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共124讲)-04绪论

沧渊

<p class="ql-block">学习针灸课本教材,是白话文教材,好处就是好学,比较规范有条理。比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还是需要在古典文献之中,比如《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的《灵枢》部分里面找内容。</p><p class="ql-block">这类的书籍一般不会拿来作为教材,是拿来作为你们做医生之后自己查阅的。</p> <p class="ql-block">隋朝《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病机呢?</p><p class="ql-block">和现代医学所讲的病理病机差不多。</p><p class="ql-block">什么叫病因病机?</p><p class="ql-block">以后章节会讲解,但是现在应该比较少人看得出病原。</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它的内容都出现在教材,比较齐全,个别可能《诸病源候论》出现的病因病机在我们教材不出现,也许是因为经过一两千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内容不是太适合,所以现在的教材没有纳入。</p> <p class="ql-block">再下来比较热闹的年代是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宋代尤其是南宋相对是比较弱的,金元是外族统治,有一个奇怪现象,外族统治的时候皆对汉族,军事政治是打压的,但是文化好像不是很明显,感觉是比较仰慕中原文化的。</p><p class="ql-block">你看!武力征服了你的人,但是我们用文化征服了他们,到底是谁征服了谁?</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好像异族文化进入中国,从来都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了,我们没有被他同化,反而学术上出现了争鸣阶段,医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积累那么丰富了,是应该出现争鸣。</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读起来不太顺畅,提出了一个“三因学说”,实际上是病因的分类。</p><p class="ql-block">病因如何分类?</p><p class="ql-block">这个学说到现在还有影响,虽然我们现在不是用“三因学说”来分类,但是病因的等级还在,我们在病因章节在分析。</p><p class="ql-block">下来很出名的金元四大家,任何一个年代,出来的大家都不少,但是我们讲医史,中医学发展史也好,讲的都是代表性强的那些。</p> <p class="ql-block">“寒凉派”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像广东人一样,有事没事喝凉茶,不是上火吗?</p><p class="ql-block">刘元素以火热立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火热病引起的,火热的病会找寒凉的东西来对付它,这就是“寒凉派”。</p> <p class="ql-block">李东桓是“易水派”也叫“补土派”牵涉到五行学说,没法展开,讲一点点,中医讲的“土”,是指的脾胃,接近我们现代医学讲的消化系统,那你说为什么用“土”代表消化系统,你看看很像啊。</p><p class="ql-block">“土”的作用接受容纳万物再化生万物,而消化系统接受容纳食物再化生为营养物质。</p><p class="ql-block">它们功能意象很接近,那么最接近“土”就放到“土系统”,然后我们再到五行学说再来展开。</p> <p class="ql-block">张丛元“攻邪派”中医讲的这个“邪”,它的意思是病因,尤其是外来病因,当然有时也指内在病因,那么它的概念跟什么相近呢?</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很像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比如说有细菌抗菌,有病毒抗病毒,外来的我对抗你,消灭你。</p><p class="ql-block">跟这种“攻邪派”的概念很像。我觉得这里他提出的“汗、吐、下”三法,其实古代已经有了,但到他那里更加强调,而且可能用的更加好,我不能说他是西派,但是你可以说他跟西医的想法是相吻合的。</p> <p class="ql-block">朱震亨“养阴派”牵扯到阴阳学说,有点深,这里也不展开。</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养阴”呢?</p><p class="ql-block">广东人可能对热性病会熟悉一点,比如说你上火了,稍微有点水平的老百姓可能还知道你这是实火还是虚火,刚才讲的“寒凉派”对付的多半是实热,而这个“养阴派”对付的就是虚火,你说阴和虚怎么挂上钩的呢?</p><p class="ql-block">阴阳学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凉茶来说,比如说王老吉寒凉的,现在王老吉还不止一种了,苦的一种寒凉,你说饮料带甜味不好定义。</p><p class="ql-block">虽然它寒凉但是跟真正意义上的寒凉还是有点不同,而清补凉养阴的,有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那对于广东人经常拿来熬汤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药——六味地黄丸,补阴的,关于六味地黄丸,老百姓认识上有个偏差,把它当做补肾的,它确实补肾。但是中医没有那么简单,一个肾虚包不了所有东西,中医一定要分清楚,你到底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还是肾精虚。</p><p class="ql-block">你一个六味地黄丸拿来同治,不合适,六味地黄丸只适合肾阴虚。</p><p class="ql-block">假如你就用一个肾虚来包括,恰好他是肾阳虚用了六味地黄丸,把它吃反了,越吃越糟。</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医的东西没有那么大块面的,都是很细致的。还有一个,你说看病他们是不是只按他们的门派来看。不是~你只能说他们擅长某些方面,他只是提出某些观念,他看病该是什么还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比如刘元素碰到一个寒性病的病人,他应该还是用温热病的药,你最多说他擅长用寒凉的药,所以我这里提醒大家,我觉得中医界有不好的风气就是你有门户,为了门户的独大而贬低其他的门派。</p><p class="ql-block">你喜欢某一个门派,可以,但是最好样样都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开口就我们是什么派,那我是什么派,小家小局。</p><p class="ql-block">中医学本来就是很大气的学科,还有我们经常说的专家,中医是先博后专,西医可以直接就专了,因为他分科很细,比如说耳鼻喉科,分内耳、外耳。</p><p class="ql-block">中医不管你内外,其中都相通的整个原理跟用药组方基本上相通的,只是你内科看得多一点,他看儿科多一点,但是内科的医生肯定能看儿科病,儿科医生肯定能看内科病,所以应该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个问题,中医学最高峰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我不好下定义,因为现在大家大概很推崇两本书——《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我觉得作为经典是可以的,所谓经典是比同时代高的,而不是永远都站在最高峰,我个人感觉可能是清代。</p> <p class="ql-block">但是很多人说清代中医没落了,你最多说它影响性很大的医家没有像张仲景那种,但我觉得好的医家多,因为大家都好,你就很难选出一两个出类拔萃的。我为什么这么下判断呢?</p><p class="ql-block">医学一直在发展,到清代甚至民国那个时候,资讯相对发达,我想看什么书都能看到什么书,而在仲景时代、黄帝内经时代,你再聪明也好,你能参考的书籍有限,但我为什么不说现代呢?</p><p class="ql-block">按理来说现代人的资讯更加发达,你想搜什么东西太方便了,网上随便搜一下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个问题,现代的人的知识体系,对古代的东西,尤其是对古代语境的东西有点吃不透,他变成了泛而不深,而清代甚至民国医生够深,说的泛的角度可能不如现代,综合评价可能是清代民国阶段好。</p><p class="ql-block">我不排除我们这个年代有出类拔萃比清代民国高,比如说清代的中医懂西医的不多,而现代中医不懂西医的不多,你最多说精深不精深。你起码有了西医这个参照系,临床的思路可能有利有弊,利你可以从西医参照系之中得到一点启发,弊被西医的诊断跟治法牵着鼻子走,有意无意把西医的那套当做指导原则来用重要,那就走歪了,讲到后面分析。</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代特征比较多的是大型的这类丛书多,有什么?</p><p class="ql-block">《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这类书有好处,总结归纳性的把古代很多医书分门别类,比如《医部全录》有心悸门、咳嗽门,教科书比较规范的东西,不可能把古代所有东西都塞进去,你可以查一下这些书。</p><p class="ql-block">它里面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它把古代医家影响比较大的病因有哪个医家做了论述,一直列下来;病机是什么,哪些医家做了论述列下来;诊断列下来;用方列下来。</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些套书其实是应该拿来查的,一般医学图书馆都有,你说个人值不值得买呢?</p><p class="ql-block">没必要,可以买光碟查阅起来也方便。</p> <p class="ql-block">温病对付什么病呢?</p><p class="ql-block">外感温热病,就好像现在很多的热感病、烈性传染,这些病都在这范畴,明清年代的传染病比较多,有些学说发展跟他那个年代的疾病有关,温病以后会学“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创立的,“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创立的。前面提到辩证论治,辩证无非是在定的背景下分出很多个亚型,而这种分亚型的方法也有很多。</p><p class="ql-block">你们以后也会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两个辩证是诸多方法中的两种,但是他们适应对象是外感温热病用的比较多,尤其是“卫气营血辨证”。</p><p class="ql-block">《医林改错》意义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对医学的贡献有哪些?</p><p class="ql-block">解剖,《黄帝内经》有解剖,但是没有显微镜等不了,那么自走自的路,一直发展下来,但是西医大概是明末进入中国,通过传教士,那么到了清代影响比较大,应该说王清任那个年代接触到西医比较多,那么受到西医学重视形态学这个观念的影响,那么他可能试图重新从解剖这条路,看看对中医学发展有多大,不评论它整体发展有多大,但是他有一个地方比较好,提出了下面理论:</p> <p class="ql-block">瘀血理论,这个理论也一直有,但是到了王清任,因为瘀血是形态性的,所以你通过尸体解剖很容易发现这种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所以特别强调,而且也创了几个活血化瘀比较出名的方,这点贡献比较大。</p><p class="ql-block">活血化瘀法到现在中医学也是比较好用的方法,而且适应症比较多,比如说像什么:慢性病多半兼瘀、老年病多半兼瘀,难症怪症多半兼瘀,肿瘤不用讲肯定有瘀;还有比如说年纪大、养生预防疾病有意无意加点活血化瘀,应该说他把医学领域的东西提升了。</p> <p class="ql-block">近代和现代真的是一言难尽,只能略略提一下,反正你们有中国医学史。近代比较出名的——中西汇通。现代比较出名——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p><p class="ql-block">怎么评价呢?</p><p class="ql-block">中西汇通一般认为汇而未通。</p><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很难评价?</p><p class="ql-block">什么叫中西医结合?</p><p class="ql-block">没有清晰的定义下,怎么评价都不客观,假如说临床碰到病人,西医好用用西医,中医好用用中医;病情复杂,把握不好,中西医一起用。中医西医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医学,难度高。西方有一个观念叫做“不可通约”,简单来说没有共同语言。</p><p class="ql-block">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可通约”,物理跟化学两个都是自然学科,两个具体的自然学科,我明明是物理学的东西要用化学的东西翻译过去,被翻译会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翻译不到位,假如翻译到位,那我干嘛还要用物理,完全用化学来解释就好。</p><p class="ql-block">中医现代化跟中西医结合没有什么差别,会出现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通约问题”如果把它理解和定义为中医本身不断进步,与时俱进,现在疾病发展到哪里,中医跟得上,能治疗,难度就没那么大,关键是怎么定义这个问题,落实定义清晰。</p><p class="ql-block">绪论先讲到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