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字的爱与恨 ——探访陕北36座古堡镇羌堡(一)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三十三站 2024年

任可

出了孤山堡,下一站是第五堡镇羌堡。朋友问:我们走了前四堡的名字皇甫川堡、清水营堡、孤山堡是以河川命名的,木瓜园堡是以特产命名的,怎么第五堡名字透着威严的杀气,直白而暴力让人闻而生畏?明朝不是和元蒙打仗吗?怎么又牵扯到羌族了呢?我答道:明朝是没和羌人打,但宋朝是这里是和羌人打的。你知道我们宁夏银川有个西夏王陵吗?宋初,党项羌人建立了西夏王朝,府谷这一带是西夏和宋的边界,那时,羌人常常犯边袭扰,所以,古人把来袭的游牧民族也有称为羌的。镇羌,意味着镇住外族侵扰,捍卫一国疆土。这里的羌不但指羌族,更泛指外族。 为什么我能回答他的问题呢?因为每走一个古堡,我都要翻阅长城志、县志等文献资料,打探路径。到地方还要找乡政府人员和老者村民了解古堡情况,期待从中获得丰富的营养。镇羌堡也不例外,因为其名的特殊缘故,我从古诗词和文献资料中对羌重新有了认知。 羌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原本是广泛分布于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晋时,在北方建立过后秦政权,“五胡乱华”时,也有羌人的影子。我认识羌这个字是从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开始的,此诗使玉门关驰名天下,也使羌笛的沁人心脾、哀感顽艳的音乐记忆在心。高适还有"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表达着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切感受与哀伤。时光到了宋朝,西边崛起了一个党项羌建立西夏政权(宁夏银川),与汉民族为主体的宋朝战斗了大约145年,范仲淹中的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守边人的苍凉悲壮与乡思。 镇羌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那时不叫镇羌叫建宁寨。宋初,西夏经常入侵,建宁寨是前沿阵地,几乎“无日不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庆历元年戉子麟州言:“元昊以前元戉辰,攻围州城。是月乙酉,逾窟野河西山上白草平,距城十五里按军。丙戌,破宁远寨,寨主、侍禁王世亶,兵马监押、殿直王显死之,焚仓库楼橹皆尽。” 《三朝北盟汇编》卷五十八靖康中帙三十三:“起靖康元年十月十七日巳酉,尽十八日庚戌……金人陷麟州建宁寨,杨震被害。杨震,宗闵之子也……知麟州建宁寨。金人寇寨欲降,震不从。时寨兵精壮者,悉从折可求死于交城之战。所余老弱百数,守节坚。震奋力守城,金人急攻,阅旬日,城中矢尽、城陷,震死之。震之子名存中,方从征河朔,得免于难。次子居中,执中亦被害。”城池失陷,守城士兵,城中百姓结果可想而知的。 从这两次西夏血洗宁远寨来看,宁远寨一直处于血雨腥风的战争之中,边民屡受西贼抢掠,苦不堪言。也可能是出于对羌人犯边的恐惧记忆,直到明代,从弘治九年至隆庆五年70多年间,居住河套的小王子,俺答部对沿边边镇多达15次寇掠,镇羌是受害重点堡。成化二年(1466)依尚书王复奏,在今府谷境内修筑镇羌堡,可以说目的明确,镇羌,意味着镇住外族侵扰,捍卫一国疆土。这时候的“羌”已经不是狭义的羌族和文化上的笛声了,而是以汉族文化心理而出现的游牧民族的代称泛指外族。,它与胡、虏、贼、寇等标示游牧民族一样。是一个歧视性的名称了。 所以在长城沿线的堡寨中,山西大同就出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仇恨的军堡地名如“外五堡”:镇羌堡、破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 “灭胡九堡”,即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杀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迎恩堡。当然到了现代为了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和,将虏改为“鲁、罗”等,将胡改为虎如杀虎口。镇羌堡也一样,新中国成立后,府谷县于1952年11月报国务院批准,将镇羌改名为新民村。在陕西,有羌的地名还很多,安塞县的平羌寨改为子坪桥,汉中市的宁羌县改为宁强县。而富县羌村(大申号村),因诗圣杜甫的《羌村三首》而名垂青史。 需要说明的是府谷的镇羌堡不是大同的镇羌堡,据我所知,不只是陕西有镇羌堡,山西大同有镇羌堡,甘肃也有镇羌堡(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金强驿村)。许多人把府谷的镇羌堡与大同的镇羌堡混淆了,百度百科中介绍府谷镇羌堡“与据墙堡、据门堡、助马堡共称为塞外四堡”应该是错误的,大同的塞外四堡中的镇羌堡地址在今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东北二里许,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府谷镇羌堡建于明成化二年年(1466年),也就是府谷的镇羌堡建后79年才建的大同镇羌堡。它们相距400公里呢。<br> 2024年10月14日 于孤山堡到镇羌堡的路上<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