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遗履5_武当山金顶走清神道到榔梅祠

古井无波

前篇回头补叙相隔旬日二次攀登武当山金顶前到狮子峰太子坡的游履经过。前前篇所书的是在武当山天柱峰金顶拜金殿,后准备步行下山到南岩宫之事。 <p class="ql-block">  却说我登金殿之前在金顶贵宾楼,还有一柱擎天前的大观景台上,咨询过多位工作人员,老倌这身体条件能从明神道下山吗?众人都回应,这年纪最好别由明神道下山,风景是好,能顺路看三天门、二天门与一天门,但途中石阶相对陡峭,还起伏较大,上上下下很累人。此前,我也遍查网上,明神道的图片极罕见。为安全起见,我放弃走明神道下山的念头,选择了路况较为平缓安全,基本无折磨人而最恨的途中反复上坡又下坡的清神道。</p> 武当山明神道是明朝修建的,清神道是清朝修建的。自金顶贵宾楼左边的入口起,到明神道与清神道合二为一的朝天宫前结束止,沿路的突出的景点几乎为无。 开始不久,让我曾短暂留步的是玉女峰下路边的几通石碑。三通石碑中的一块无名碑,或者说是碑刻文字风化严重没细看,就晃眼识过另外两块。一块为看不出年代的《经理重修神道纪念碑》,另一块是民国的《光化县捐资修清道功德碑》。 再行不远,有标注为“百步梯”笔直由上达下边的石阶,望文生意,又闲极无聊,便想确认是否真有百级左右梯台。开始认真计着数,抖灵壳颤中的后半程却忘记续数到多少级而废。 当石径抵朝天宫,下武当山的神道不再分清古道与明古道,合为一股统称为神道。据说,经朝天宫有三条登金顶的路,我却只看到两条。以面对朝天宫说,左边上行的石阶是我下山的清神道。右边绕登而升的一条为明神道。我曾试着攀登明神道的一段,想看看距一天门若近,就打个卡,替代错过的三道天门。可惜气喘八哈近百米还是不见其踪影,便放弃此念。听说除明、清神道,还有第三条为旧时打柴采药者的野路,我却没辨识在何处? 武当山朝天宫,道教宫观,在武当山欢喜坡上,始建于元代,后屡毁屡建。明永乐十年(1413)敕建玄帝殿、配殿等17间,工竣后赐额“朝天宫”。嘉靖年间扩建,清代、民国年间(1912)亦有修补。相传朝天宫被视为“天界”,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 武当道教认为,这里是神仙云游观视人间的最低界线,也是凡人登临的最高境地。修道成仙者,在这里洗浴更衣,由天兵天将引接,过三座天门再入南天门觐见管神鬼之事的“九天游奕使,三界大都督”真武大帝。 朝天宫下石阶左有五通石碑,其中一通石碑,是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夫妇登武当山的碑刻,碑文记述1939年李宗仁夫妇游武当山的事;另一通是1939年广西各界慰问出征抗日将士事迹的纪事碑。其余一通为“惠及元元”碑与其它两通我就连正面大字都没详看。 朝天宫建筑布局为前正中是山门,左右两厢与后正中皆为独立的单层硬山顶高花脊三开间建筑。正殿因在几乎有一层高的石基础上,特显高大。其实退出宫外,就会发现两厢与山门也建于在补齐找平陡峭山坡的高台之上,由高台阶通达明神道下来的石板路。 主殿供奉玉皇大帝和真武大帝等神塑像,玉皇大帝置前小些,真武大帝高大许多,位于神龛后中位。神龛内左右各侍立一尊男女身神像。印象里左边女神像是桃花神,右边戴官帽的为周公像。 出朝天宫下山不远,过“壁立万仞”摩崖石刻后的石阶有岔,左下为正道,右上左行通黄龙洞。在路口犹豫片刻,想走到那道红墙青瓦洞门后,看看如视线范围能见还不爬陡坡,不妨去走一圈,访路边简介吹得神乎其神的黄龙洞神泉何模样。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黄龙洞距古神道通往金顶上下山正道不远,在紫盖峰悬崖之中。平台左头有一屋,里面左右供奉着财神与真武大帝,右行到底为一座四角亭,亭内迎平台有一黄龙神像。屋亭之间的峭壁边有一尊“断指”神像。在断指神像和四角亭间有一小座盈尺大小,有围栏、脊兽宝顶,楹联匾额齐全的石雕土地殿。</p> 我的观注度在寻找黄龙洞,在不大的平台上来去两趟未果,只能向坐在亭间一角的工作人员请教。他手指向亭里岩石上书有“武当山大师爷”处,说那里就是。先前我看过,因墙前右有红底白字“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池内禁止洗手投币”的警示牌,墙下石阶尽头有塑料水盆,墙上有不锈钢水瓢各一,以为是个普通水池。没料到这处泉水四季不竭的浅穴就是黄龙洞。怪不得穴前塑立一尊黄龙神像。 传说有一条黄龙在这里得道升天,黄龙为谢此地的养育之恩,留下一颗让这水清洌甘甜,能治愈百病的仙丹。 知这里就是“神奇”的黄龙洞,便想拍张相片留念,没料当我抬起相机按下快门的同时,那人吼道,不许照相。吓得老倌一激灵,连声道对不起而匆忙而别。如此被斥责,就不再好意思问,前面岩下的那尊头戴黑色蓝边毡帽,左手拿书放膝上,右手虚握拳而食指朝上对天的塑像是哪位神仙? 我细看过,那神像竖起的食指是特意塑成断指的样子。不知这神像是否为曾在黄龙洞居住,修改《本草纲目》,并将武当山名贵药草800多种载入书中的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 在黄龙洞下方的神道上,过石拱桥,道右有一悬“神之最灵”三开间殿宇,我没进去,只留意观察过殿前临溪边的“黄龙圣水”免费洗手台。心里想,这水肯定是从上边黄龙洞引流而来。 神道从被称为黄龙亭的木结构亭子下穿过,亭子上方前后外挂“黄龙洞”黑底金字匾额,内四方各有一块匾额。其中两块上都书“天下驰名”四个大字,侧边两块则写着黄龙洞的药如何服用、治什么病等等。有人说,这是一块明代的草药广告牌。 又过一座桥头设小商店的石拱桥,再越名为“四座塔”的道士墓塔约十分钟,路边有堂口还相当大的一家餐馆。此时已经过午时,路上我吃过不少糕点充饥,但习惯了没米饭进肚,仿佛没饱般,就进内问,还能有吃东西吗?得肯定答复后,便点了份鸡蛋炒饭。如此即不麻烦店家,也能省钱。 当行到能遥望对面山岭,后知岭上红墙绿瓦建筑群为南天门的地段时,道里侧有毫不起眼的的几个浅小洞穴,洞边立有石碑,曰“月亮亭”,另有稍大些的“纪名碑”,再高点又一石碑,嵌刻文字不明显没细究。旁边一稍深的洞里靠上有圆形浅雕彩绘蓝袍大袖神像,看造型还是像真武大帝。 事后查资料得知,这个没亭的“月亮亭”处,应还有一名称“金仙洞”,或者说,是各指紧靠相邻在一起两洞穴。说的是明朝时候,洞里飞来一位身穿金衣,头戴金帽,人们叫他金仙的神医,仙方妙术,有换心改脑,起死回生的本领。 在这段弯曲曲折的山道上,还有几处摩崖石刻与石碑,石碑没看,印象深的题着“武当”、“天下名山”与“玄武”三处。 又走约十分钟,石径远端高处就是“榔梅仙祠”。记得上下山神道从榔梅仙祠里穿过,两头各有山门出入,祠外并无道路绕行到南天门或金顶。 榔梅祠,全称“榔梅仙翁祠”,在南岩对面。元代始建,毁于兵火。明永乐十年敕建,清嘉庆年间重修,遗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1992年修复庙宇十间。当年,榔梅祠是武当山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房、山门、宫墙等。榔梅仙祠的殿内供奉着武当拳的创始人真武、玉皇大帝、文武灵官等神像。 祠内有两块广告牌,都位于供奉“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殿堂下石梯左脚处,其中一块称仙人张三丰享年218岁。在它左是块配果树图的诗牌。诗名为“御赐武当山榔梅”。全诗照录如下:“仙果遥从福地来,宝函初向御筵开。捧盘中贵传宣赐,当殿群臣拜舞回。身对天颜沾雨露,袖携香气出蓬莱。金穰永协丰年瑞,万岁千秋贡玉台。” 作者王洪是(1379—1420)明代浙江钱塘人,字希范,号毅斋。少年时才思颖发,洪武二十九年成进士,年仅十八。永乐初入翰林为检讨,与修《大典》。帝颁佛曲于塞外,逡巡不应诏为文,受排挤,不复进用。与当时王称、王恭、王褒称词林四王,均有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