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夏探源》一书读后感 </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卢化南先生: </p><p class="ql-block"> 我于近日得先生著的《华夏探源》一书,拜读以后对先生孜孜 以求,研究收集中华民族历史以及济源一带,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 位置深感震惊和敬佩!先生应该得到全体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人尊 敬,尤其是济源人民应该感谢您!因为您为我们赢得了极大的应得 的地位和荣誉。 </p><p class="ql-block"> 拜读以后才知道,有不少遗址可以证明:济源是中华民族发源 地之一。人类祖先由山区向平原过渡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济源位于 华东平原和太行山麓的结合部,中华民族祖先由太行山脉山西黄河 流域中游向华东平原扩展,把济源作为一个重要过渡地域是完全可 能的。而且由于人类发展数量增加,区域之间战争在所难免,济源 地域内战争遗迹很多,又说明济源是人类文明初期活动地点的可能 性。 </p><p class="ql-block"> 济源附近一带有那么多的汤帝庙,足以说明济源是商汤灭夏的 战场。不然中国帝王那么多,人们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如此集中地纪 念汤帝呢?同时人们纪念解放自己的汤帝,而羞于建立夏迹是完全 可以理解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朝称天子呼万岁,为所欲为,后朝 对前朝却掘地三尺鸡犬不留,唯恐剿灭不净留下印记不无关系,其 实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实。 </p><p class="ql-block"> 现在说一些具体的:因为我本人生在夏神庙,距姬沟村仅一河 之隔,鸡犬之声相闻,又热衷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有义务把一些 情况向您提供,以便于先生进一步研究佐证。 </p><p class="ql-block"> 我村村西南角有一姬家寨,石头砌成,坐南向北,高10米左 右,上有二亩地大,有石头砌成的寨门、道路 。村中有姓姬大宅 院,东有姬沟,可见姓姬在历史上曾经是当地大户无疑。姬沟村位 于我村东南,罗湨河东,不到一公里处。村东有银鸦寨,(我村人 叫老哇寨),寨上有水窖,藏洞,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寨门,显 然是战争之地,传说这里发生多次战争,隋唐、太平天国百姓逃难之处。</p><p class="ql-block">我村西南一公里处有一高山与银鸦寨相对,我村人叫大寨, 上有水池寨门,其他地方人叫玉皇顶,山下东南有水泉长年流水, 这股水叫姬水。以地名命水名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姬沟是否黄帝 出生地,否定和肯定的证据都不足。其他地方恐怕连蛛丝马迹也没 有,倒是山沟出雄才的证据不少(毛泽东就是)。</p><p class="ql-block">我村夏神庙村名 不知起始于何时,我见到的最早的一个古碑上书:禹王“下身” 处,为“下身庙”非“夏神”二字,此碑已失传,传说最初是有个 两层禹王阁,碑在阁中,毁于火灾,后建庙宇,禹王身上还未上 漆,闻冯玉祥扒庙宇打神像来到河南,村人怕殃及庙宇,忙雇人拉 倒神像,规划时庙宇被毁,现又建已不伦不类,不能为据。</p><p class="ql-block">“禹王 下身处”究竟是大禹遗迹还是人们担心罗湨河泛滥以禹王想阻水已 无证可考(因我村居罗湨河岸)。商夏之争,逾数千年,想见原迹 几乎不可能,只能根据历史文献,山水走势,大致推断,再根据地 下文物年限,民间传说确定大概,不能过于苛求。</p><p class="ql-block">黄河下游多处建 有禹王庙,据我推断,与传说禹王治水有关,就像各处都有的山神 庙、火神庙祈求平安一样,与禹王活动范围无关,不足为据,不可 </p><p class="ql-block">全信。 </p><p class="ql-block"> 此致 </p><p class="ql-block"> 敬礼 !</p><p class="ql-block"> 姚景业 </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22日 </p><p class="ql-block"> 元宝评〈华夏探源〉读后感:</p><p class="ql-block">济源与华夏起源的深度探寻**</p><p class="ql-block">《华夏探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起源的大门,尤其是关于济源地区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地位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且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一、济源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的依据**</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来看,济源处于华东平原和太行山麓的结合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祖先从山区向平原过渡的重要区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地域间的战争难以避免。济源地域内众多的战争遗迹便是有力的证据,这表明济源在人类文明初期就极有可能是活动频繁的地点。例如书中提到的诸多遗址,它们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拼图碎片,逐渐拼凑出济源在华夏起源中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二、济源与商汤灭夏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济源附近大量存在的汤帝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从常理推断,如果没有特殊的历史关联,很难想象人们会如此集中地纪念汤帝。结合历史上后朝对前朝的态度,商汤灭夏之后,人们纪念拯救自己的汤帝,而对夏朝遗迹避而不谈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历史记忆的偏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为济源可能是商汤灭夏战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p><p class="ql-block">**三、民间考察与补充证据**</p><p class="ql-block">姚景业先生的来信提供了许多来自民间的珍贵信息。他所描述的姬家寨,石头砌成的寨子结构完整,包括寨门和道路等,还有姬姓大宅院以及与姬沟相关的地名。这些信息暗示着姬姓家族在当地曾经的重要地位,而姬姓与华夏民族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银鸦寨和大寨等地的战争遗迹和传说,进一步说明当地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多动荡,可能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势力争夺的区域。此外,关于夏神庙村名的由来以及相关传说的演变,虽然其中很多已经难以确切考证,但也反映出民间记忆与历史事件之间复杂的交织关系。</p><p class="ql-block">**四、对探源研究方法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在对华夏起源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种证据。像黄河下游多处建有禹王庙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与禹王的活动范围有必然联系,它们可能更多地是出于人们对治水的祈愿。这就提醒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历史文献、山水走势、地下文物年限以及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大致推断。既不能过于迷信文献记载而忽视民间证据,也不能盲目相信民间传说而缺乏理性的分析。</p><p class="ql-block">《华夏探源》激发了我们对济源地区在华夏起源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思考,而民间的探索和发现也为这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