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高考体制,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是缺乏公平性的。为了降低高考的组织压力,每年五月,各地市都会组织预选考试,大概会淘汰掉 70% 左右的高中毕业生。众多高中毕业生历经 12 年的苦读,最终却无法参加高考,而在 30% 左右能够参加高考的学生当中,最终的高考录取率仅为 20% 左右,实际上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的高考录取率仅仅只有 5% 左右。所以,将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丝毫不为过,最终能够被大学录取的必然是精英或者“天之骄子”。</p> <p class="ql-block"> 不甘落后</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于1992 年被延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工专业录取,按理也算是“天之骄子”,毕竟在那个时期,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后能包分配,拥有一份正式工作,就意味着彻底摆脱农村,改变人生轨迹。然而,只因我们是“另类”大学生,所以无法扬眉吐气。当年为了适应陕北地下资源的迅速发展需求,为延安、榆林两地储备相关人才,延安大学特地补招了两个班,一个是我们化学系的有机化工班,另一个是数学系的计算机班。进入大学后,总有一种“编外人员”和“非亲生子”的感受,让我们不但没有“天之骄子” 的自豪感,反而更多的是遭受冷遇和歧视。</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各大学计划内招生渐渐无法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各大学为了增加收入,分别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这些学生虽能享受大学教育资源,但费用需自理,且毕业后不包分配。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在计划招生内增加少量的“定向生”,也就是毕业后定向安排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专业的学生,而我们恰好就是这两种招生方式的结合体,招生形式为 “收费定向”,好的方面是属于计划内招生,不好的是需要收取费用。当时的学费是每年 2200 元,对于农村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要知道,当时农村正常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过 5000 元。所以,上这个学,第一感觉就是“花钱买的”,上大学有点名不副实。因为这之前很少有计划内招生还要收费的,实际至我们之后,上大学就陆续开始收费了,我们是第一波“吃螃蟹的”,自然不习惯。其次,学校不给补贴,当时编制内的大学生每月有二三十元的生活补贴,而我们只发了一个月就不再给了。虽说二三十元不算多,但毕竟是国家给的补贴,待遇的多少这是对大学生身份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多年付出的一种补偿。没有这种补贴,就意味着对大学身份的不认可。第三是住宿和教室的安排也比较 “特殊”。刚进校时的住宿被安排在六排窑洞,也就是现在延安大学的窑洞宾馆。其实,除了冬天需要打炉子不太方便外,其他都挺好的。背靠文汇山,脚下是开阔的操场,操场外就是延河。每天课余时间站在窑洞外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从最东边洋气十足的外语楼,充满热带风情的东南亚,古色古香的红砖楼,热闹非凡的香港楼,开阔宏大的运动操场,典雅庄重的招待所,特别是操场上活力四射的运动健儿,各条林荫小道上俊男靓女的身姿,都能尽收眼底,大饱眼福,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样的风水宝地该是多好啊。然而,从农村到初中、高中的窑洞,再到大学还是住窑洞,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大学生不住窑洞,住窑洞的话,吃饭、打水、上课都很远,还需要上下多级台阶,总感觉依旧没有脱离农村。教室是在香港楼背后依山体而建的所谓的“青年楼”,其实就是我们初高中上学时的简易瓦房教室,好的一点是有砖铺地板、玻璃窗、吊顶瓦房。冬天要安排值日轮流生炉子取暖,夏天要开风扇换气。与中学教室没什么太大差别。</p><p class="ql-block"> 刚入学时的教学内容似乎和高中也没什么太大不同,数学是微积分高等数学,英语是大篇幅的英文,化学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政治是中国革命史。感觉所有学科都是高中课程的延续和深化,看不到一点专业的成分,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大学语文,化学的分类更细,每周要穿着白大褂去实验楼做实验。由于种种待遇的 “不公平”,大学身份不被认可,与期望相差较大,大多数同学只能通过更加勤奋的学习来证明自己并非 “无能之辈”。认真地学习基础学科,学习站位更高,似乎觉得中学各科原来并不是那么复杂。也许这就是很多家庭条件好和来自好学校的孩子提前学习的好处,所以一部分同学一度 “心有不甘”,有了返回重新复读高考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奋力拼搏</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二,基础课陆续转为专业课,像化工原理、仪表自动化、电工学、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等等。也许是看到了专业的影子,也许是实践应用学科不再那么枯燥,更重要的是花了大价钱专门学习,没理由不好好学习。按时上课,积极完成作业,认真做实验,似乎人人都不愿落后。</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出于自卑,也许是不甘落后,反正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危机感。在学校我们像是后娘养的,毕业后会不会受到区别对待,会不会需要自谋出路?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没有悠然自得,除了勤奋学习外,各有各的修炼方式。有的做家教,有的在校园内贩卖小商品(纸、笔、计算器等),有的参与承包录像厅,有的买相机拍照赚钱,有的参与饭馆生意,有的帮亲戚送货,当然也有频繁参加各班周末舞会寻觅心仪之人的,总之,看似各有所好,但实际上也算是一种尝试、一种修炼、一种进入社会前的必要锻炼,而我,出身于农村,相貌平平,个头也不出众,也没有资本做生意,更没有自信寻找意中人,只能尽可能做长久的储备。</p><p class="ql-block"> 一是坚持锻炼。延续中学时期的锻炼习惯,相比高中阶段,锻炼的环境和心情都更加优越,每天早上起床锻炼,不管是阴天雨天还是酷暑寒冬,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先跑步热身,拉韧带,练腹肌,进行单双杠锻炼,倒立,翻杠子,跳台阶,周末的晨练能练到八九点,如果偶尔有事一半天不早起锻炼,就会感觉亏待了自己。由于长时间坚持锻炼,素有延大体育考试不好通过的情况,我却从未担心过,各项体能素质测试,全部为优良,特别是我的体育专业“体操”项目中的平衡木,单杠和双杠,自我感觉比老师做得还到位、还舒展,单杠的引体向上30 个满分,我一口气能拉 50 个且身体笔直。那时我最得意的就是身体素质很棒,胸大肌,肱二头肌突出,六块腹肌明显,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很少感冒,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有信心。直至 2020 年那次体检遭遇:走遍西安的三大医院(西京、交大一附院、唐都),一致认为我的右肺“结节”属于恶性,我一直不愿相信。最后经手术切除后才证实是 “肺炎性假瘤”。</p><p class="ql-block"> 二是坚持“胡写乱画”。我没有请师傅,也没有学书法,但一直爱胡写乱画,没有章法,也不成体系,就是看见好字就模仿,看到喜欢的图画就照猫画虎,以至于我所有的作业本、练习本最后都成了“胡写乱画”本,甚至是课本,到处留下我的随意挥洒的笔迹。于是,大学班级板报任务几乎被我承包,排版、版画、字迹,全部一人操办。在大二的书画大赛中,我的工笔画获得优秀奖。准确地说,我不懂书法,更没有画功,写写画画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这种习惯最多算个爱好,打发时间可以,装个门面还凑合。</p><p class="ql-block"> 三是坚持“读写抄练”。由于我自知相貌平平,没有勇气关爱异性,就像俞敏洪调侃大学时的可笑、不自信的自己: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喜欢猪的女生呢?由于没有闲情逸致,更多的时间要么呆在教室里胡写乱画,要么就到图书馆广泛涉猎,杂志、小说、诗歌、散文,逮住啥看啥,而且看到好句子、段落就抄写,有的还要熟记或背诵。遇到不理解的、感兴趣的字、词或流行用语还必须刨根问底,当时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只能查字典、词典,或查看更多的资料。当看到很有感触或启发的文章或段落时,按耐不住这激动的心情,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立刻将内心的澎湃化作语言,发表我的感想,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灵魂得到片刻的安宁,才有一种如释负重和完成重大任务的畅快。(后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