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鼎国洋李氏编—李传快</p> <p class="ql-block">杉洋与国洋,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试论诲公与鉴公血脉相传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诲公是杉洋开基祖,根深叶茂以后,后裔向东往长溪、赤岸迁徙。其中一支沿海边北上,经福宁(霞浦)、麻温(福鼎),定居十四都国洋里,开基祖鉴公。鉴公,生于北宋初期,为福鼎市佳阳乡国洋里村李氏开基祖。据《国洋李氏族谱》,“公于大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自廿一都官田山南竹迳来,迁十四都国洋上岙。以勤俭起家。本支百世为国洋开基鼻祖。”公“配林氏,合葬十四都王家坪李家墓。”</p> <p class="ql-block"> 1、资料来源:首据国家正史《旧唐书》、《新唐书》,次据古田《杉洋李氏总谱》,三据《国洋李氏族谱》,四据李奉福先生考研资料。李奉福先生为古田县杉洋李氏宗长,《杉洋李氏总谱》主笔,其为人低调,能诗善文,治学严惩,学富五车。尤其一手书法,点桃撇刀,遒劲有力,族中鲜有出其右者。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杉洋李氏理事会李在良理事长携李奉福、李孝灿、李裕孟、李一汀、李炎顺、李扬育、李叶强等副理事长、理事十余人分批足遍闽东、闽北,闽南、闽西、浙南数十个县市,历十余年,收集李诲后裔分布情况,开支列表,总汇而成《杉洋李氏总谱》。本谱为二开本,由李奉福先生用朱、黑二色,用二年时间,夜以继日,泼墨挥毫,端庄寸楷,数十万字,自始至终,一式而成。堪称福建谱王,全国罕有。老先生与笔者是忘年之交,共研李氏源流,资料共享。经常聚首伏案,共同切磋交流,在连BB机都没有的时代,书信往来数十封,理顺了杉洋与国洋等数十支纲纪从属的网络关系。国洋里李氏第一次修谱,为南宋乾道乙酉元年(公元1165年),由承德郎李玉书谱跋。距鉴公开基160年左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能记下开基祖迁徙过程,已是难能可贵,对其生卒时间轶失,也情有可原。近900年前的宗族文献资料,历经宋元明清,兵灾火劫而保存者,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2、历史背景:大唐自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开国以来,经贞观、开元盛世后,逐渐走向衰败。唐末僖宗年间,连年凶荒,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典型的有王仙芝,王巢两支农民起义军。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余部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王。黄巢引兵南下,势如破行,从浙江进入福建,攻克福州,后占广州,又挥师北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占领东都洛阳。随即转旗西指,同年年底突破潼关天险,攻下京师长安。僖宗携宦官南逃成都。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既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并严惩皇族公卿,没收富豪财产。当时福建已兵荒马乱,原朝廷委派状元李诲入闽为观察史(相当于中央直派到地方的纪检官员)已无家可归,为避战乱,李诲、李话、李谞三兄弟选择离延平(南平)、福州行政区都较远的古田杉洋隐居下来。时值中和元年(881年),李氏三兄弟即为李氏入闽始祖之一。</p> <p class="ql-block"> 3、李诲其人:据《旧唐书》,大唐定鼎以后,宗室分衍谱39房。太祖景皇帝李虎的第八个儿子郑孝王李亮列第八房。李诲即为亮公七世孙。李虎的第三子,即世祖元皇帝李昞。李昞次子即唐高祖李渊。李渊次子即唐太宗世民。</p><p class="ql-block"> 李崇(陇西始祖)—李广(飞将军)—李伦—李暠—天赐—李虎 </p><p class="ql-block"> 李虎—李昞(虎三子)—李渊(昞长子)—李世民(渊次子)</p><p class="ql-block"> 李虎—李昞 —李渊—李元祥(渊廿子。21房,唐初入闽)</p><p class="ql-block"> 李虎—李亮(虎八子)—神符—德茂—思齐—知贤—谟—李诲 李亮是李渊的叔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八叔公。</p><p class="ql-block"> 李诲是李亮的七世孙。李诲三兄弟居杉洋以后,历经宋元,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为李氏入闽始祖之一。三兄弟之中,唯李诲这支最为昌盛,已繁衍20多万后裔,分布闽、浙、粤、台及海外异域。</p> <p class="ql-block"> 4、鉴公迁徙: 据《国洋李氏族谱》序,“福建观察史……中和辛丑等复举家迁闽之古田杉洋,中为杉洋房之所始也。其长之长住宁德彭塆石斛洋,长之六之一子乃移长溪赤岸,少之第八子毓,长儿居宁德彭塆,分罗源之系,次者生其……再传择处廿一都官田山南行迳。讳鉴公者自此来乎……为十四都国洋主人……”另据《杉洋总谱》及其他谱序相互印证序照,鉴公为诲公后裔。诲公在杉洋,人丁兴旺以后,子孙向外迁徙,有的到宁德彭塆,长溪赤岸,罗源等地,陆续东迁。鉴公支系则由赤岸沿海边北上,经霞浦牙城、福鼎峡门、白琳、点头、沙埕等地,定居十四都国洋里。从赤岸沿海边北上的共有同宗兄弟三人,老大德公居白琳,老二鉴公居国洋,老三云公居洪同(今之黄同,即黄仁、闽浙边界一带)。鉴公,即国洋里开基鼻祖,与杉洋总谱对接为:1.诲公——2.稜公——3.八公——4.毓公——5.其——6.鉴公。</p><p class="ql-block"> 诲公后裔鉴公东徙路线:杉洋——宁德、彭塆、石斛洋、罗源——赤岸——牙城——峡门——白琳、点头、沙埕——山南行迳——国洋、洪同</p> <p class="ql-block"> 5、一点体会: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可以不知道将来我到哪里去,但必须知道我从哪里来。寻根溯源,敬宗睦族是人的本性。家谱就是记录“我从哪里来?”的最佳载体,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记忆,是该民族存在的标志。迷宗失谱,是民族文化记忆链的断裂,也意味着该宗族自我意识的丧失。所幸国洋里族谱与国家正史无缝接轨,愿这支涓涓细流汇入滚滚东去,崛起腾飞的大中华。</p> <p class="ql-block">文章版面整理及图片提供</p><p class="ql-block"> ——李传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