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准备就业</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三,意味着即将毕业,于是便产生了毕业前的种种焦虑。按理说,我们是定向生,是根据陕北地下资源开发需求的特殊招生,毕业后理应被安排在当时各县兴起的厂矿或钻采公司,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也没有信心能被安排进那些单位,因为在当时来说,这些企业效益较好,很难进入,特别是涉油企业,工资高,待遇好,是众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就业去处。不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条件,如果能被安排,就是回到我们乡镇或乡镇学校也心甘情愿。按我当时的自我感觉,如果当普通乡镇中学的教师,除了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科目,我认为其他主课都没问题,大不了普通话不过关,一口浓重的陕北话也能满足陕北娃的需求。如果是进乡镇工作,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的民俗风情、人情世故都熟悉,写个小材料、搞个宣传也能适应。</p><p class="ql-block"> 随着毕业的临近,所学专业更加贴合实际,不像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那样枯燥,也相对简单易懂,大家感兴趣,也学得轻松。比如化工原理中从主要化工反应原理、主要设备功效、工艺路线、物料平衡、控制参数以及现代工厂仪表自动化中各种控制回路原理、选型、参数,为了看懂各种机械图而学习的机械制图,掌握各种用电常识的电工学。这些知识的学习,尽管我们没有进入工厂,但对一般的炼油厂、水泥厂、钢厂等从基本的化学知识到实际的工厂有了初步的认识。毕业前期到永坪炼油厂 20 多天的实习,直接进入车间跟班实践,从巡检、采样、上罐、爬塔,因为没有具体工作任务,也不承担操作压力,就是一种参观的心态,处处新鲜,样样有趣,特别是看到工友们穿着统一的工衣,工作生活在相对先进的厂区,很是羡慕,借用同学的柯达相机,到处拍照留念,生怕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为了抓住美好大学生活的尾巴,有意无意地进行广泛社交。一方面觉得大学时光即将结束,想要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为了更多地开阔视野,掌握就业信息,总有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的想法,大多数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外部交际主要是通过书信,因为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心意相通的朋友和同学,写一封热情洋溢、发自肺腑的信件,过节送一张明信片,写上贴切的祝福语。内部交流主要是参加各种聚会,如班会、节日活动、周末舞会、春游、秋游、老乡会等。毕业季,更加珍惜最后的校园时光,少部分同学制作毕业留念册,大部分同学互赠照片。殊不知,这股激情燃烧过后,分别进入工作岗位,工作生活琐事相互交织,大学生活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直到毕业 20 年后才进行了第一次重逢。</p><p class="ql-block"> 1995 年 7 月初我们如期毕业,校方给我们每位同学下发了毕业分配的“派遣证”。当时我们班 29 个同学(进校时 32 个,其中一名体检发现乙肝休学,两名同学升为本科),只有 6 个同学直接分配到了我们当时认为最对口的企业 —— 延安炼油厂。其他同学则分配到了高中毕业考试所在地。我被分配到延安市宝塔区人劳局。第一感觉,幸运!我终于跳出了偏僻落后的老农村 —— 子长县高台乡。</p><p class="ql-block"> 谁知,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十分蹊跷。7 月初分配,要求 7 月 20 日报到。为了方便在宝塔区报到,我一直没有离校。报到时间去了之后,要么是周末没人,要么是出差或开会人不在。记得第三次去了才被告知:宝塔区正在进行人事整编,让后续自己打听具体的报到消息。这一出,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就业的潜规则—— 没有关系怎么能那么容易安排?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说是分配了,但实际上是被摊派到宝塔区人劳局,人家还不接受报到。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回老家肯定不行,回去谁能帮我跑这件事?没有关系,没有依靠,一边等待宝塔区的报到通知,一边只能硬着头皮盲目地到处跑。好在延大也正好放假,我依旧住在延大,也没人赶我离校。</p><p class="ql-block"> 期间,经过多方打听,河庄坪乡政府一位领导与我户家的一位大哥有交情,带着两条 “二甲延安” 翻山越岭找大哥帮忙,询问是否能分配到河庄坪乡政府。</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最希望能像我们那六位同学一样能去延安炼油厂,但是怎么去?找谁介绍?好在这期间我同学有改派到延炼的,从他们返回延安时打探人家改派的途径和延炼的用人情况。得到的消息是:延炼正在实施“21518”工程,大量需要人才,但要人也得有人介绍和疏通啊,于是绞尽脑汁思考了几天,终于在脑海里找到了可以尝试的“救星”。那就是我补习班主任老师的丈夫,因为我们老师为人善良、和蔼,非常同情同样出身农村的求学子弟。她丈夫是某招办主任,说不定在延炼有熟人,是不是可以通过他介绍一下?于是就硬着头皮带着一点小礼品去找老师。去了之后,老师和师夫都在。说明了我的想法后,老师确实重情重义,让她老公想想办法。师夫表示,延炼确实有个熟人,也是厂级领导,但似乎没有用人的实权,办这件事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让我去找他试试。最后,在我的恳求下,人家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大致意思是:他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专业是有机化工,想到延炼工作,请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 “上方宝剑”,我立刻搭乘班车高兴地去延炼。感觉既然人家有关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到延炼也很顺利地找到了那位领导。说明来意后,那位领导也算给面子,他说延炼确实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但这个忙他确实不好帮。给我的解释和我老师丈夫说的几乎一样,意思是他现在不管人事,而且这种事情,如果让他直接跟厂长说的话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一是厂长已经明确任何人不能招揽熟人,更重要的是那样的话,显得我太没能力了,然后,他像长辈一样鼓励我说:你直接去找厂长,也不要去他家里,就到办公室去找。不要害怕,见面后如实说明你的情况。你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找工作,我们厂正大量需要你们这种专业人员等等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希望的“肥皂泡”又一次破灭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明显就是推脱,而且和我老师丈夫说的几乎一样。但让我欣慰的是,人家给我指了条路 —— 毛遂自荐。确实,自己就是他们需要的专业,有什么不能直接见面呢。一般情况是,要办事,你要找的人,很难找到。现在人就在这楼下,那就试一试吧。</p><p class="ql-block"> 告别那位领导后,直接来到二楼厂长办公室,发现门窗紧闭,在楼道来回走动等待了近一个小时,还是没见厂长办公室的门打开,于是只能再回到同学宿舍,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几个同学都上班去了。心想,厂长事务繁忙,就算在厂里,谁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就算回来,他办公室请示汇报的人很多,这种事也不适合当面说,于是我冒出一个想法,反正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想法写出来,从他办公室门缝里塞进去,他一回来不就看到了?于是用很委婉、很谦虚、很迫切、很仰慕的语气写下了我的求职想法,并逐字逐句修改了好几遍,誊写了两遍,直到自我感觉不但能打动自己,应该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打动,何况是一个据说很清正廉洁的厂长。下午五点半左右上去,又给我先前找的领导看了看。那位领导表示:写得不错,下去不在的话就从门缝里塞进去。照做以后,尽管还不知道后续情况如何,但我感觉彻底放松了。即使再见不到厂长,也明确表达了心意,不虚此行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准备返回延安,心想在返回之前再上去看看,是不是有幸能见到厂长,即使不行,也能有个明确的答复,于是八点半左右,我再次上了办公楼。到厂长办公室门前,看到厂长正和一个人在谈论什么。这下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不安。一个刚毕业的穷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素未谋面,直接闯进被誉为“陕北明珠” 的延安炼油厂办公室,厂长会让进门吗?怎么进门?进门怎么说?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相互碰撞,但不管怎样,已经到门口了,绝对不能退缩,于是大约等待了半个多小时,里面的人终于出门走了。最后,我也不知道怎么进门,表述是否流畅,反正简单地表达后,厂长说:嗯,那封信就是你写的?我低头并回复 “是” 后,还想再重复我的意思时,只听到他说:好了,你上楼与人事科对接回去办你的手续。我确实蒙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怎么就这么简单?于是脱口而出:人事科我不认识人,找谁?我把你的信批给人事科了,你直接找人事科曹科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办事说难确实难,说不难怎么就这么简单。一顿饭没吃,一根烟没抽,怎么就把事办成了?就这样,我的工作终于有了着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就这样,我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三年大学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