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古城

谷东

<p class="ql-block">兰溪缘其近,我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访过很多</span>大小村落,溪流山川,然兰溪古城却直到今日方才好好逛了一遍。车停兰荫山,先观芥子园,再步往灵源积庆候寺,登聚利塔,入兰荫深处,观兰溪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着游览</span>兰溪古城章懋故居、胡应麟古居、药王庙、双眼井、大西门、告天台及探花巷等城南小巷,一日走遍。</p><p class="ql-block">兰溪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称。由婺江、衢江汇聚而成的兰江,历来就是钱塘江中上游的黄金水道,商埠贸易繁华,物丰民殷,元代时期有一对门联:“日对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为当时的真实写照。南来北往的商贾文人在这座古城经商、会友、定居,不断的思想碰撞和意识交融,赋予了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古商埠文化。自古以来兰溪与兰花融为一体,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载有:“兰溪兰荫山多兰蕙”的词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阴春馥》的</span>“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便是兰溪最美的八景之一。兰溪因此也拥有了“中国兰花之乡”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戏曲家、戏剧理论大师李渔生长在兰溪,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才高八斗,一生著作600多万字,《闲情偶寄》正是在闲闲中道来简明而透彻的生活的艺术,沁人心扉,著名的芥子园至今还传唱着李渔《十种曲》缱绻的柔情。</p> <p class="ql-block">兰溪古城东依大云山,西邻兰江,略呈半月形。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年间,因历遭战祸,年久失修,古城城墙已大部分毁,现沿江尚存的600米城墙为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筑,依稀散发出历史的气息。兰溪古城也是古时商埠码头、名人居所的主要集中地。据1940年兰溪县城区街巷分布地图,兰溪沿江共有水运码头13个,城区有各类公所会馆18个。其中天福山街区内就占了张家码头、朱家码头、柳家码头、西门码头、水门码头、官码头等6个码头;还有绍兴会馆、东阳会馆和稠州公所等3个会馆公所。这里的民居群落,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呈东西向布局,民居多采用“三间二过厢一天井”的典型平面单元形式,一般为两层,木结构为主,灰瓦白墙,室内雕刻精美华丽,外有高出墙面的风火墙。屹立在天福山至高点的标志性建筑称为告天台,是明代隆庆元年赵氏后裔为纪念其远祖赵抃而建。清末时期,兰溪古城内建筑密度极高,有大小街道21条,巷87条,现尚遗存的风筝巷、忠锡巷、绣衣巷、彩衣巷、曲巷、探花巷、小巷等七条古巷弄仍保存明清街巷的特色风貌。这些小巷窄而幽长,每条巷长近百米,宽仅一米左右,巷道两侧以悬空券墙相连,加强了两侧山墙的坚固性,并起到消防的作用。在这些古巷斑驳的身影中,都演绎着一个个曲折传奇的故事。其中探花巷,因明隆庆年间居于此处的赵志皋殿试探花及第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兰溪作为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以来,人文蔚盛,才俊如云,在《二十四史》中列传的就有16位。历代共出文武进士228人,状元1人,探花1人;共出宰相3人。作为一座江南小城,无论是古代萨都刺的“越船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还是现代郁达夫的“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易宜秋”。在绿水青山之间,在白墙黛瓦之上,在民俗风情之中,兰溪13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名胜,时常会不经意地提醒人们:兰溪,是一座文化之城、诗意之城、气质之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