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鍳》阅读札记 第135至138卷

czx编辑

(公元479至493年) 吴浩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2、宋顺帝让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79年3月2日,宋帝任命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管文武百官,封爵齐公,封地十郡,赐给九种特用物品;原任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等职依旧。3月3日,又下诏:萧道成的封地齐国的官爵和礼仪,一律仿照朝廷的制度。3月4日,又任命齐国公的世子(天子、诸侯的嫡长子)萧赜兼领南豫州刺史。4月1日,又进封萧道成公爵为王爵,封国再增加十个郡。4月15日,朝廷又授予齐王萧道成特殊礼遇,命齐国的世子改称太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月20日,宋顺帝刘准下诏将皇帝之位让于齐王。21日,宋顺帝应到殿前平台上去,但他不肯露面,逃到了佛像宝盖下躲藏,辅国将军王敬则率兵进入宫殿,用板轿迎接顺帝。皇太后害怕,亲自带领宦官,搜寻到顺帝,王敬则劝诱他从佛盖下出来,带他上车。顺帝止住哭泣,问王敬则:“是不是要杀我?”王敬则说:“只让你出皇宮到别处居住,你们刘家当年夺取晋朝司马家的天下也是这么干的。”顺帝哭得手指发抖,说:“愿死后世世代代不再投胎帝王之家!”此时宫中一片哭声。顺帝拍着王敬则的手说:“如能保我平安无事,将送给你十万钱。”当天,百官在大殿陪同宋顺帝举行退位仪式。侍中谢朏正值班,该由他解下顺帝的玉玺绶带,传诏人来催时,他假装不知,问道:“有什么公事?”传诏人说:“请你把皇帝的玉玺绶带解下来呈献齐王。”谢朏说:“齐国应有自己的侍中。”说罢,放好枕头躺在床上。传诏人害怕,让谢朏装病,另请兼职侍中的人去做此事,谢朏说:“我没病,为什么说有病!”便穿上官服,步行走出东掖门,上车回家。于是王俭被任命为侍中,解下顺帝的玉玺绶带。让位典礼行过,宋顺帝乘坐画轮车,驶出东掖门前往东邸,他问旁边人道:“今天怎么不吹奏鼓乐了?”没有一个人答理他。右光祿大夫王琨,在晋朝时就已任郎中,此时他扶着挂在顺帝车上掸尘用的獭尾恸哭说:“别人以长寿为乐,老臣我以长寿为悲,既不能早死地下,又再次目睹这种事!呜咽哭泣,不能自制,百官也都泪如雨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3、齐高帝萧道成即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司空兼太保褚渊等人捧着玉玺绶带,带领文武百官到齐王宫劝齐王登极称帝,齐王推让不接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79年4月23日,齐王萧道成接受了帝位,即位于南郊,回到皇宮,大赦天下,改年号。封退位的宋顺帝刘准为汝阴王,对他优待尊崇的礼仪全仿效刘宋王朝初年对待退位的东晋皇帝的作法。在丹杨修建宫殿,令汝阴王居住,派兵守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齐高帝萧道成向前抚军行参军刘瓛问治国之道,刘瓛说:“治国之道都在《孝经》里,凡是宋朝所以灭亡,陛下所以得到天下,都可以从中找出原因。陛下若是以前车之失为鉴,宽厚为怀,虽遇危境,可转为平安;若是重蹈复辙,虽处平安,也必会转为危险。”高帝感叹道:“儒家学者的话,可为万世之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月18日,偶然有人骑马跑过被废黜帝位的汝阴王刘准门前,看守的卫士惊恐。有人乘机闯入宫内杀掉了汝阴王,却宣称他因病而死,并上报朝廷,齐高帝不但不惩罚凶手,反而给予奖赏。20日,齐高帝又杀了宋朝皇族阴安公刘夑等家,不论老少,一律处死。前豫州刺史刘澄之是刘遵考的儿子,和褚渊交往密切,褚渊一再为他求情,说:“刘澄之兄弟不通武略,而且与刘姓皇族血缘疏远。”所以,只有刘遵考一族得以保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4、齐高帝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82年3月6日,齐高帝萧道成病重,召司徒褚渊、尚书左仆射王俭接受遗诏,辅佐皇太子。3月8日,高帝死于临光殿,享年55岁。太子萧赜即皇帝位,大赦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齐高帝性情深沉而有大度,博学有文才,工草、隶书法。生活清静节俭,御衣库中有玉导,高帝给中书下诏说:“留有此物,正是产生祸害的根源!”随即命人将其击碎。又让人检查还有什么其他珍异之物,都按此法处理。他常对人说:“我如能治理天下十年的话,会使黄金与黄土同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83年10月21日,齐朝派骁骑将军刘缵出使北魏,魏主客令李安世负责招待。魏人拿出宮廷所藏宝物,让商人在市场上出售。刘缵说:“魏国金玉太便宜了,该是由于你们山川中出产的吧。”李安世说:“我们圣明的天朝不看重金玉,所以金玉如瓦砾一样低贱。”刘缵原本想多买一些金玉,听到这番话后,内心感到惭愧,打消了这种念头。刘缵多次出使魏国,魏国的冯太后因此和他也私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5、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齐朝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敎,招来著名僧人,宣讲佛法,听讲的民众之多,景况之盛,为江东前所未有。萧子良有时还亲自为众僧人送食、送水,世人认为这些举动很有失宰相体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尚书殿中郎范缜极力主张无佛。萧子良问道:“你不信因果报应之说,为何有人富贵,有人贫贱了”范缜说:“人生就如树上的花儿同时开放,随风吹落。有的掠过帘慢,落在坐席上;有的穿过篱墙,落在粪池中。落在坐席上的,殿下你便是,落在粪池中的,便是我下官。贵贱虽然途径不同,但因果究竟在何处!”萧子良无言以对。范缜又作《神灭论》,认为:“人的形体是精神的实体,人的精神是形体资用。精神对于形体,犹如锋利与刀刃,没有听说刀刃不在而锋利犹存,谁又见过形体已死而精神还在的呢!”此论一出,朝廷民间为之哗然,不断而来的驳难最终没能使他屈服。太原人王琰著论讥讽范缜道:“呜呼范先生,还不知自己祖先神灵在哪里!”想使范缜无以对答。范缜道:“呜呼王先生!你知道自己的祖先神灵所在,却不能杀身以追随亡灵!”萧子良派王融去对范缜说:“以你的才华,还怕做不到中书郎官吗,为何非要坚持邪说,太可惜了,应该赶快舍弃。”范缜大笑说:“若是我范缜出卖自己的观点而谋取官位,恐怕早就成为中书令、中书仆射了,何止小小的中书郎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范缜是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继承发扬了荀况、王充的唯物论思想,生性耿直,不畏世俗的攻击,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神灭论》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认,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6、北魏惩治贪官,改革土地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北魏。公元484年9月,北魏朝廷下诏,新的官员俸禄制度从10月开始实行,按季发给。原来规定,索贿10匹以上,收贿20匹以上,为死罪。现在规定,收贿1匹以上,索贿不论多少,一律处死。並分派使臣到各地,检查处罚地方官中贪赃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因是皇家姻亲而显赫尊贵,为官贪污暴虐,新俸禄制实行后,首先因贪赃遭到惩罚,魏孝文帝命人将他绑赴平城,召集百官,亲自历数他的罪行,但因他是朝廷大臣,特许他在家中自杀。其余地方官因贪赃处死的有40多人。因而领受俸祿的官员无不小心谨慎,索贿受贿之风始绝。而官民犯有其他罪行的,魏帝通常都宽大处理,难以定罪而上报的,多免除死罪,发配边地,每年达千人之多。京城处斩死犯,一年不过五六人,地方各州镇也很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魏初期,百姓多依附于豪强大族门下,依附者都不承担官府的赋税徭役,但豪强大族对他们的盘剥却是官府赋役的两倍。给事中李安世上疏说:“灾荒之年百姓流亡,田地多为豪强侵占,应平均土地数量,使劳力与田产多少相称。另田产之爭,应规定一个年限,时间太长难查清的,都归现今占领者所有,以杜绝欺诈。”魏孝文帝赞成,由此开始讨论实行均田制。10月13日,下诏派使臣赴各州郡,与地方官一起平均分配土地:男子年15以上,分给不栽树木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奴婢也按良民标准分田。家有耕牛者,一头牛加授30亩,以四头牛为限。分配土地数,一律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需休耕两年的,再多加一倍授给。人到该纳田税的成年时分给土地,年老了免除租税,死亡时将土地还给政府,重新分配。奴婢、耕牛随其数量增减决定土地增减。初次分配土地时,男子还分给20亩桑田,必须种桑树50株。桑田身死不还,可传子孙。家中原有土地多于规定的,不上交多余数额,可以将多余部分出卖。不够规定的补足数额。地方官员,各依职位高低就近拨给公田,调职或免官,将公田移交接任官吏。私自出卖的,按刑律惩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7、齐武帝理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齐高帝时命黄门郎虞玩之核查户籍。齐武帝时,另立户籍核查机关,设置令史,限令每人每天必须查出户籍中若干条弄虚作假情况。如此核查连年不断,百姓愁怨不安。外监吕文度上疏,请将查出逃避户籍登记的人,一律发配戍守边境,百姓多逃亡以躲避处罚。富阳人唐寓之趁机用妖术蛊惑众人叛乱,攻陷富阳,三吴地区逃籍的人纷纷投奔于他,人数达三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86年正月,唐寓之攻陷钱唐,吴郡各县县令多弃城逃走。唐寓之在钱唐自称皇帝,立皇太子,设置百官。派手下将领高道度等人攻陷东阳,杀了东阳太守、齐高帝的族弟萧崇之。又派部将孙泓攻打山阴,直至浦阳江。浃口戍主汤休武打败了这支队伍。齐武帝派中央禁军数千人,战马数百匹,东进讨伐唐寓之,到达钱唐,唐寓之军队为乌合之众,害怕骑兵,一战即败,唐寓之被捕获斩首,叛乱各郡县都被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禁军乘胜大肆抢掠。回到京城,齐武帝知道后,将主将前军将军陈天福在闹市斩首,左军将军刘明彻撤职,削去爵位,送到东冶服役。陈天福是武帝宠信的将领,他被处死,京城内外无不震动。武帝派通事舍人刘系宗随军慰劳,走遍曾经叛乱的郡县,对被唐军驱赶逼迫的百姓,全都不再追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齐武帝命太子家令沈约撰写前朝史书《宋书》,在是否给曾反对过齐朝的袁粲立传迟疑不决,送武帝审定。武帝说:“袁粲是宋朝忠臣,其事迹不能缺略。”沈约书中记载了宋孝武帝、宋明帝很多卑鄙龌龊之事,齐武帝说:“宋孝武帝的事迹当然不能不记载,但我过去曾侍奉过宋明帝,对他可考虑为尊者隐讳恶迹的古义。”于是书中多有删改。由此可见近年代的人写近年代的史,因有所忌讳,评价反而常失公正,后代史学者应认真鍳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8、北魏孝文帝贤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方的宋国改朝换代成为齐国,而北方的魏国仍然存在。公元487年,魏孝文帝问秘书令高祐:“如何才能消除盗贼?”高祐说:“汉代宋均治理地方有德政,猛虎也因此渡过黄河躲到他处。卓茂大力教化百姓,蝗群唯独不进他的辖地。何况盗贼也是人,假如地方官选任得当,治理教化有方,消除盗贼就很容易。高祐又上疏说:“如今选拔官吏,不看他的才识与治理政绩的好坏,只看多少年的辛劳,这不是按才选官。应该改变这种浅薄的标准,不问所谓的劳苦,只按才能选拔,为官之道才能清正。再有那些老一辈的功臣旧将,虽然多年辛勤劳累,应该提拔,但却没有治理百姓才能的,可以给他们加爵和赏赐财物,却不应委以治理一方的重任,这就是说,君王可以将钱财随意给自己喜欢的人,却不可用官职随便给自己喜欢的人。”孝文帝十分赞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90年9月18日,北魏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五天不食汤饭,十分悲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初,冯太后忌惮孝文帝的英明敏锐,担心对自己不利,打算将他废掉,酷寒之时,将他关在空屋中,断绝饮食三天。並召咸阳王拓跋禧入宫,准备立为皇帝。太尉东阳王拓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反复劝阻,冯太后才打消这种念头,孝文帝並没有怨恨,只是深深感激拓跋丕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曾有宦官在冯太后面前说孝文帝的坏话,太后打孝文帝几十棍,孝文帝默然受罚,毫不申辩,冯太后死后,也不追究是谁说的坏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59、魏孝文帝打算迁都洛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因都城平城(现山西大同东北)之地寒冷,六月里还下雪,又常有风沙,打算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愿意,于是声言将大举讨伐南齐,想以此胁迫众人成行。他于明堂东南斋戒整洁身心,让太常卿王谌卜筮,遇《革卦》。孝文帝说:《革卦》中说,‘商汤王、周武王革命,顺应天意又顺乎人心’,这是大吉兆!”群臣都不敢发表意见。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前代的功德,统治中原。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而得商汤王、周武王革命的卦象,这不全是大吉。”孝文帝厉声说道:“卦辞上明白写着:‘大人虎变’,怎么说不吉呢!”拓跋澄说:陛下即天子位已很长久,为何说现在是虎变!”孝文帝沉下脸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想众心沮丧吗!”拓跋澄答道:“国家虽为陛下所有,但我为国家大臣,怎能看见危险而不进言呢!“过了好长时间,孝文帝才怒气缓解,说:“大家各谈自己的意见,没有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宮内后,孝文帝又召拓跋澄入宫晋见,迎上去说:“刚才所得《革卦》,我现在再和你讨论对它的看法,明堂之上所以发怒,是怕大家都发表意见,阻挠我的大计,所以厉声斥责你,以威吓文武百官。想必你该了解朕的心思。”接着让其他人都退下,又对拓跋澄说:“如今之事,实在是不容易。但国家自北方兴起壮大,迁都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却不可作为长久治理国家的中心。现在要移风易俗实在困难,朕打算借征伐齐的名义迁都中原,你以为如何?”拓跋澄说:“陛下打算迁都中原,一统海内,此可和周成王、康王、汉光武帝、明帝振兴周朝、汉朝的功业相比。”孝文帝说:“然而北方人安于原有的生活习惯,眷恋旧的生活方式,此举必会引起骚扰,怎么办?”拓跋澄说:“非常之事,是一般常人考虑不到的,大事由陛下自己决断,众人能说什么!”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60、孝文帝巧计迁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93年7月10日,北魏京城内外戒严,颁发布告,通知各地,声称要南伐齐国。齐武帝下诏征发扬州、徐州壮丁从军,防备北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孝文帝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阴雨不停。9月28日,命各军先行出发。29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执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在马前磕头拦阻。孝文帝说:“朝廷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进发,诸位还要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今日南征之事,天下人都不願意,只有陛下願意,臣等不知陛下一意孤行,究竟为了什么!臣等虽有拦阻之意,却没什么道理可说,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道:“我正筹划天下大事,期望一统海内,而你们这些书生,总怀疑朕之大计,刀斧不饶人,你们不要再多说!”说罢鞭马要走,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仍感情激动地哭泣劝阻。孝文帝这才对群臣说:“如今兴师动众,声势不小,做事有头无尾,如何对后世交代!朕世居北方,打算南迁中原。如果不願南伐齐国,就迁都城于此,王公大臣以为如何?同意迁都者站到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说:“成就大功业者,不和众人相商。陛下如果取消南伐的计划,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百姓的大幸。”群臣都高呼万岁。当时老一辈鲜卑人都不愿迁往中原,但害怕南伐,所以没有敢反对的,因此决定了迁都大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孝文帝是个聪明的君主,他知道臣下们习惯北方的生活,不願迁都洛阳,所以假意声称要攻打齐国。遭到臣下反对后,再以迁都为交换条件,迫使大臣们让步,最终成就了迁都大计。《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有时原定的目标遭众人反对,难以实现,不妨把原有的标准提高,再妥协让步,最终仍实现原有目标。这是一种处事的巧妙策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61、魏孝文帝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前,魏孝文帝发兵南征时,命大尉拓跋丕与广陵王、录尚书事拓跋羽两人留守平城,並加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年轻的拓跋羽说:“太尉应为主,我为副。孝文帝说:“老者之智,少者之决,汝无辞也。”(年老者经事多,智虑深远;年少者气盛,临事有决断,敢作为。年长者和年少者搭配,可扬长补短。劝拓跋羽不要推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司马安定王拓跋休抓了三个盗窃犯,将要斩首。孝文帝行军时正好遇见了,让拓跋休赦了他们,拓跋休认为不能这样做。对孝武帝说:“陛下亲率六师远征,现在经过这里,而我已抓住了盗贼,不杀他们,怎么能禁止邪恶!”孝文帝说:“你说得也对。但作为君王,有时也可有非常的恩泽。这三人虽应死,而恰巧遇到了我,虽然违背了军法,可特赦了他们。”过后又对司徒冯诞说:“大司马执法严厉,你们不能不谨慎小心。”于是军中都很畏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司马光记載这个故事后评论说:君主应管国家全局性大事,不能只看到眼前,聪明要用于深远。应该让执法公正,而不是只对路遇的人宽恕,没有遇到的很多,这样的仁义不就很微小吗!何况犯罪的人有司法部门执法,不是国君可以随便干预的。孝文帝是个贤明的国君,怎么会这样做呢!司马光认为孝文帝是个贤明寬厚的君主,但作为国君应在宏观全局上着眼,做到执法公正合理,而不能随机干预代替执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493年10月,孝文帝到邺城,从齐国投奔魏国的王肃见到了他,献伐齐的策略。孝文帝和他促膝相谈甚久,对他甚为器重,亲旧贵臣都不能离间。孝文帝有时还清退了左右和王肃单独交谈,直至深夜而不止,恨相见之晚。后又委以重任,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当时魏国正硏究兴礼乐、变华风,凡礼仪、文物,大都由王肃确定。这说明孝文帝重视人才,重用贤能之人。</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