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赢职场(129) 置个“欹器”随左右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培佐</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孔子带领弟子们到鲁桓公庙去祭祀。祭祀完毕,孔子站到一个倾斜的铜器面前沉思。好学的弟子们纷纷围过来看老师在看什么。孔子说:“这叫欹器,空虚的时候它是倾斜的,水盛得适中的时候它是端正的,水满了它就会倾覆。”</p><p class="ql-block">弟子们便争着往里边注水。随着水的不断注入,倾斜的铜器一点点端正过来,水占铜器容积一半的时候,铜器最为端正。继续注水,铜器又一点点开始倾斜,快注满时,铜器突然倾倒,弄湿了几个弟子的鞋袜。孔子感叹:“欹器,又叫宥坐之器,钦酒时置于座右,提醒人们不要喝不够量,也不要喝过量。”那么,为什么要放到庙里呢?孔子说:“是为了告诫人们不要失去自信,也不要自满,自满是危险的。”</p><p class="ql-block">由孔子对“欹器”的这番释解,想到了孙子的“将危”之说。《孙子兵法.九变篇》有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可以看出,儒圣、兵圣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过则生灾。</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防“过”避“灾”呢?还是古人有智慧,那就是置个“欹器”放身边,时时予以提醒。当年,林则徐为了克服自己容易急躁发怒的“毛病”,亲手书写了“制怒”二字,并将其挂在书房里,时刻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这种自我约束和情绪管理的方法,帮助林则徐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冷静,做出了许多正确决策。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他带着“制怒”牌匾,表示这是他最宝贵的物品,即使年老也要依靠它来修身养性。在新疆期间,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依然能够平静处事,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后,林则徐再次被朝廷重用,成为陕西巡抚。这块“制怒”牌匾,对林则徐而言,何不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欹器”啊!</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都有容易“致过”的“软肋”。比如“智圣”诸葛亮,就有“诸葛一生唯谨慎”之“过”。为防“过”避“祸”,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置件“欹器”,像摆件、配饰、护身符那样,或摆于案前,或挂于堂间,或带于身边,让它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那实在是很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