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推编/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时间/2025年1月11日</span></p> <p class="ql-block">我是上个月来惠州的,一直住在惠城江北。也一直想哪一天步行跨过东江某一座大桥,特别是想带着威廉过江。</p> <p class="ql-block">与威廉相伴的日子,平日遛它的任务落在我们老俩口头上。为了合理利用时间,或者说不浪费时间,我与妻进行了分工。基本上是妻负责上午遛,我负责下午遛,这样我们就有了完整的半天,避免同时一起遛,把时间浪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大清早,妻与我协商,要我上午遛,理由是她上午遛其实多半时间是把威廉栓在草坪上,方便她一边打乒乓球,一边照看威廉。这几天惠州尽管天天大晴天,但是气温骤降,威廉趴在冰冷的草坪上,怕它生病。我同意这种调换。</p> <p class="ql-block">我牵着威廉出了小区,就顺着威廉导引的路线走。我们在惠州大桥桥下的绿地上溜达。草毯很厚,只是因是冬季,草色偏黄一点。冬天一过,春天即来,到时又青青似锦。一入冬,人们都巴望着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转八转,威廉登上了上大桥的步梯,我心里想,这正合我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过,天空澄蓝如镜,一片白云似抱欲抱地簇拥缓缓上升的太阳。阳光静静地打在我们身上,也静静地铺在宽阔的东江江面上。威廉很享受的样子,一路屁颠屁颠地小跑,我紧随其后,合着它的节凑。</p> <p class="ql-block">看着横亘的跨江大桥,平日想象它有多长。认真一走,十来分钟就跨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江南面的草毯也是软绵绵的。威廉边走边嗅,只要发现自己喜欢吃的杂草,它就会停下来啃嚼。走着走着,一面斑驳而附有古质的城墙吸引住我的眼球。我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与惠州朝京门相连的古城墙。我下意识地左右扫视,发现上城墙的台阶口就近在咫尺。我招呼威廉一声,威廉迅疾地窜到上城墙的台阶“牵”着我走。</p> <p class="ql-block">登上质地如墨的城墙,远古气息扑面而来。 朝京门门首立于城墙之上,与城墙浑然一体。城墙上有一对身着红色古装的新人,正在听凭摄影师的摆布导演拍片。这种婚照选点,确实不同凡响。我牵着威廉停止前行,耐心等待他们拍照。百年好合,亦需要大家配合。祝福他们。</p> <p class="ql-block">等新人拍摄完毕,我牵着威廉到了城楼上的朝京门一楼大厅。显然,威廉是不适宜入内的。大厅里四壁有惠州及朝京门历史演变沿革组照。我想进去拍照后再回去认真阅读。正在犯难的时候,我向正在这里做管理义工的女大学生求助。她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在厅外帮我照看威廉。威廉也很配合,很快就与这位女大学生“熟络”起来。</p> <p class="ql-block">朝京门正面是东江,背面是西湖。沿着城墙漫步,你可以同时欣赏到东江的壮丽景色和西湖的柔美风光,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朝京门属明代城墙,距今六百多年,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最初为惠州城的北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惠州城由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组成。府城即现在的桥西,具体可至滨江西路与中山北路一带;归善县城,即现在的桥东片区。连接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是水东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街挑两城”。惠州府城因洪武二十年(1389年)设卫而扩大城池,并修筑城墙,城墙周长近五公里,高约六至七米,设有七门,分别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小东门、小西门、水门,北门遂改名朝京门。在惠州府城最后一次修葺城门后的第六年,即咸丰四年(1854年),惠州府城城墙迎来第一次战火考验,太平军万余部队围攻,耗时半个月却始终无法破防。惠州也因这七座坚固城门楼,被兵家誉为“东江要塞”。在这七座城门楼中,又以北门要塞“朝京门”最为坚固,为惠州城门之首,有“惠州天堑”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致使帝国主义入侵,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一群爱国人士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王朝,中国才会有出路。于是,孙中山先生先后在全国策划了十次反清起义,其中在惠州举行的就有郑士良指挥的庚子首义和邓子瑜指挥的七女湖起义。虽然两次起义都没有成功,但却震动了全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京门在中国近代史上再经历了兵戎考验。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决心讨伐北洋军阀,统一中国。1922年夏,正当孙中山准备举兵北伐时,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以“联省自治”为借口反对北伐,进而炮轰总统府,公然叛变。1923年1月,孙中山策动滇、粤、桂联军讨伐,并亲赴前线督军,围攻陈炯明的老巢惠州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25年2月,进行了第一次东征。同年10月又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再次兵临惠州,就以朝京门为主攻方向。守城敌军在陈炯明的部将杨坤如的指挥督战下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多日胶着后,周恩来亲临惠州前线指挥,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应钦亲自督战,终于击破朝京门攻克惠州。东征军占领惠州后乘胜挥师东进,攻克梅州、潮州等地,全歼军阀陈炯明的反动势力,取得了东征胜利。这次东征也因此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而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次年,黄埔军官学校在朝京门附近的五眼桥北侧战地旧址建立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碑座四周各一块石碑,正面是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的亲笔手书“精神不朽”,后面是黄埔军官学校教育长林振雄的题字“气壮西湖”。左右两侧均刻有此役牺牲的烈士英名。</p> <p class="ql-block">战役之后,岭南大地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链锁孤舟,</p><p class="ql-block">白鹅水面游。</p><p class="ql-block">任凭天下乱,</p><p class="ql-block">此地永无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谣从侧面反映了惠州城墙的坚固,以及朝京门对于守护惠州府城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为杜绝军阀觊觎,东征军在攻克惠州后,综合多方考量,于1925年11月下令拆除惠州城墙,朝京门也未曾幸免。因东江、西枝江在惠州城区交汇,惠州城墙又依水而建,虽然城墙及城门楼被下令拆除,但其残垣一直都被作为惠州大堤南堤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朝京门重建工程于2005年8月底动工,2006年6月底顺利完工,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如今,朝京门不仅是惠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游客了解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朝京门城门,平时敞开作城市交通通道,当汛期来临时,便关闭城门作防洪闸门使用。</p> <p class="ql-block">驻足朝京门内厅,通过“岭东雄郡——惠州古城记忆展”,可以便捷地了解惠州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感受到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每一个登上朝京门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历史对接点。</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来惠州,亦多次登朝京门。以前我喜欢来,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常设展览厅,经常有高档次的文化艺术展览。后面这个展览厅性质挪作它用后,我就很少来了。</p> <p class="ql-block">楼风习习,江水悠悠,走出朝京门,再踏上跨江大桥,脚步就有些沉重起来。城墙与城门的功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之变化。它们的存在,似乎在昭示着什么?或隐喻着什么?城墙与城门在战火与乱世中,毁毁建建,反反复复,让人想起《红楼梦》的金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次历史重启,初心良好,信誓旦旦,唯恐誓词不铿锵。但是结局往往周而复始。辛苦转一圈,又回到原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步大桥,凝望江水,我顺口吟出几句打油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慎始慎终,</p><p class="ql-block">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水落石出,</p><p class="ql-block">才露真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男,1956年8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文学学士,1977年考入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协常务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书协第三至五届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后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姜澄清、康殷、欧阳中石、启功、沈鹏诸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业绩:荣获贵州省首届书法论文研讨会最高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楷书学术展(贵州省唯一)、首届全国篆书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西南四省区优秀书法家提名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纪念中书协成立30周年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喜欢拙作并愿意结缘的朋友,欢迎私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