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日,我带领我局一行13人去吉林省集安市观摩我国东北史上高句丽民族的文物。高句丽的王城和王陵已经在2004年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分成三大类:一为与历史和文化有关的叫做世界文化遗产,例如北京故宫等人类创造的景观,此类遗产归属文化部下属的各级文化局管辖;二为自然遗产,即没有人为因素介入的自然风光和山川,如九寨沟这样自然形成的景观,此类遗产归属建设部下属的各级建委管辖。三为双遗产,即自然形成的山川上有人类建设和活动的景观,如泰山上有孔子登临和汉唐皇帝来此封禅的史迹。这样的景观归属文化部和建设部下属的文化局和建委共同管辖。</p><p class="ql-block">2008年9月3日,我陪同有关部门再次来到集安县考察。两次莅临集安县的活动在本篇合并介绍。</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10日,车过新宾县红升水库,下雨了,我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云。好在进入吉林省境内以后,天气转晴。中午停车在通化县湾湾川路边的方子肉农家菜馆,有玉米大碴子饭、玉米小碴子粥、方子肉(清蒸猪肉切片蘸蒜酱调料食用)、小土豆炖豆角。</p><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到达集安市博物馆,年轻的集安市文化局单局长(女)为我们安排解说员。</p> <p class="ql-block">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市区内,两千多年前的王宫和古城建筑群压在现代城市的下边,只有一些石料垒砌的城墙裸露在地表。</p><p class="ql-block">在距今2061年前(公元2024年+公元前37年)的汉元帝建昭二年即公元前37年,位于吉林省境内的古扶余国(族)王子朱蒙逃避追杀南下进入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与集安县的高句丽王城与王陵一起在2004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立足,建立第一个山上王都。朱蒙逃难立足之地属于西汉玄菟郡(汉朝的省级行政单位)的高句丽县境,朱蒙便以汉朝一个县的名称把自己初建的弱小政权名为高句丽。第二年朱蒙等人发现山城下富尔江有上游漂下来菜叶,说明上游有人,于是沿江上溯到今新宾县境内,发现了沸流国的城,随后高句丽便把沸流国收入囊中。这个沸流国的城就是我在《文物》1985年2期发表的调查报告中介绍的辽宁省新宾县红庙子公社黑沟山城。过了40年以后的公元3年,朱蒙的高句丽政权迁都到集安县的国内城,这就是我拍照的现存石头城墙的地方,此为高句丽的第2个王都。高句丽政权在集安县的王都立足424年,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建立安鹤宫城和大圣山城。后来,高句丽政权屡次挑战隋唐两朝,遭到隋唐的不断打击,终于在公元668年,被唐朝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夹击而灭亡。</p><p class="ql-block">图为高句丽政权的第二个王都集安市国内城。</p> <p class="ql-block">集安市国内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2008年9月3日,第二次来到集安。</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p><p class="ql-block">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 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相互依附 , 平战结合。都城临敌时,军民由国内城退守丸都山城。</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的城墙沿着山势走向构筑, 有悬崖峭壁难以攀登的地方,就以峭壁为墙,因为这样的地方根本上不来人。山脊平缓的地方 , 则高筑人工石墙。</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以环绕的山脊峭壁为屏障,城墙周长 6395米。山腹为宫室聚居,宫殿遗址在城内东侧山坡下 ,那里有三层阶梯台地 , 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 ,是宫殿的遗迹。山城的6个沟口为门,设有门址 6 处 ,凡门户之地都高筑墙,为山城防守的重中之重。丸都城内有泉水两处 ,蓄水池一处 。水源是山城能否长期固守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在山城主要门户的南门以里的高岗上 , 设立了高高的瞭望台,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p> <p class="ql-block">控守丸都山城南门的石墙。</p> <p class="ql-block">公元 28 年,高句丽第3代王大武神王攻略东汉郡县,汉朝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面对汉朝军队的围困,粮草将尽,形势危急。大臣乙豆智献计,假装向汉军谢罪,把山城蓄水池里的鲤鱼及美酒慰劳汉军。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不利,于是撤围退军。这一出献鱼退军的战例很是高明。</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据险筑城,易守难攻,但却在曹操死后24年被曹魏大军攻破。因为高句丽的第11代王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县(今辽宁丹东地域),曹魏大将毌(发音guan贯)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进兵丸都山城,最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束马悬车,</span>以登丸都 ”。毌丘俭怎么攻下来的呢?进军道路异常艰险,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束马悬车”,把战马蹄子包裹起来防止跌滑,在陡峭的地方把战车用绳索吊起来通过。然后大军登上丸都山城的。高句丽第二王都的选址,真是险阻难行。</span></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南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集安市地域,目之所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堆和土堆,仿佛遍地都是金字塔。高句丽盛行厚葬,一般的坟墓都是石头构筑的,有的石头大墓外面覆盖大土堆,这类墓葬叫做方坛阶梯积石墓。小的边长也有一丈,大的则有几丈长,王陵则有十几丈。整个集安市域内,这样的高句丽大墓有13000座。</p><p class="ql-block">高句丽方坛阶梯积石墓的墓室绝大多数都已被盗空,这么大的目标就是等着盗墓贼前来光顾。但大墓里的壁画却很讲究,壁画直接画在石壁上,不但盗不走而且鲜艳如新。如壁画内容为舞蹈的、相扑角斗的便被命名为舞踊墓、角抵墓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前往参观的五盔坟是依次排列的5座高句丽大墓,其中的5号墓的壁画很精彩。为了保护壁画,已经禁止入内参观,改为全息摄像观摩。壁画绚丽多彩,主要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图。</p> <p class="ql-block">五盔坟壁画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富艳娟、谢奇、金刚、宋兆练、张萍。</p><p class="ql-block">第二排:果树立、魏涛、王明宇、作者、刘振远、王伟、韩天、李明。</p> <p class="ql-block">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在集安城东北4公里的龙山脚下,据考为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的王陵,他就是把高句丽的王都迁都到朝鲜半岛平壤的那个人,长寿王以活到98岁而得到长寿王的名号。将军坟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以“东方金字塔”闻名。将军坟建筑雄伟,造型有王者气象,是高句丽建筑技艺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整个墓地四周遍地都是三叶草,导游说能找到四个叶的,是幸运儿。于是大家都去找四叶草。</p> <p class="ql-block">将军坟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这是多么大的墓顶石盖啊!墓室内并排放置放着两个石棺床。长寿王生前长寿,死后却没有永垂不朽,不但被盗墓一空,而且他和老婆的尸骨都没有留下丝毫痕迹。</p><p class="ql-block">在将军坟的顶部,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是插立柱的石柱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墓顶当初应该有瓦顶木亭或瓦顶阁楼。</p> <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这个项目总共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p><p class="ql-block">高句丽的3个王城是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和五女山城。除了五女山城在辽宁省桓仁县,其他25个都在集安。</p> <p class="ql-block">在将军坟的阶梯上。</p> <p class="ql-block">集安好太王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是长寿王父亲的王陵,即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好太王的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这是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立的。好太王碑由一整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汉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这是我国高句丽民族政权保存下来的最长的也是最珍贵的实物文字资料。对于这块巨碑文字的研究,已经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上的汉字,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集安市有鸭绿江上游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现在有游船旅游服务,游船可以在距离朝鲜江边5米的距离航行,但不准靠岸,更不准登岸。</p><p class="ql-block">鸭绿江上的游船不大,每船5人。朝鲜一侧是满浦市。田间许多人在劳作,田头有高音喇叭广播车,好像我们文革时期的景象。有几个朝鲜边防军人坐在岸边。许多人都穿着土黄色的军装,军装在朝鲜百姓中是很时髦的,就像我们的文革期间,大家都以能穿绿色军衣拥有一顶军帽而自觉身价百倍。</p> <p class="ql-block">在集安鸭绿江上。</p> <p class="ql-block">集安市鸭绿江的江桥是抗美援朝期间没有被美军炸断的一座桥,这座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以往大家熟知的丹东市中朝边境有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铁路大桥两座,分别是上桥和下桥,其中的下桥被美军在1950年11月8日炸断,成了断桥,上桥如今还在。志愿军在1950年10月19日秘密过江,20天以后,美军发现中国志愿军已经过江参战,遂炸断了丹东市鸭绿江大桥的下桥。下桥的断桥上,钢梁布满了弹孔,粗壮的大桥钢梁被美军的炸弹炸的扭曲有如拧麻花。</p> <p class="ql-block">丹东市鸭绿江断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上的第二座断桥是辽宁省宽甸县两河口大桥。1950年10月19日,当时被任命为赴朝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身边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从这座桥奔赴朝鲜战场。彭德怀从这里过江进入朝鲜的5个多月后的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将两河口大桥炸断。</p> <p class="ql-block">宽甸县两河口鸭绿江断桥。</p> <p class="ql-block">集安的鸭绿江大桥是中朝边境三大铁路桥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是在1950年10月19日晚上从丹东市和两河口大桥过江的。然而在集安,志愿军第42军10月9日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11日42军的侦察部队就已经提前过江了,然后是副师長肖剑飞率领先遣指挥所过江,从10月15日晚上开始,这个军的124师、126师、125师先后过江,是志愿军中最早跨过鸭绿江的部队。志愿军各部是在10月19日夜间从丹东市和两河口的大桥过江,而42军提前8天先于志愿军各部从集安过江。因此集安鸭绿江大桥获得了“抗美援朝第一渡”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集安市鸭绿江大桥的国门。</p> <p class="ql-block">集安鸭绿江大桥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有20孔,桥体为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有42万名志愿军战士和17.2万担架队员从这里奔赴朝鲜战场,有近15万车皮的物资由此进入前线,仅从此桥运送回国的伤员就有18.2万人,为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集安文物局帮助我们联系了边防站,因此我们得到允许上了鸭绿江的江桥。在江桥中间位置横着一条白线,这条白线就是桥上中朝两国的国境线。我们纷纷在白线的位置拍照。大家跨过白线一步,就说自己出国了,跨回来一步就说自己回国了。拍照过后离开桥上的国境线,退役军人出身的宋兆练恋恋不舍,这个女兵说她要再看一眼,又走了回去。我问她:是第一次看见国境线吗?她点头。</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集安鸭绿江大桥中间白色的国境线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门靠近桥头,国门顶上有两个狮子头。旁边有鸭绿江桥石碑,碑后刻着从这里入朝作战的部队,富艳娟帮我记下来:1军、16军、20军、21军、23军、24军、26军、38军、42军、50军、64军、炮5师、炮8师,共42万人。</p><p class="ql-block">桥头有一个日本鬼子建的碉堡,碉堡里外有许多密集的弹孔。这是抗美援朝期间美军轰炸扫射的痕迹。当时志愿军的高炮和高射机枪部队在这里与美军轰炸机顽强作战,美军始终没有炸断这座抗美援朝的交通动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集安市的鸭绿江大桥已经开辟为江桥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国门上。</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集安市鸭绿江江边公园游览。</p> <p class="ql-block">朝鲜工艺品平安鼓。</p> <p class="ql-block">集安县的江滨公园有许多工艺品商店,里边都是朝鲜的烟酒、钱币、邮票和工艺品。我买了两个有中国结的平安鼓。还给妻子买了一个朝鲜小镜子,妻子说很喜欢。</p> <p class="ql-block">朝鲜工艺品平安鼓。</p> <p class="ql-block">返程又在湾湾川吃饭,饭桌上大家提问,一个个瞪圆了眼睛要听关于高句丽和朝鲜的那些事儿,以至于我的半碗玉米大碴子饭都吃不下去了。我只好放下饭碗讲起来,最后宣布:学术讨论会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