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川藏之行——拉萨

九九

<p class="ql-block">图 / 文 九九 美篇号:228264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15日,16日</p><p class="ql-block">地点:西藏拉萨市</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5日,川藏行的第22天,早上8:20从林芝出发,10:10分打卡位于工布江达的巴松措,然后驶入林拉高速,于15:20抵达拉萨。</p> <p class="ql-block">车子进入拉萨城,当看到布达拉宫的那一刻,内心无比震撼,从未见过在一座山上建有如此规模的宫堡群……快70岁的老头心里还有些激动呢。</p> <p class="ql-block">到拉萨,主要就是看布达拉宫,所以首先去预约明天参观布达拉宫的门票,布达拉宫不售当日票,所有游客须实名制预约参观,需进行人脸认证。参观布达拉宫有两条线路既1号线和2号线,旺季时门票,1号线为200元,2号线为100元,我们享受优惠半票价,预约了1号线的半价票100元。预约成功,开心!</p><p class="ql-block">然后再去住宿,网上订的客栈叫“追梦客栈”,在布达拉宫的背面,步行约1.5里路可到布达拉宫。四川小俩口开的,装修也很有特色,虽然小了点但干净整洁,中间一小院子,坐下来休息喝茶非常自在,信价比高。</p> <p class="ql-block">晚饭过后,20:10分去布达拉宫拍夜景,这时天已渐暗,街上的路灯也逐渐亮起,行走在去布达拉宫的路前,禁不住用手机拍了视频,绿色的树木、鲜艳的花朵衬托着布达拉宫显得尤其壮美。</p><p class="ql-block">21:00点左右天就黑了,可以拍到雄伟的布达拉宫夜景和它美丽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后,拉萨这座城便笼罩在黑暗中,这时的布达拉宫愈加显得庄严,白色的墙体与周围的黑夜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像一个既庄重多智慧又有故事的老者永远弧傲的矗立在拉萨的置高点、远离尘嚣,他将大爱深藏心底不轻易言表,他永远神圣与宁静、带给这座城彻夜不息的明亮。</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拉萨的天空如同一块深蓝色的幕布,星星点缀其间。布达拉宫在宁静中显得格外肃穆与庄严,白墙更白,红墙犹如白雪衬托下的巨大玫瑰,金色的屋顶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是天界的宫殿,散发着神秘的光彩。布达拉宫的轮廓在月光和星光的映衬下,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神圣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人影流动,皆在仰望他伟岸的身躯,我仿佛听见远处的诵经声随风飘来,让我的灵魂在这片宁静中得到净化……</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的象征,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美轮美奂的夜景如同千年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藏族人民的过往、信仰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倒影更凸显出一种无语言说的静谧,透着庄严与神秘,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拉宫的对面屹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在夜色中显得神圣、雄伟壮观,与广场上的国旗一样,由人民解放军战士守卫着。</p> <p class="ql-block">这个夜晚对我而言是最有意义、不能忘怀的夜晚,带着布达拉宫神秘的夜景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9月16日)早上10点,我们准备进入布达拉宫里面参观,路边的红花绿树、苍松翠柏,还有如织的游人无不给这座在红山上,117米高的神秘宫殿以之景仰,与她隔望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和山上的巨幅“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更彰显出西藏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山脚下游人纷纷在转经筒边拍照,不忘带回这一刻,留下一生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拨最高最接近天空的宫殿,是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她耸立在太阳城——拉萨的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公元631年,吐蕃33代藏王松赞干布是它的创始人,有说是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当时叫“红山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吐蕃解体,又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span>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于1645年,在原址上重建红山宫,从这一刻起“布达拉宫”的名称才被确定,“布达拉”在藏语中是梵文“普陀洛迦”的音译,意思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布达拉宫此后不断扩建、还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维修,包括2002年投资2亿5千万元的第二次维修才逐渐形成现在之规模。今天纯净清彻的阳光使布达拉宫散发着它动人心魄的华丽壮美,它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最高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沿红山脚的底层叫“雪城”、白色外墙的叫“白官”、红色外墙的叫“红宫”,整个布达拉宫的外观就由这三部分组成,寓意着藏传佛教的“三界”宇宙观。总占地3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共13层,主楼高117米,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达赖寝宫、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安放着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佛像、法器、坛城、灵塔、佛教典籍、唐卡壁画等文物不计其数。它是西藏行政、文化、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布达拉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它的历史价值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图右边的无字碑与布达拉宫无声的矗立着,游人静默地注视着它们。</p> <p class="ql-block">我跟随导游吉桑(带墨镜者)一路听他介绍布达拉宫的过往与今生。他的讲解生动有趣、颇有故事、诙谐幽默,每个参观者无不认真的听他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当走到墙沿边时,他指着这些密密麻麻红色的枝条说:“这叫白玛草,因为宏大的建筑使用过多厚重的石头会给地基带来巨大的压力,为减轻压力,就在外墙的上半部使用了大量的白玛草,白玛草既能减轻重量又能通风透气,经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这些白玛草大多取自浪卡子县羊卓雍措畔的山坡上,“取白玛草非常有讲究,太长的不行太短的也不行,弯曲的和太软的都不行”。布达拉宫需要大量的白玛草,村民桑杰次仁每年到了采白玛草的时节都会带着妻子一块去采白玛草,然后将采回来的白玛草条去皮晒干,用湿牛皮绳捆绑成手臂粗细的小束,拿到布达拉宫去,上下用木钉固定好,再砌置于女儿墙外侧,最后将其刷成赤紫色。</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白玛草墙,汇集着大量如桑杰次仁一样的民众力量,堆砌补充着他们心中这座高高的信仰宫堡。</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许多工艺(手艺)都是以家庭为脉系传承的,在藏族同胞中流传着:“树有千万条枝,树根才是本”。他们把民族文化当作自己的灵魂。丹巴热杰是布达拉宫的古籍抄写员,自1990年,15岁起跟随父亲来到布达拉宫抄写古籍(他是第六代藏文尼赤体书法的传人),父亲因双目失明已退休在家。弟弟在家照顾父亲的同时还教孩子们学习藏文。丹巴热杰每天工作时,只喝很少的水,少上厕所,就为了增加更多的工作时间。每次抄写古藉就会忘记时间,长期的抄写工作己使得他视力下降,现在每次抄不了多少就要滴眼药水来缓解眼睛的疲劳,但他对这份文化传承视如使命,祖上6代人都在布达拉宫抄写古籍,《甘珠尔》、《丹珠尔》一抄就是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父子三人的背影都显如此的伟岸。</p> <p class="ql-block">唐卡</p> <p class="ql-block">在昌都的唐卡画师噶玛德勒已年近九旬,他把一生早已献给了唐卡。他对自己的曾孙女说:“我的宝贝曾孙女,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好好学习”。他要把自己的技艺传给曾孙女,让唐卡壁画永不失传。当他带着曾孙女贡嘎曲措来到布达拉宫时——“啊啊啊,布达拉宫,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不是月亮,是父母”。</p><p class="ql-block">曾孙女情不自禁的唱出了自己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藏历九月二十二是布达拉宫“泼甜墙”的日子,这一天当地以及附近的人们像过节一样,都会带着自备的蜂蜜、牛奶、白糖,尽数泼向布达拉宫的白墙上,为这座心中景仰的宫殿“美容换装”,红墙则是用红土、牛皮胶、藏红花、红糖混合而成,泼入红墙,由于涂料中用了大量的糖,所以就被称作“泼甜墙”,而布达拉宫就成了世界上最甜的宫殿,几乎来布达拉宫的人都会禁不住用舌头舔一下它。其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甜,拉萨的天空虽蓝天白云但毕竟也有肉眼看不见的飞尘落在墙上,本人认为最好不要舔,一是对它的保护,二是对自己的卫生。</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来到东欢乐广场,人员较多,排队上一个很陡的楼梯进入红宫,在红宫内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在红宫内参观的一切都无法记录。无论是五世、六世、十三世达赖的雕像还是精美的壁画雕塑等等。</p> <p class="ql-block">不过值得提一下的是在广场的北角边有一“网红厕所”,是布达拉宫最早的厕所,现在都有围栏围住的,它有三个蹲坑,无论是小解大解落地之处离厕所都是十几米高距离,一切味道都随风飘去,所以是最“环保的厕所”也就成了“网红厕所”。</p> <p class="ql-block">高耸矗立的布达拉宫,当我拂摸着你高大厚重的宫墙时,仿佛听到千百年延绵不绝的诵经声、仿佛看见布达拉每一个历史窗口被撕裂的疼痛声……</p> <p class="ql-block">来了布达拉宫必须留下身影,本人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在红宫后面俯瞰拉萨城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参观布达拉宫不走回头路,参观完后人们就从布达拉宫的后面沿“之”字形下坡道出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出布达拉宫后,它的背面有一人工湖,是建布达拉宫挖泥留下的深潭,叫“宗角禄康”,后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相传仓央嘉措夜晚都会留恋这里。山脚下绿树成荫,湖水倒影着布达拉宫是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不知哪位设计师把一条“龙”设计在了这里,虽得极为不协调,有画蛇添足之感。</p> <p class="ql-block">千古佇立的布达拉宫用苍劲和沉默面对世俗的喧哗,用信念和信仰给西藏带来安宁,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信仰的守护者。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圣和探索。无论是宏伟的建筑风格,还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布达拉宫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和信仰的灯塔。</p><p class="ql-block">世界屋脊西藏,离天最近的一方净土,它是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更是每一个旅行者梦寐以求的圣地。它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纯洁神圣的湖泊、最辉煌宏伟的宫殿和最质朴虔诚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拉萨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心之向往的地方,更是我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在没来西藏之前,我曾经无教次梦想过西藏、也曾无数次勾勒过西藏的模样,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让我几回回梦里进西藏,但由于海拨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身体条件等因素,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郑筠的《回到拉萨》影响了我们这代人,他的歌把我的心也带到了拉萨,可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没到过拉萨的人能写出如此的歌曲,让每个听歌的人对拉萨都有无限的向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我而言在若干若干年前,进西藏也只是梦想而己,可今天我不仅来了,还是自驾来的,翻越了多少个海拨四千、五千米的山口,自豪感倍强!</span></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拉宫参观了3个多小时后,我们乘公交车于下午15:00左右来到了八廓街。到拉萨这里是必打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八廓街是首届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它是拉萨城的起源地,是拉萨古城的核心区,是藏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和朝圣的集中地、是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1300多年前,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在此修建大、小昭寺。人们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转经绕圈,经年累月逐渐踏出了一条环绕大昭寺的中径。大昭寺周边便随之形成了集文化、商贸、宗教、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区域,这便是八廓古街最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街”(Barkhor Street)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的街道。藏语八廓是“环形朝拜路”的意思,整个街区四通八达有街巷35条,现保留有56栋古建筑。</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八廓街上,有很多地方政府机构在此驻地,有商店、手工作坊、还有摊位,能在这里沿街住的非富即贵。附近还有一些学者,金银匠,裁缝等手艺人和平民。  这里可是当时的“王府井”、“淮海路”,是高原的“清明上河图”,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藏民族的文化象征,那么位于老城中心的大昭寺无疑是拉萨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一座七世纪中叶的古建筑,坐西向东,共20多个殿堂,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殿,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过来的佛祖12岁等身坐像,像高1.5米,体态丰满,表情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藏民顶礼膜拜的神圣寺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来朝圣者特别多,有穿着白袍子的藏北牧民,有头上盘着英雄髻的康巴汉子,还有南来北往的客商,</span>他们手执转动的玛呢轮,口中念念有词,默颂着六字箴言:“嗡、嘛、呢、叭、咪、唔”,有的在大昭寺门前五体投地的朝拜,有的则围着大昭寺转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信仰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无数的佛教信仰者,不远千里一步一匍匐来到大昭寺朝拜,在318线上也见到过这样五体投地的朝拜者,我就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当站在大昭寺门前,也许你就找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在八廓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非常多这样虔诚的信徒,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我们不懂虔诚的藏族同胞匍匐在地一步步向着心中的圣地叩首时,他(她)们内心的宁静、充实和喜悦,所以我们对西藏是不了解的,哪怕是你走在大昭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只不过是个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穿梭不停的朝圣者、旅行者还有鳞次栉比的店铺,会感叹——只有在八廓街才可以看到和体会到的人文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八廓街上有五根巨大的经幡柱,我对这些既高大又神秘的经幡柱,不知它立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为了弄清楚就特别留意了,看了刻在石碑上的介绍,弄明白了就不觉得它神秘了,对西藏又多了一层了解。</p><p class="ql-block">它们分别是位于八廓街东北角的经幡柱名字叫“噶丹达尔钦”,达尔钦就是经幡柱的意思,是为了纪念一个将领而立,他叫噶丹。</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南角的叫“夏迦仁达尔钦”,夏迦仁是东方黎明之意。</p><p class="ql-block">南面的叫“格桑达尔钦”,格桑是美好时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西南方向的叫“曲亚达尔钦”,曲亚的意思是良策。</p><p class="ql-block">西北方向的叫“扎西达尔钦”,扎西是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夏迦仁达尔钦”,它距今已经有600多年了,夏迦仁的意思是东方黎明,因为建成之时正好是黎明时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西达尔钦”,竖立于1986年。之前的因为文革等事情传召大法会中断了,特殊时期过后,为了庆祝法会恢复举行,在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主持下扎西达尔钦又矗立在大昭寺附近。</p> <p class="ql-block">“格桑达尔钦”,是以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名字命名的。拉萨的民众对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转世期盼多年,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就是根据他的诗:“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羽借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得到启发前往理塘仁康古屋找到的。1720年9月,格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民众心愿遂成,在大昭寺讲经场南面建立格桑达尔钦经幡柱,以此庆祝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八廓街东南角和无资苏路的交汇处,有一栋二层楼的黄色房子,它叫做“玛吉阿米酒馆”,汉语的意思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在八廓街上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白色或红色的,你会被这唯一一栋独特的黄色外墙建筑所吸引,走进这个充满故事的小酒馆,仿佛听到仓央嘉措:“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和谭晶的歌声在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仓央嘉措是300多年来广为传颂最著名的藏族诗人、他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将神化为人!</p><p class="ql-block">住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瑰丽的诗篇行云流水、温暖柔情、美到肝肠寸断,句句扎在你心底——</p><p class="ql-block">“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p><p class="ql-block">“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p><p class="ql-block">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p><p class="ql-block">“今夜新月似蛾眉,时还暂去时还归。记取临行重来约,月成钩时人成对”。</p><p class="ql-block">“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p><p class="ql-block">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他的每一句诗都是爱而不得的悲伤所幻化出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当时的名字叫“冲塞康扎”。这个“康”在藏语里的意思就是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里边还陈列着很多旧时代的物件和影像,诉说着这三百多年历史的变迁。很遗憾,我们到的时候是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在八廓街的北边,就是这个转经筒房子的后面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建筑,叫做朗兹夏陈列馆。是以前旧西藏的政权噶夏政权的所在地,后来改成了监狱,这所监狱里的酷刑不是你能想象的,非常的残忍。一直到50年代西藏解放以后这个地方才改变了它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而在转经筒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沿转经筒房子顺时针转三圈。尤其是女孩子穿着藏服拍照,与后面的“朗兹夏监狱”形成了强列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来自苏州的俩位姑娘。我说:“你笑起来真好看”。她说:“我拍照笑起来好看,我的闺蜜不笑拍照片好看”(上图那个穿绿衣黑裙的)。我说:“你真会说话”。</p><p class="ql-block">所以就有“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p> <p class="ql-block">自我们走进西藏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滋养着无数善良、好客、不世俗的藏族人民,他们在这片缺氧的自然环境里,却始终不缺信仰,信仰是他们内心深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信仰给予了西藏人民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善良和坚韧的品质。无论是在康定、理塘、昌都还是那曲、当雄,所到之处见到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质朴纯纯的笑。在巴宿我们停车做饭,藏族阿妈问我们要不要水,她的笑容就像盛开的雪莲花,十分温柔,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p> <p class="ql-block">“草原就是这样,有风有雨,也有阳光,我们习惯了,只要牛羊还在,生活就还要继续。”这是我们在纳木错畔的牧场上遇见的牧民与我交谈时说的话。它渗透出西藏牧人一种热爱生活敬畏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郎木寺遇见了一对藏族新人,他(她)们的笑容无需用语言来描述,虽然她不是“惊为天人”,但她的笑可以治愈一切!我被她的笑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的拍下了这张照片,看的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掠过布达拉宫,一切都是那么的和协、静谧,晚霞把大地披上金黄,将蔚蓝的天、杏黄的云、远处的山和布达拉宫渲染,使整个拉萨城幻化成宁静祥和的诗意。近处的池水闪烁着波光,宛如一面金色的镜子,倒影出布达拉宫美轮美奂的身躯。此刻的布达拉宫宛如一座承载着历史的永恒丰碑,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结束了拉萨两天的旅程,两天的时间虽短,却是我心灵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宏伟的布达拉宫、金璧辉煌的大昭寺、纯朴乐观的藏族同胞还有无数虔诚的朝拜者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对我而言收获是巨大的,哪怕是只看了布达拉宫就足矣!</p><p class="ql-block">一眼西藏,一生不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如果喜欢九九的美篇,请给予多多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