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参天映禅意, 一砖一瓦皆故事——潭拓寺一日游

珠珠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映禅意, 一砖一瓦皆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潭柘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古木参天,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每一步石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古寺的静谧,让人心随风动,思绪飘渺。佛音袅袅,禅意浓浓,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潭柘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是北京的一句民间谚语。据史料记载,潭柘寺最早建造于西晋时期,而且当时修建北京城的工程师正是姚广孝,他的很多灵感,都是来自潭柘寺的建筑,所以才会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民间谚语。它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历经多次更名和扩建,最终在清代被康熙帝赐名为“岫云禅寺”,成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中路建筑</b></p><p class="ql-block">中路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废)和毗卢阁等,东西配殿、廊庑相辅左右。</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山门为三间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檐下为清康熙皇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宝锅</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精品国宝就是大雄宝殿殿顶两个特大号的琉璃鸱吻特别醒目。“鸱吻”是传说里九种龙中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两座配殿,大殿院内还建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后面原来有三圣殿,仅存基址。</p><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帝王树”</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内古树名木中最著名的当数矗立于大雄宝殿前的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须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配王树</p><p class="ql-block">配王树是为了与帝王树配对而种植的。传说中,潭柘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树,分别是帝王树和配王树。帝王树植于唐代贞观年间,而配王树则是稍晚一些时候为了与帝王树配对而种植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两棵树都是雄性,因此无法结果‌</p> <p class="ql-block">娑罗树</p><p class="ql-block">娑罗是佛门的圣树,因佛租释迦尼在娑罗树下涅槃,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人我国以后,逐渐被一些佛寺所引种。目前,只有少数 规模大的寺院才有种植。娑罗树又称七叶树,叶呈长卵形,夏初开花,花为串状白花。花开时节,仿佛在黑绿色的大树上插满了白色蜡烛。十分新奇,好看! 婆罗树用途良多,可以食用、入药,也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康熙皇帝有诗赞曰: "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帷应月中有。"</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毗卢阁是中路的最后一重殿,居寺院最高点,原来是收藏经书的地方,俗称藏经楼,面阔七间,歇山顶,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前的古玉兰和百事如意树。</p> <p class="ql-block">古玉兰</p><p class="ql-block">二乔玉兰,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寺中的玉兰为紫、白双色,北京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p> <p class="ql-block">探春</p><p class="ql-block">潭拓寺毗卢阁前的古探春与“二乔玉兰”相伴,盛花期时清香满园。探春为落叶灌木,叶小树细,花有香气。此探春据 说植于明末,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树高约4米,树冠直径约6米,如此古老的探春在北京地区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百事如意树"是一棵柏树与一棵柿子树相伴共生,像一对情侣紧紧地贴在一起。人们取其语音。 "柏柿"即为"百事",因而称其为百事如意树。柏树属于柏科,常绿乔木;柿子树属于柿树科,落叶乔木。两棵不同属种的树木相共生,互不排斥,实属罕见。据说摸了这棵树,就可以一年之内百事龙意,特别是新婚夫妇,可百年合好,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路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东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宫和流杯亭等,多为庭院式建筑,是僧人居住和来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b></p> <p class="ql-block">方丈院</p><p class="ql-block">方丈院是高级僧人的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行宫院</p><p class="ql-block">行宫院位于方丈院东边,形似四合院,是清代皇帝前往潭柘寺进香游玩时暂住之所。北侧的万岁宫,为乾隆皇帝专用,南侧三间为太后宫,太后居此。太后宫东侧,为两间耳房,原是太监住所。</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p><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称流杯亭,位于帝后宫。是皇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的地方。该亭建在原无逸殿的遗址上,四角攒尖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清乾隆皇帝亲书“猗玕亭”匾。亭内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宽度、深度均为10厘米,石槽构成的图案从南向北看为龙头形,从北向南看为虎头形,构思奇妙,所以该亭又俗称龙虎亭。</p> <p class="ql-block">金镶玉</p><p class="ql-block">万岁宫南侧竹林院,内植“金镶玉”名贵竹,环境清幽雅致。东房三间是御书房,供皇帝读书办公之用。</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p class="ql-block">地藏殿内有地藏菩萨的木雕漆金坐像,结跏跌坐。"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地"指大地,"藏"指精藏、存有。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牟尼寂灭之后, 而弥勒佛尚未降生至世间之前的一段时长千万年的时间里,由地藏菩萨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 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只位相当于"代理佛",可 见其在佛门中的地位之高。释迦牟尼佛曾命地藏菩萨永作"幽冥教主",因而也就为了“十殿阎罗"的顶头上司。是阴间的最高主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路建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b></p> <p class="ql-block">楞严坛:</p><p class="ql-block">楞严是梵文“大定”的意思,代表智慧圆满、坚固不坏、至高无上的境界。楞严坛位于戒坛院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35年),是潭柘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完整的楞严坛。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正面挂“寂照真如”橫匾,其余三面分别为“金姿宝像”、“慈云普覆”及“月镜常圆”。据说“寂照真如”是清乾隆帝手书,而“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是清果亲王弘瞻题。</p> <p class="ql-block">戒坛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1436年),为硬山式建筑。 门额上的“戒坛”二字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 戒台正中供奉一尊木质漆金的释迦牟尼坐像,佛像背面绘有金龙,正上方设垂花木罩,非常精美。潭柘寺戒坛可授佛门大戒具足戒,又称比丘戒,因而又称比丘坛。无数僧人都曾在这里受过戒,受了比丘戒的僧人可凭潭柘寺发给的度牒,到全国各地的寺院去挂单,也可游历四方、到处化缘。</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毗卢阁后面一个独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处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门额上高悬着清乾隆皇帝所题“莲界慈航”的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音像前两侧侍立着龙女和善财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殿内左侧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拜砖”。有一种说法,说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他的父亲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在,妙严公主“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是潭柘寺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p><p class="ql-block">圆通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本身像,两面列观世音菩萨32种应身像,合称“观音三十三身”,因极其少见而极具价值。佛经里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不同众生,可以随机应化33种化身,从佛身、菩萨身、人身,到非人身, 共有33种。佛教徒根据观音33身的说法,绘制出了33种观音的画像,有杨柳观音、游戏观音、莲卧观音、 水月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能静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等。此外,“圆通”是佛教徒对观世音菩萨的尊称,意思是“思维敏捷,无障碍”。</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白塔有很多都是墓塔,塔下一般都埋藏高僧的舍利子。而潭柘寺圆通殿与地藏殿之中的这座被松树枝叶缠抱的白塔却是1437年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为母亲祈福延寿而建的“金刚延寿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凤舞塔松"为两棵形态奇异的古松。白塔西侧的一棵略向东倾斜,在树的尖顶上,有一小树树折曲成三角形,宛如凤头,凤头上高耸着一蓬松针,好像凤凰头上高挑的羽毛;树身上,两根大侧枝横生并微翘,好像凤凰张开的翅膀。东侧的一棵树身略向西倾斜,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这两株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市人称之为"双凤舞塔松"。</p> <p class="ql-block">石鱼</p><p class="ql-block">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p> <p class="ql-block">梨树院</p><p class="ql-block">梨树院是一个位于潭柘寺内的古老院落, 得名于院内种植的几棵梨树。</p><p class="ql-block">梨树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曾是妃子到潭柘寺敬香礼佛的居住之所。院落的建筑风格古朴,日光充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梨树院内房屋古朴,门扉斑驳,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点一杯咖啡或者品一壶香茗,沐浴在阳光下, 享受岁月静好,观廊前花开花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潭柘寺的大悲坛,早年间和尚把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安排在这里,管他们吃穿用度。后来又收留过无庵修行的尼姑所以取名大悲坛。现在闲置。</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西观音洞院落和老虎洞(神虎)院落内的西观音洞和老虎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门外建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山门外山坡上还有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b></p> <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潭柘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日的潭柘寺更显宁静与清幽。古刹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美。漫步其间,心灵得以沉静洗礼,仿佛洗净了红尘的尘埃,心静如水‌。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与心灵的深度对话,每一次闭目沉思都是对内心的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