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天前,二十多个老同学相聚在“隋唐茶室”喝茶聊天,算算离毕业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真是岁月匆匆而过,时光悄然流逝,转眼留下的痕迹也只是还能回忆起来的那一点点事而已。</p><p class="ql-block"> 热心的陈建康同学,还将搜集到的往事资料汇编成了一本毕业纪念册,这让聊天增加了太多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翻阅这小小的纪念册,犹如重新打开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那些曾经的往事似乎又浮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 </p> <p class="ql-block"> 回忆六十年前的新塍镇,因交通不便让人感觉地方有点偏,但在镇上的中学里却有着许多优秀的教师,上音乐课的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高级音乐教师,这一大堆的头衔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的。当年他的学生如今虽已跨入了老年行列,但在茶室里一起聊天,谈笑风生,好像仍停留在学生时代状态似的。至今有时还会傻想:当年学校有那么多优秀老师,要是能让处于接受能力较强时的这些学生,再多学上几年那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 新塍中学的老师,当年大多经过自己努力从高校毕业后,在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的号召下,克服困难,服从分配来到学校的。潘老师就是五十年代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音乐系,来新塍中学也就三十多岁的模样,身体虽没想象中的健壮,但精力充沛。</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话不多,样子挺严肃,初看起来与同学似乎少了点亲和力。那时有的同学就喜欢给人取外号,甚至把演义中杨家将的故事也套用到了潘老师身上,回想起来,那时对老师还是有点不够尊重,但大多还是善意的表示,这与几年后轰轰烈烈那横冲直撞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潘老师倒也不介意,默默无闻却能兢兢业业地上好每节音乐课。其实与潘老师接触多了,就知道与潘老师是很容易相处,以至后来有同学把自己的子女也送到潘老师那里去接受音乐辅导,效果还不是一点点。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潘老师知道同学们只会注重那些主课,音乐课不管学得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升留级,容易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在音乐课时也会穿插说些学习音乐的好处。尤其音乐中那些欢快的曲子,会给同学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并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这些都能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也让在校的读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还从自己经历出发,认为学好音乐还会增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过在那个年代,潘老师是不大会说学好音乐会增加个人的生存技能,会提升个人艺术修养这些话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听了后也不当回事,因为即使不努力,没打算升学,只要能奔赴到艰苦的地方去,仍会一样光荣,一样会受到敲锣打鼓的欢送。号召,是不会区分在校是努力还是不努力,光荣,倒是一视同仁的。</p><p class="ql-block"> 在校我相对比较注重主课,对音乐课我想法还挺简单,无非是唱唱歌而已。就是教室的课程表上,有时也会直接写唱歌而不写音乐。但我自身音色条件差,唱出声来担心被旁人笑话,因而从不敢放声高唱。其实这唱歌,你越是不唱,声带没锻炼机会就越唱不像样,也就感觉自己音乐真的不行。至于说学习音乐会增加一项本领?那时也不大会有这种想法,记得有弹唱评弹不错却改行去了新华书店当售货员的例子,让人觉得音乐与生存能力还真挂不上钩。</p><p class="ql-block"> 刚进中学那会,好像学校里也没什么音乐器材,只有脚踩的风琴。上音乐课时,同学们会跟着老师的琴声唱起歌来,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这些歌唱起来都挺有精神,节奏感强烈,如同火车轮子滚动时那样,让人有一种不顾一切向前、向前,再向前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潘老师来上音乐课,却背了一架崭新的手风琴,感觉挺好奇,因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手风琴的实物。</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用手风琴给同学们演奏了许多好听的歌曲。虽说自己唱歌不行,但对好听的乐曲却是十分欣赏,尤其是潘老师演奏出来的那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我。乐曲欢快的节奏感,就像是生活中的一股暖流,澎湃向上,极富感染力,让人听了一遍还真的不过瘾!</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还简单介绍了手风琴的特征,虽然那时只知道手风琴是挺贵重的乐器,但却从此出现自己背着一架手风琴像潘老师那样弹奏的梦境,即使后来学校不再有音乐课了,而这美梦我却能一直延续着,让我这个本来并不喜欢唱歌的学生,慢慢爱上了音乐!</p><p class="ql-block"> 说学校不再开设音乐课,依稀记得初二好像就已没有了。我想,本来潘老师还会继续教同学们认识曲谱,还会继续在教室响起优美的琴声,可惜这些课程都早早地结束了,让我刚萌发出来一点学音乐的兴趣,很快消失在没了音乐声响的教室里了。 </p> <p class="ql-block"> 至于后来,上山下乡,战天斗地,欣喜自己有了手指粗壮的一双手,至于胳膊要想如当时墙上宣传画中那样粗壮的形象?还得改造、还得锻炼,但也因此与弹琴的距离在逐渐拉开,变得越来越远。看来想十全十美、美梦成真、心想事成?世上哪有这么幸运的事。</p><p class="ql-block"> 直至退休后,我有了时间,又重新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境。幸运的是如今有老年大学可满足这种学习的需求,只是报名范围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其他则要在有多余名额情况下进行抢报。这我倒没介意,反正只要努力一下能争取到的事,也就没啥抱怨了。</p><p class="ql-block"> 进了老年大学电子琴班学习,又有了像潘老师一样老师。虽然自己因年龄、经历关系,手指实在有点僵硬,但毕竟实现了从前想学弹琴的梦想,即使弹得不像样,总感觉这电子琴也有自己从小喜爱的手风琴音色,似乎让人又回到了从前一般。只是当着别人的面,说潘老师是我的音乐老师?我怎么也说不出口,要是说了,连七个音都弹不利索,哪像是潘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p> <p class="ql-block"> 我想,哪天能说潘老师是我中学音乐老师这样有勇气的话,那起码得能弹奏出点歌曲才行吧!</p><p class="ql-block"> 让人惊喜的是,潘老师虽已九十多,精力依然充沛。当知道1965年新塍中学初中毕业的同学,正在编制一本纪念册时,还专门为纪念册谱曲了一首《再想见》的歌。</p><p class="ql-block"> 对潘老师的热情,同学们是由衷的感谢,虽然潘老师教音乐课的时间十分有限,但自己今天还能喜欢上音乐,还能欣赏着音乐带来的美感,与潘老师当年的优美琴声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的音乐家潘哲华老师晚年幸福、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 喝茶聊天,说不完的话题,转眼已过了大半天,还想再聊?只能期待下次再愉快相聚了,只是又得辛苦几位热心同学的组织安排了。 </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