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埭.蠡墅写生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要了解苏州地方文化,这方面出的书不少,近年来写苏州的王稼句、车前子、范小青等人的作品在诚品等书店时有出现。这方面的叙述主要还得靠他们这几个“苏州通”,谈故掌,说文化,传文明。元月5日(小寒)、12日,我们分别前往苏州相城区黄埭(周末写生第七站)与吴中区蠡墅桥(周末写生第八站)写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月5日,我们在黄埭老街香花桥附近驻足写生,听当地文友沈建华讲香花桥上的逸闻。香花桥上的一边护栏是武康石“原装”,可追溯到宋朝。武康石上有一条裂尺,据说是朱元璋留下的痕迹 。苏州邱老师说,再过几年这些老的桥与房子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埭香桥,正式名称为香花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老街西端,兴国寺旧址的南侧。香花桥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后在宋代重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再次修葺,之后几经修缮,至今仍是黄埭镇唯一现存的古桥。香花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质梁桥,全长18.6米,桥面由四块大石并列而成,桥墩为排柱式,东侧桥柱为武康石,西侧为花岗石,刻有阳文“香花桥”和阴文“同治十一年里人重建”字样。桥面石、桥柱、桥栏等大型构件以武康石为主,金刚墙以花岗石为主,是南北两岸百姓来往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埭老街上还有一棵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旁边一条弄堂叫白果园里(吴地人把银杏树又称白果树)。评弹作家朱恶紫的故居就在白果园里。银杏树经抢救性强行修剪,不堪入目,被当地人骂山门:“像个癩痢婆”。进入朱恶紫的老宅看了一下,分别与他小媳妇与大儿子合影留念。我外公王庭荪与他是好朋友,他曾写文章谈到过,其文刊登在有一期《吴县文史》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花桥的名字与民众到兴国寺烧香的习惯有关。相传凡过此桥去兴国寺烧香的人,必须先把香烧了才能进寺,因此得名“香花桥”。此外,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胖和尚在桥上乘I凉时坐断了东侧的桥栏石,后以钉加固,从此有了“钉鎝栏杆香花桥”的说法。这句“钉鎝栏杆香花桥,半天高柳出烟萝”的诗句代代相传,使得“钉鎝栏杆香花桥”成为了黄埭有名的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埭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银黄埭”之称。老街最初形成于三国时期,吴赤乌四年(241年)建兴国寺,以兴国寺为中心出现了老街的早期形态。至民国时期,老街三里长街,人丁兴旺,商铺林立,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如今,香花桥静静地屹立在黄埭荡上,成为老街尽头一处绝美的诗画风景,承载着街坊邻里的回忆和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中区的蠡墅桥有好几顶旧石桥,是江南造船厂的所在地,西边连着石湖,为苏州南边的小镇护卫,不少人家已把老房子拆迁置换出去,人去楼空。有一个姓戴的,家中排名老四,在那里有只“小龙船”,整个河道来转一圈40元,平时休闲,要到春暖花开时,可以去吃饭,办桌头接待游客。旁边有个“沈宅〞老房子空关着,挂上了“苏州保护”的牌子。他作为邻居代为看护,说与我们有缘,开给我们进去看了,沿河两层建筑,本姓王,主人据说为王仲舒,为地主庄院,解放后给充公了,住进不少人家,有姓沈的,也有姓陈的。房子上有单孔的“望洞”,从里可向外张望,甚奇。有好几顶桥,其中有道光年间重建的“太平桥”,还有“蠡墅桥”。蠡墅老街至今保存的须茂桥、太平桥、永兴桥和蠡墅桥四座古桥,依然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承载小镇居民们来往的脚步,依然见证着老街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埭名称由来于战国的“春申君〞黄歇有关,无锡惠山有“春申涧”,又称“黄公涧”。黄埭街中心那条河叫范蠡河。无锡也有与范蠡有关的“蠡湖”“骂蠡港”“骂蠡桥”。这些都构成了吴文化的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