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五塔寺村24号,毗邻动物园、紫竹院、国家图书馆和首都体育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舍位于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清代改称正觉寺,乾隆皇帝曾两次把这里选做为其母祝寿的场所之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p> <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可不简单,从进入大门开始,您走的就是当年皇帝拜佛走过的路。没错儿,这座博物馆的前身其实是一座皇家寺院,里面现存一座有五塔形制的金刚宝座塔,因此当地的北京人也称这里为"五塔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牌坊景观。五塔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当时从西域来了一位高僧,他一见永乐皇帝的面,当场就献上了五座金佛。永乐皇帝很高兴,就把西直门外的一块地赐给了这位高僧,还拨了一笔巨款让他建造一座密宗寺院,当时寺院被命名为"真觉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入口牌坊景观。一晃几百年过去,大明朝亡了,大清朝建了国。由于古代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清朝雍正皇帝的名字叫胤稹,与真觉寺的"真"同音,于是真觉寺改名为正觉寺。等到了雍正的儿子乾隆当皇帝时,他为了向天下人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为自己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甄媛,举行了60、70岁的生日庆典,当时典礼的主场所就设在正觉寺。于是,正觉寺一下子就从普通寺院升级成了皇家寺院,院墙涂上了皇家专有的红色,屋瓦换成了高等级的黄色,寺院规模也扩大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觉寺</span>)金刚宝坐塔正面景观。建国以后的1961年,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和故宫、天坛、十三陵这些世界遗产一起入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地区出土的大量石刻文物被征集到这里收藏,真觉寺开始作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这些石刻是重要的文化注脚和时代印记,它们穿越岁月,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金刚宝坐塔背面景观。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金刚宝座塔。清末毁于火,唯塔幸存。</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明司礼监太监高忠墓石刻景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墓门宽330厘米,厚115厘米,高328厘米。棺床长308厘米,宽171厘米,高79厘米。墓门联楹为单间石仿木结构,双扇门,素门钹,如意门簪四个,檐下内嵌式额,额双钩刻“皇明司礼监太监近斋高公之墓”,筒瓦硬山顶,青石拼砌。高忠(1496-1564年),字廷显,别号进斋(玄宫额书“近斋高公之墓”),顺天府霸州临津里人。2003年,在甘家口五矿集团西侧施工时,发现了明代太监墓葬一处。</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冢复原景观。</span>明(1368—1644年),直径332厘米,高102厘米。该复原仅据现有刻石恢复成半圆形封冢。画面刻化的是道家修炼欲仙的场面,主人公长须披发踞于山子座上。假山座下内敛,浮雕驯服于主人的鹿与龟,两旁除道童外侍立八仙人物,周围上下、左右雕刻姿态各异的神仙人物达十数人,从其身材大小、所处位置、眉宇表情、肢体动作上,可以看出他们与主人的从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翁仲石刻景观。石翁仲(武官):元(1271-1368年),高321厘米,宽99厘米,厚72厘米。身着锁子甲,肩披战袍,头顶翅盔,左手持长剑,足蹬战靴,腰间束带,前饰敝黼,袍袖下垂,胸前护心镜,背饰缠枝双狮,面部表情夸张,手部雕琢细腻,袢甲丝绦仿真打结。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动物园水族馆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刻景观石翁仲(文官),元(1271-1368年)。文翁仲,高312厘米,宽100厘米,厚66厘米。冠饰较复杂,有花卉、发簪等写实雕饰。似憨憨长者,大襟衣,云头靴,七绺髯、进贤冠,腰间束带,衣袍自然下垂。雕刻虽不够细致入微,但整体长者之风、官贵之气,还是有所表现。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动物园水族馆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显亲王富绶石享堂: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长340厘米,宽340厘米,高230厘米。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盝顶式屋面,檐下飞、椽错落,椽头饰花卉,封护檐饰如意卷边。须弥座式台基,仰覆莲、束腰处云龙纹,最下部饰圭角云纹。该石享堂系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第三子显悫亲王富寿墓葬石刻。1970年左右,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玄宫宝座:明(1368-1644年),高111厘米,长175厘米,厚78厘米。这是一座王爷级的玄宫宝座,虽然体量不大,但其特征明显,结构比例一依木作罗汉床制作。三围式,须弥座。靠背、扶手等柱头饰以宝珠、祥云圆雕。护板内侧浮雕祥云、如意纹等。座饰简单弦纹,外部素面无纹饰。</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坐狮石刻景观。石坐狮,明代。长187、宽84、厚92厘米。白色大理石质地。石狮一对,左右呼应,公母相对。公狮戏绣球居左,母狮抚幼狮在右,双狮无分公母仍背负小狮多只,小狮有趴伏于大狮胸前铃上者,或于腰胯骨凹之处,惟妙惟肖,灵动可爱。大狮亦全副武装、缨铃、绶带、卷发、擦毛、尾饰等,均纤毫必露。其下须弥座,座仅具覆莲,束腰四角宝瓶,瓶间宝相花,座下圭角云纹。</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大雄宝殿遗址,真觉寺在大清朝乾隆时期达到全盛,建筑规模巨大。可是到了民国,真觉寺逐渐荒废,地面建筑拆的拆、卖的卖,除了金刚宝座塔,大多数建筑都销声匿迹。现在图片看到的位置,就是当年真觉寺极盛时期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地基遗址,遗址处保留了大殿的汉白玉须弥座等石刻遗存。为了使游客更好的了解真觉寺的历史和它原来的建筑格局,博物馆特意以大雄宝殿遗址为展区,打造成了一处真觉寺历史沿革展。为了不影响整体景观,博物馆还将真觉寺的建筑平面图和大事记分别铸成铜板镶嵌在地上,就立在须弥座的背后。铜板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真觉寺建寺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古银杏,在宝塔前有两颗巨大的古银杏树,它们已经快六百岁了,在京城古银杏中位列前十。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古印度摩羯陀国的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来佛门弟子为纪念他,便在佛教寺庙中普遍种植菩提树。由于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植物,在北方寒冷地区难以成活。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我国北方的佛教寺院内,建寺的僧人便种植银杏来替代菩提树。银杏树是长寿树种,树体高大雄伟,最能衬托殿宇的壮观。且银杏叶洁净素雅,果肉洁白,寓意佛法长存,不受凡尘侵染。这两株银杏在宝塔落成之前就已经静静的扎根在这里,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数百年来,古树几乎见证了真觉寺的整段历史,即使是历经战乱也没有被烧毁,依然与古塔相伴相依。</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景观。金刚宝座塔,金刚是一种最坚硬的金属,那这座石塔为什么要叫金刚宝座塔呢?原来,当年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身子底下就坐着一块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后来被信徒们称为金刚宝座,在佛教中寓意无坚不摧,不受外物侵扰。我们眼前的塔是由一个9米高的石质塔基和上面的五座小塔构成。塔基就被认作是金刚宝座,整座塔也就被称为"金刚宝座塔"了。</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从塔基到塔楼周身刻满了佛像,足足有1561座佛,也被称为千佛之塔。而且这些佛像的面部表情都是一样的,号称"千佛同面",但是当您再仔细看,他们的手势却又不一样。佛教里的手势被称为"手印",不同的手印代表不同的吉祥寓意。您可以数数,墙面上的佛像有多少种手印呢?数过了吗,一共有五种。在金刚宝座塔二楼有五座宝塔,分别坐落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中心这座最高大的塔代表大日如来,周围四座按顺时针排列,东南西北分别代表阿開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 五种大智慧。这五座塔象征着佛教教义中最经典的五方佛和五种大智慧。金刚宝座塔的形制非常特殊,它模仿的是印度菩提迦耶寺大塔。这种异域风格造型的塔传入中国之后,塔的外形轮廓和建筑细节也入乡随俗,更加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此外这座塔也此外这座塔也是中国所有金刚宝座塔的老师。像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和玉泉山的妙高塔都是仿照它的五塔样式建造的。不光如此,当年印度的菩提迦耶寺大塔被毁后,当地的佛教徒想要重建却不知道塔的模样,最后只能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才终于获得了宝塔的图纸。</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陵墓石刻区,在这个展区展出了28座陵墓中出土的石雕石刻,有的出土于陵墓之上,有的埋于陵墓内。其中位于陵墓地面上的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石象生,以石象、石虎、石羊为主。还有守护在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翁仲,他们身穿官服、高大威猛。除此之外,还有标记墓主身份的各种封冢刻石等。在这些石雕中,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元朝,当时元朝的统治者蒙古贵族们入住中原后,开始效仿汉族的墓葬习俗,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了这些彰显身份的石雕。除了这些地上石雕,展区还有不少陪葬于墓室之内的石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显亲王富绶石享堂。享堂是供奉牌位的地方,富绶作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爱新觉罗·豪格的第三子,它的享堂由汉白玉打造,18扇仿木石门,12根盘龙柱,束腰处云龙纹和高级别的须弥座台基。整个石雕雕工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墓葬精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祠墓碑刻区,乾隆皇帝多次派兵平叛但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就在国家边疆危难之际,著名的八旗军统帅傅恒将军挺身而出。为了一战必胜,傅恒在北京香山脚下建了一座团城作为演兵场,并练习用云梯攻打金川地区特有的碉楼,于是一支特种部队就此诞生。凭借着这支部队,傅恒成功平定了大金川叛乱。</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陵墓石刻区,在这个展区展出了28座陵墓中出土的石雕石刻,有的出土于陵墓之上,有的埋于陵墓内。其中位于陵墓地面上的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石象生,以石象、石虎、石羊为主。还有守护在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翁仲,他们身穿官服、高大威猛。除此之外,还有标记墓主身份的各种封冢刻石等。在这些石雕中,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元朝,当时元朝的统治者蒙古贵族们入住中原后,开始效仿汉族的墓葬习俗,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了这些彰显身份的石雕。除了这些地上石雕,展区还有不少陪葬于墓室之内的石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显亲王富绶石享堂。享堂是供奉牌位的地方,富绶作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爱新觉罗·豪格的第三子,它的享堂由汉白玉打造,18扇仿木石门,12根盘龙柱,束腰处云龙纹和高级别的须弥座台基。整个石雕雕工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墓葬精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傅恒宗祠碑</span>景观。为了表彰傅恒的功勋,乾隆皇帝不仅为他建了一座生祠,修了座寺庙,还立了一大块我们眼前的这座傅恒宗祠碑,所以这块碑记载着傅恒一生的功绩。您仔细看这碑,上下边框刻着皇家特有的五爪龙浮雕,左右边框有象征皇家等级的团龙图案。再看最下面龟蚨下的海鳗石基座分别雕着鱼、虾、龟、蟹,这象征着碑主人曾经威震四海。要是遇到下雨天,漩涡里的鱼、虾、龟、蟹就像活的一样。可以说,傅恒宗祠碑是咱们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寺观碑刻区,在这个区域内展示了北京地区的寺观碑刻33座,您会发现这里的碑刻大多由一只石龟形状的动物驮着,其实它是一种神兽,是传说中龙的第七个儿子,名字叫龟趺,也叫赑质[。它天生长得像一只大乌龟,喜欢驮重物,力大无穷,因此被人们当做碑座。龟蚨的雕刻越圆润精美,碑刻的等级就越高。在这片展示区,有一些长得很相似的巨型碑,它们原本就是一对,称为双碑。其中有隆福寺双碑、嘉靖大德显灵宫双碑等等。隆福寺双碑是明代石碑,碑身高约5米3,座长3米7,来自北京的皇家寺院隆福寺。隆福寺曾经有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后来寺庙被毁,庙会也没了踪影。这对石碑是隆福寺仅存的石碑,上面记载了隆福寺的创建过程。</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金石走廊,若您是带着孩子来石刻博物馆参观的,那石刻馆西侧的金石走廊一定是您不可错过的去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了解石刻文化,因此在金石走廊内部设立了一个适宜小朋友参观游玩的儿童互动厅。整个儿童厅共有互动项目有10余个,包括投石机攻城、大石出山记、石头人、拓片制作、儿童攀岩、五塔拼图、石趣问答、针幕、一笔画、拱桥模型等等,项目的设置均与石头、石雕、石刻有关。在这里,孩子们能在游戏中了解到石刻知识,学习石刻文化。</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法帖迷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您若是好奇,不妨走进迷宫中一探究竟。在这片区域,有120块石刻法帖的仿制品藏在灌木中。"法帖"是指那些可以效法的碑刻文字,文人雅士们将这些文字书法重新编辑,临摹刻制在形制统一的石板上,制作成一套套的法帖,即"帖石",以供书法爱好者们赏析。这些充满书法韵味的法帖像迷宫一样成列在一起,包括有石刻博物馆收藏的《治晋斋帖》和《敬和堂帖》。当您在迷宫中穿行,会有一种独特的文艺感受。或许一转头就能寻觅到一块珍贵的法帖,它就静静的立在角落,似乎一直在等候着有心人能停留脚步去细细赏析。</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刻文化展厅,在石刻文化展厅中,有质朴恢弘的摩崖、荡气回肠的碑碣墓志、端庄大气的门额题匾、文人骚客的书法贴石等等。</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刻文化展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道石柱及残石阙</span>,在众多石刻中,有一组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物﹣﹣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及残石阙。这组石刻文物是汉代墓前的物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京在汉代时被称为"幽州",幽州的官府里有位姓秦的书佐,相当于政府的文秘。秦秘书虽然官不大,确是一位大孝子。他的母亲去世时,秦秘书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思,花费重金请了一位石匠精心打造了眼前的这组石刻,这是古代最重要的墓葬装饰物﹣﹣神道石柱和神阙。在两根柱子的柱额上阳刻着十一个字"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这十一个字被公认为是汉代隶书的书法精品,极为珍贵,是后世篆刻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石刻文化展厅的神道石柱及残石阙,在两根柱子的柱额上阳刻着十一个字"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这十一个字被公认为是汉代隶书的书法精品,极为珍贵,是后世篆刻的楷模。不光如此,这组石刻左侧的柱额铭刻上还刻着《乌还哺母》的感人故事。乌就是乌鸦,乌鸦刚出生时,母鸟会喂养它60天,等它长大后,又会反过来哺养母鸟60天。因此,在古人心中,乌鸦是代表孝道的动物。两千年前这位姓秦的孝子,就是用着豪华的装修和动人的故事,来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耶稣会士碑区,金刚宝座塔正东侧的这片石碑展区有些特别,碑文大都是用汉语和拉丁语两种文字组合书写的,这些石碑都是明清时期从欧洲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会士的墓碑。这些远道而来的传教士希望能在中国这片信奉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土地上传播基督教。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国,把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他们死后,为纪念他们的贡献便修建了碑刻。这些充满故事的碑刻在辗转多地后,最终陈列在了北京石刻馆。我们认识一下其中最杰出的两位传教士白晋和张诚的故事。白晋和张诚都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亲命来华的传教士,他们一到中国就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并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的接见,随后进入皇宫工作。白晋很快学会了满族语言,一下子就成为了康熙的西学老师。他在中国的全部时间几乎都在为皇室效力,历经康熙雍正两朝,足足四十年。也因此,他成为了皇室最信任的传教士。他与张诚二人系统的向康熙讲授几何学和算术、欧洲哲学史和人体解剖学,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白晋死后,他的遗体安葬在正福寺墓地,他的墓碑陈列在石刻馆,碑上记录了他真诚的传教精神和政治才能。</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金石书院,在石刻馆东侧有一组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建筑,门口的匾额写着金石书院四个大字。走进书院,这里有石刻博物馆的特色体验项目﹣﹣拓。我们知道石刻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为了复制一些精美绝伦的雕刻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拓印技术,从唐朝的时候开始,人们就将石碑上的文字图样印在纸上,相当于朦胧时期的雕版印刷。拓印的过程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张沁入字口。等到纸张干燥后再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纸面,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墨渍干透过后,再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别看过程简单,想要拓出一张字迹清晰的作品也是需要多次反复的练习。在金石书院,您不仅能欣赏到一些拓印精品,机会好的话,还能在拓印老师傅的指导下亲自感受一下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清雍正九年(1731)七月一日立.首龟跌,下铺海塌。首身高500、宽1864厘米,龟跌长374、宽192、高144厘额篆"御制",首题"广宁门外石道碑文清世宗胤镇御制,碑文满汉合璧。碑文广宁门外至小井村修铺石道一千五百丈工程碑原址在丰台区广安门外小井村。"广宁旧称"彰仪门",后因避道光皇帝讳"旻改称"广安门"。</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上马石(一对),清(1644-1911)。高60、长116、宽57厘米。上马石(一对),中号体量、白石质地,素面无纹饰,但其底部凸刻浮雕卷草纹一周。</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薛仁贵征东"故事刻石,明(1368-1644)。五幅屏式嵌墙刻石,通高49.5、厚均8厘米。每屏为一个单元,上下上三栏雕刻故事情节,底栏均雕不同方向的狮框下再雕以宝相花卉。背铭镌刻诗文两首,提万贤臣"、"薛礼白袍"、"白袍救驾"、"九天玄女"河救主"、"唐太宗"、"白虎星"、"雪花驰"等等石是民间石刻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东汉石人,东汉(25-220)。身高150、胸阁50、座高20、最宽110、最长80厘米。石人立姿,青石质地,扁平脸,双吊眼,头戴网姨,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素面长板,又名"捧盾石人"或"桎梏石人"。石人雕刻朴拙,背腰之下几乎天成,随形底座,自然质朴,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出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状元石,清(1644-1911)。高62、宽24、长40厘米,平行锁空高30、宽17厘米。长方体,居中镂空,花瓶形、上顶部双钩如意二字,其他素面无纹饰。明清进士考中状元后,宅前常置此物,示文不忘武之意。</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常生之根"刻石,明(1368-1644)。刻石为仿插屏式,通高88、宽108、厚35厘米。上部为横额形式,四框浮雕缠枝巴答马,框芯剔地阳刻"常生之根"四字榜书,其他五面斧剁无纹饰。</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它</span>是一块由四方大石组成的石碑,当其它的石碑都在露天经受风吹日晒时,这块碑却在亭子里遮风避雨。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碑上的行书就是乾隆皇帝亲笔写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清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是乾隆皇帝不多见的书法精品。故事得从1744年说起,那一年,乾隆皇帝来到翰林院参加重修竣工大典,顺便视察了贡院。贡院就是古时候的高考考场,可那时候的考试条件可比现在差远了。考试连考三天,考生白天要答卷,晚上也不能回家,而是将写考卷的桌板拆下来当床睡。乾隆皇帝见了,觉得读书人实在是太辛苦,于是有感而发,大笔一挥,写下了四首诗,以此来勉励天下读书人。您从右往左看,诗中吟咏的是乾隆皇帝对读书人的敬佩,表示从此要厚待读书人,也希望读书人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诚意。碑文的书法笔画精神气足,是乾隆皇帝不多见的书法精品。这块碑刻原本立于贡院内,清光绪年间移至今西城区教育部街,再后来就被收藏在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5.1.12编辑于九江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