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明:文字与图片均抄录自Jazz C 老师的群聊</p> <p class="ql-block">溶化流散的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北野谦</p><p class="ql-block">Ken Kitano</p> <p class="ql-block">一切仿佛从强烈醒目的高反差所见开始,时间是“泡沫经济”末期日本从“昭和”到“平成”划时代拐点的1989年,他19岁,正在日本大学数学工程部学习,“当时我感受到被日本社会和身边人源源不断胁迫同化的强烈压力,社会正变成一个深不可测、充满敌意、无限扩展于我之外的巨大空洞,事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这种不断折磨我的虚无、虚幻感困住我时,我就想拍片”;适逢中学时家附近公共图书馆看到的细江英公、森山大道、土门拳和域外摄影家的作品深植心底的记忆如潮涌现,于是“我每天在东京和周边地区游荡、拍片”;遂最切合传达其感受的方式——长时间曝光——鬼使神差般受选,“因为我想看看从没人置疑过的事物溶解的样子”,继而“行色匆匆的人们轮廓尽失,化作水或烟一般与环境融一”,并认为“那就是人们和自己的真情”;尤其当暗房放大时,“我发现人和胶片上的银盐颗粒几无差别:我们的存在虽微末无比,但它确确实实,这世界也是。我为获得这存在的实感悲喜如痴,哪怕这安慰仅只一瞬”。其长时间曝光造成失形、脱序、陌生、疏离这异感张力的观念性影像,使无数连续又失落的瞬间世态及其踪迹,成为存在之脆弱和其瓦解体认的证据,其中强烈阴郁的高反差影像仍会间在,这种“取证”拍摄持续至1995年,他25岁,日本国内一场骇人的剧变又将他引向下一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1968年生于东京,1991年日本大学数学工程部毕业,1993年成为自由摄影师,其《溶化流散的城》和《一日》两系列,相继获2007年日本摄影协会最佳新人奖和2011年日本东川奖最佳新人奖,且于2013年作为日本文部省派遣艺术家赴美国工作研修一年,创作出《现在,这里,及未来》等系列;其作品已在东京大都会摄影博物馆、大阪国立美术馆、川崎市立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p> <p class="ql-block">一日与恒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北野谦</p><p class="ql-block">Ken Kitano</p> <p class="ql-block">伴随《溶化流散的城》拍摄持续,历来被肯定性强调的完整、独特和生动的人,愈益显在地“溶”于失形,而他同时意识到自己,也不过是银盐粒子般微末的实存;正当这前所未有、他谓为“摄影的奇迹”使他振奋不懈,继续用相机去见证更多“奇迹”之时——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对“泡沫经济”废墟上挣扎的日本社会和世道人心造成沉重打击和追问,尤其是东京市中心多个地铁站同遭毒袭导致13人死亡、6000多轻重伤的惨烈事实,使生命易碎的窒息感更呈迫近,“人的存在如此暧昧不确,无以固形”,那么人的意义、在的本质,究竟为何?在这沉郁的本体性思考中,其镜头渐次向人形疏远的街区和城郊甚至杳无人迹的空寂移去,直到用4x5画幅负片和有时需一整天的曝光时间,拍出环境视野里太阳和月亮于空中掠行的明耀光迹并反映于水体;再当他回到暗房冲洗放印,一种比个体存在及其相关焦虑更弘阔、浩永的大存在的光讯,通过显影在相纸上渐显、清晰和明确起来——他不禁油然感动于赐出这光迹、给予他“新座标和新尺度”的大存在的恩示,而也仅仅因为他摁下快门,它这万古微明便赐予画面上如此“神迹”般的均衡之美,他恍若重新回到告别懵懂、初见这大千世界时那种“这世界,真好……”的醒觉之年,于是他的“存在”主题,也在由此辑成的《一日》系列中获得了新的衡量与体认。到2013年他作为文部省艺术家赴美国洛杉矶研修期间,《一日》的观念更形扩延于《现在,这里,与未来》系列,日月光迹乃至惊天灿泄的群星之“雨”,则更使人的实存、人类造物与传奇中的美西大地,因为这“新尺度”的呈现而再复被审视。</p> <p class="ql-block">此一系列的根本动机,从他的《溶化流散的城》之此幅作品中,已经呈现出明确端倪——</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存在”的命题。过去这些年还只是初露端倪的一些态势,如今已成为现实。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彼此间的联系势将削弱近尽。但这样的现实中,依然会出现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如不时闪现的奇迹,成为烛照世界的光亮。也因此,我在自己的创作中,寄托了这样的希冀(北野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