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抬出《黄帝内经》会让人有意无意让人觉得是中医学最高峰。</p><p class="ql-block">那完了,中医在走下坡路。</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养生的人会拿《黄帝内经》出来呢?</p><p class="ql-block">还是广告效应,老百姓喜欢噱头,搬个《黄帝内经》不说还真以为是黄帝写的,反正越古老越好。</p><p class="ql-block">利用老百姓的观念,来做得广告效应。</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它的作用就是建立框架,提出带来原则性的医学观念,原则性的东西基本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讲两个最出名的医家,扁鹊、华佗。</p><p class="ql-block">扁鹊写的书《难经》主要是补充《黄帝内经》。</p><p class="ql-block">有两本书刚好反过来。</p><p class="ql-block">《难经》不难,《易经》不易!</p><p class="ql-block">扁鹊和行医的扁鹊是不是同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可能这个名号不同的人都用过。</p><p class="ql-block">(“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上的段子。</p><p class="ql-block">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家三兄弟医学水平谁最高?”</p><p class="ql-block">扁鹊却说:“我大哥最高,二哥第二,我最次。”</p><p class="ql-block">魏文侯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扁鹊回答道:“我大哥能使人不生病,名声只有邻居知道;我二哥可以使小病不变大病,所以乡里都知道;我能够把重病的病人抢救回来,所以全国闻名。”</p><p class="ql-block">你们说哪个难度高?</p><p class="ql-block">听起来扁鹊的难度高,但是其实大哥二哥的难度更高。</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人心态很奇怪。</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你在重病的时候把他抢救回来,你很感激。</p><p class="ql-block">假如我让你从来不病,你觉得没感觉,你不感恩。</p><p class="ql-block">我刚才讲中医学关注生命健康,比如我让你不病,中医学比较擅长,小病不变大病,就是治未病。</p><p class="ql-block">西医只关注疾病后,其实西医的做法有点像扁鹊本身做的事情,而中医做得有点像大哥二哥说的,反而名声不是很响。</p><p class="ql-block">所以养生书鱼龙混杂,里面很多东西,我觉得我不敢说他纯忽悠,但是有些部分放大了,或者七分讲成了十二分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客观上中医的一些理念在民间能够得到传播,中医学至少在民间的影响在慢慢扩大,所以有负面,但应该说对中医本身的发展也有一点正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你问中医最推崇谁?</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写了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后人把它分开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p><p class="ql-block">你注意这个伤寒跟现代医学的伤寒病是两码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伤寒是指被寒邪所伤,说白了就是受寒之后引起一系列变化,再讲更明白一点就是外感病跟它的治疗。</p><p class="ql-block">《金匮要略》讲的内伤病,什么叫内伤呢?</p><p class="ql-block">不是民间叫的那种打出内伤,是现代医学的内科病。</p><p class="ql-block">比如:高血压、胃溃疡、冠心病······</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虽然没有这些名称,但是这种内涵是有的,《金匮要略》讲的就是这类病。</p> <p class="ql-block">“病”、“证”、“症”</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证”概念,讲到中医学的特点,辨证论治的时候再展开。</p><p class="ql-block">张仲景之前,《黄帝内经》对“病”的概念居多,有时牵涉到“症”这个概念,而关于“证”张仲景用的是辨证论治这个观念,还没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换句话来讲,中医现在的看病模式,以病症为参照,然后关注点,以“证”为主,这个模式是从张仲景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种模式,现在也认为跟张仲景关联比较大,那就是方剂,方剂不是张仲景创立的,但是应该是在他手中发扬光大的。</p><p class="ql-block">你注意到没有,《灵枢》讲针灸,《素问》大部分讲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当然灵枢也带有这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里出现的方不多,也就几首方,那么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很可能是针灸创立的,从张仲景开始方剂的影响才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是不是针灸沦为配角了呢?</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一个人病了,有的适应症针灸疗效好于方药,有些适应症方药好于针灸,更好的是两个加起来一起用。</p><p class="ql-block">所以尽管学的是针灸专业,但是方剂也要学好,因为你面对病人,你也有选择,当然你也要学西医,有西医的处方权,假如真的西医对这个病效果很理想,我觉得也不应该拒绝,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病人好。</p><p class="ql-block">说哪样好,哪种组合好,就用哪一种。</p><p class="ql-block">所以张仲景的名声之所以大。</p><p class="ql-block">是因为辨证论治有关,跟方药的应用有关,所以有人说他是方剂之主,这句话恐怕不对,你可以说他发扬光大,但是不是他创立的。</p><p class="ql-block">以后会学《方剂学》,里面大概有一百多首方,古代的方,你说论乱也不为过,一般列入教科书都是比较经典的,实用性比较强,而在这一百多首方,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拿出来,可能我估计占了六分之一七分之一,那它的比重份额是相当大的。</p><p class="ql-block">那么假如你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座高峰,那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是第二座高峰。</p><p class="ql-block">不能就认为张仲景就是中医学最高峰,因为医学一直在发展。</p> <p class="ql-block">仲景被后世人称为“医圣”,中国人很喜欢立圣人,什么医圣、文圣、武圣。</p><p class="ql-block">立圣人不要紧,无可厚非是让后人学习他们,有一个楷模,这都不要紧,但是医圣也是人,文圣、武圣也是人,把圣人的水准推得太高了,反而后人望尘莫及,只有吃尘的份。</p><p class="ql-block">那你没办法学了,太打击自信心了,他们也是人,一样也可以超越。</p><p class="ql-block">不要存在这种观念,他们就是最高水平。我觉得医学在发展,而且很多理念在仲景年代没有,很多观念是在后世慢慢才发展起来的,应该越到后世,你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可能性越大,现代的资讯那么发达。</p> <p class="ql-block">和张仲景差不多年代的华佗先生登场了,华佗在民间的名气很大,在医学名气反而没有张仲景大呢?</p><p class="ql-block">吃亏了没有一本代表著作,华佗在高明,他的东西没办法学,所以民间传说中华佗的名气高低位也高,以后学医古文就有《华佗传》,古代人写传记的地位身份不简单,张仲景没有传记,但是张仲景有一本书《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了,后世的医学模式基本上按照他的,那么影响就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说明什么想出名就写书,写好书。</p> <p class="ql-block">神农尝百草,故事都熟。但是《神农本草经》也不是神农写的,时间在汉代。</p><p class="ql-block">《神农本草经》建立了中药理论的框架,而现在中药理论,它用寒热湿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归纳中药的功效,这种模式就是《神农本草经》建立的。</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几本书,基本可以代表中医学形成初期的那种框架或者说模式、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魏晋隋唐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丰富实践时期</p><p class="ql-block">晋代王叔和著作《脉经》中国古代的医籍汗牛充栋,你数都数不完,列出来的都是第一部,所以写书还没有那么简单,要写第一部,那个领域没有搞,有人搞但影响不大,你可以借助一下不能跟风,可能经济上得益,但学术上没有,不具有独创性。</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中医很神奇,就从脉象来,脉象有没有那么神奇,有点夸大了,中医的诊断模式有四个板块——“望”、“闻”、“问”、“切”。</p> <p class="ql-block">他们怎么排序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脉诊是四诊之一,你说我能不能光凭借脉诊就能诊病?</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医生很少。</p><p class="ql-block">即便有,光凭借脉诊给人诊病,也不太负责。</p><p class="ql-block">你想想诊病的时候,我收集的资料越多,我诊断的准确性越高,就算脉诊很厉害, 我多问两句,我参照的东西越多,我诊断的准确性会更好。</p><p class="ql-block">你说脉诊怎么会成为中医学的代表呢?</p><p class="ql-block">你看望诊闻诊问诊其他医学有,西医也有。经常做形象代表的,要不就是这个东西很厉害,要不就是这个东西很有特色,我觉得它因为特色成为形象代表的。</p><p class="ql-block">你在电视上扮演一名医生,你这样问病人,分不清你是中医还是西医,但是你把脉,分得清,有个动作在里面。在医学早期发展的时候,我查过资料,望诊闻诊问诊发育的不算太好,脉诊的份额大,但是后期望诊闻诊问诊份额越来越大,所以脉诊的比重在下降,不等于它不重要,同样重要,但是没有那么神奇。</p><p class="ql-block">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没有舌诊,在他那个年代几乎没有舌诊,不普遍用,现在临床诊断病,一般医生依赖舌诊更多,舌诊很客观。</p><p class="ql-block">但是脉诊有的客观比如:浮沉快慢但是很多有点麻烦,他经常用形容词,比如说:轻刀刮竹、如按琴弦,都是形容词,把形容词转变为指下的感受,难度比较高。</p><p class="ql-block">所以脉诊重要,应该学好,但是掌握难度有点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