰漆胎。底为梓木,岳山、承露、龙龈、焦尾均用檀木镶嵌而成。琴底颈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声。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郑珉中考证,该琴曾为耶律楚材所收藏。此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有典型的唐琴风韵,声音纯正圆润。</p> <p class="ql-block">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清)</p> <p class="ql-block">蜀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川民族文物馆</b></p><p class="ql-block">川西南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犷的藏族汉子,川西北质朴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纯的苗乡少女,还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间,高原、山林给予每个民族不同的禀赋和性情。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终在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礼仪,如同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中了望,那灿烂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饰,那精美细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那神秘莫测、敬神礼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独特、悠长的艺术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我们在这里展出的民族文物是从馆藏七千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它们不过是民族文化大海中之一粟,却已经让我们为之心醉和迷恋。我们相信,古老的民族文化之花,必将会更加娇艳,以她那璀璨的、摄人心魄的魅力在世人面前绽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特展</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铜牌饰(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b></p><p class="ql-block">是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该罍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曾在日、美、法等诸国展出,观众无不为之叹为观止,不愧为国之重宝,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此罍最具特色的便是它象首形状的器耳,代表着西周时期的巴蜀就已经出现了“象”这种动物,这对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也有极大的帮助。“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向我们展现了古代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它虽出土于四川,却带有明显的中原特色,代表了古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进行过友好的交流,是两地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带盖蟠虺纹铜缶(战国)</p> <p class="ql-block">木胎漆马(西汉)</p> <p class="ql-block">宽首青铜剑(战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观音菩萨头像</b></p><p class="ql-block">是唐代时期文物。观音菩萨头像宝冠及头发刻画相当写实亦非常精美,被称为"东方美神"。在万佛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中的这尊唐代观音菩萨头像是杰出代表,为万佛寺遗址中唐代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十三人连体地藏菩萨铜造像(明)</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千载古蜀道,半部中华史</b></p><p class="ql-block">蜀道是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记载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蜀道,穿越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秦巴山脉,所过之处山高谷深、险峻秀美,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代后,贯穿陕、甘、川、渝“三省一市”的各条“新蜀道”,不仅加强了“蜀道四地”的联系,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讲好蜀道故事,传承蜀道历史,延续蜀道文脉,让蜀道“活起来”,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崇高使命!</p> <p class="ql-block">四川博物院外面陈列了两列乌木。乌木价值极大,有“黄金一筐,乌木一方”的说法。它们是古老年代的遗物,距今有3000~12000年历史。这两列乌木见证并默默诉说着四川古老悠久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