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文革时期的家庭故事如同被岁月尘封却又偶尔在脑海中泛起波澜的古旧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家原本有几本泛黄的线装老书。在文革刚拉开帷幕那慌乱而充满警惕氛围的时候,母亲整日忧心忡忡。那时候,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不安的气息,仿佛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引发危险的导火索。母亲看着那几本老书,眼神里满是纠结与决绝。最终,她咬咬牙,果断地把这些可能带来麻烦的书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扔进了老街的垃圾箱。那年,小学三年级的我隐隐感觉到家里会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却不理解背后的深刻意义。</p> <p class="ql-block"> 泛黄的老书被母亲半夜扔垃圾箱,母亲仍惶惶不安,次日天没亮母亲就出门去浦东我外婆家,母亲火急火燎的赶去外婆家,告诉我外婆与二姐三姐,赶紧把家里的“四旧物资”处理掉。</p><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茶饭不思的心病,也是我们家在当时严俊形势下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所在。</p><p class="ql-block"> 说起浦东外婆家的藏书,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与一般家庭不同,外公的祖上似乎与书籍有着深厚的渊源,家中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之多,种类之丰,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也承载了外公祖辈们的智慧和学识。</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珍贵的藏书却又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罪证,会给我们家带来无法预测的灭顶之灾。文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家中也未能幸免。我的两位姐姐在我母亲回市区的当天下午就开始搜寻与消除风险行动。当时二姐三姐还年轻,也被卷入了这股癫狂的风暴之中。她俩在家的正厢房里翻箱倒柜,一心要寻找所谓的“四旧”。</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老屋正厢房略显昏暗,她俩爬上一个结满蜘蛛网的搁楼,姐姐们不顾灰尘和杂物,一头扎进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她们翻找着,筛选着,仿佛在寻找着什么宝藏。而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旧书、画卷就在这样的翻找中被一一发现。</p><p class="ql-block"> 这些书籍和画卷的纸张已经泛黄,有的甚至发黑发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们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每一本书、每一张画都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深深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姐姐们居然在那个角落里找到了外公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外公珍藏的几张银票。这些银票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可以看出其曾经的辉煌。如今想来,这些银票充满了神秘色彩。它究竟是太外公年深日久遗忘于此,还是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个被历史的迷雾笼罩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 当两位姐姐看到银票的那一刻,她们的表情可谓是惊恐万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何带有旧时代的痕迹的东西都可能被视为致命的罪证。那银票就像一颗威力无比的地雷,随时可能将一家人炸得粉身碎骨。她们紧张得手开始颤抖,眼神里满是慌乱与无措。姐姐们深知这些东西的危险性,怎么办呢?她们的脑子飞速运转着。二姐眼睛一瞪,让三姐前去外面的院子里侦察一番,看看是否有危险的动静。</p><p class="ql-block"> 三姐小心翼翼地走出去,四下张望了一阵后回来报告,外面很平静。可这平静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怎能让人完全放心呢?姐姐们一合计,决定赶紧行动。她们像是执行紧急任务的战士,开始了自己的“毁灭计划”。于是,那一大堆代表着家族文化传承的、充满历史韵味的老书与画卷,以及那几张充满神秘色彩的银票,都被她们毫不留情地推入了灶台的炉堂。火焰瞬间吞噬了一切,滚滚浓烟升起,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历史信息的珍宝,就这么在火焰中化为了灰烬。整整焚烧了五个小时,值到天黑,一切归于平静,看着炉堂里的灰烬,两位姐姐像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那晚,她们像是劫后余生一般,睡了个安稳觉。</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闹剧却又透着几分荒诞。姐姐们挖掉了心中的“地雷”,可革命造反派却根本没有来。现在想来,她们当时的举动是多么的疯狂与多虑啊。那些珍藏的古书,那些泛黄的画卷,那些珍贵的银票如果还在,这将是母亲家族曾经的知识与财富的象征。可惜,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家人自己吓唬自己,到最后却成了一段跨越世纪的笑话。</p> <p class="ql-block"> 说到文革时期的疯狂,我哥的经历也十分独特。那时候有许多热血上头的年轻人,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前行。我哥也是其中一员,他和几位老三届的同学结伴前往北京。他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一路北上。那是他第二次北上,终于见到了他们心中的“大救星”。当见到领袖的那一刻,那种激动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哥回到上海的时候,嗓子都哑了。他满脸通红地告诉我,从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全是去接受接见的革命小将。大家在车厢里都激情澎湃,因为大家都沉浸在那种幸福而神圣的时刻,讲话的声音都因为过度激动而变得沙哑。在那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上,上百万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这种狂热的朝拜场面在当时看来真的是壮观无比。</p><p class="ql-block"> 当时,报纸和广播里到处都是革命烈火越烧越旺的宣传。所有人都心怀虔诚,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之中,在那样的氛围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大家似乎忘记了外面世界的存在,只坚信着一个真理——“造反有理”。</p> <p class="ql-block"> 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在我哥还沉浸在那种激动的回忆之中时,我不忍却又不得不告诉他一个消息。我们家的窗台外墙已经贴满了批判我父亲的大字报。这个消息就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浇灭了我哥心中的热情火焰。他那一脸兴奋的表情瞬间凝固,嘴巴张了张,却嗫嚅着说不出话来。最后,他耷拉着脑袋,背着书包垂头丧气地回到了浦东的外婆家。这就是文革时期我们家的一些经历,充满了荒诞、无奈与时代特有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首往事,文革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历史时期。那些被焚毁的藏书画卷、那几张消失的银票,还有哥哥那充满激情的朝拜后又遇波折的经历,都成为了我们这个家庭独特的记忆,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关于家族长辈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小时候,我曾好奇地问起我的外婆关于太外公的事迹,却被外婆以一句“小孩子不要打听大人的事情”匆匆带过。外婆的回避让我对太外公的好奇心更加强烈,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从母亲和大姐那里拼凑出了太外公和外公这两代人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太外公,一个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浦东东沟乡某村的大户人家。他眉清目秀,聪明好学,自幼在私塾学堂研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传统的学问,少年时期便勇敢地踏上了前往上海滩的闯荡之路。</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上海滩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下迅猛发展。黄浦江西岸原本是一片荒凉之地,却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头戴西式筒盆帽、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他们就像一群闯入者的先锋,在那里指手画脚,嘴里嘟囔着陌生的鸟语,随后便将一块块土地圈占起来,紧接着一幢幢欧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那时的上海滩,正值工业革命的风云变幻,西外滩的荒凉之地很快崛起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太外公在这样的大潮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一家洋行当了三年门童,竟然能够与洋人自如交流。他的才华得到了赏识,很快便在外资公司崭露头角,成为高级打工者。</p><p class="ql-block"> 太外公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事业上,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慷慨大方,对兄长如父,赢得了村里人的尊敬。他回到老家后,购置了许多田地,并亲自翻建了祖业的老宅,赠送给长兄一幢三面环水,宛如桃花岛上的豪华民居。自己则选择住在西面的另一幢。</p><p class="ql-block"> 然而,太外公的一生并不长,抗战爆发前他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五。他留下的财富和品格,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外公。</p><p class="ql-block"> 外公虽然没有太外公那样励志和能吃苦,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性格和追求。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尤其钟爱茶酒。他在我家老宅前的空地上建了一幢气派的商铺,开起了茶庄。外公的茶庄生意火爆,但他却并不在意盈利,只求茶庄不亏即可。这种豁达的心态,使得十里八乡的喝茶客都蜂拥而至。</p><p class="ql-block"> 然而,外公的这种经营方式却让家里的良田逐渐减少。他为了维持茶庄的火爆生意,不惜转让家里的田产填补茶庄的亏空。外婆每天在焦虑中忙的精疲力尽,但外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不仅好客,还乐于助人,村里有贫困户他都会送上救援物资。</p><p class="ql-block"> 小鬼子时期,外公从小在太外公熏陶下会几句洋文,被小鬼子强制任职村里的保长,外公我行我素依然每天蹲守茶庄。最终激怒小鬼子,被抓起来关进了拘押所,幸好外婆用家里所剩无几的大洋将他救赎回家。从此以后,外公的茶庄生意逐渐衰落,家里的田产也被败光。</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家庭成份划分前外公就去世了。茶庄关闭后,他的世界仿佛也进入了末日。曾经好酒好茶招待的酒肉朋友不再上门,外公在孤独和失落中度过了余生。</p><p class="ql-block"> 不幸中的万幸,外公的败家,他走后外婆家几近一贫如洗,成份划定为中农,曾经的大地主落魄成中农,外婆一生辛劳,运动频繁的年代没有遭受政治清算,唯一的问题是,外公曾经责任伪保长一事,由于外公在村里帮助过许多贫困的村民,他的口碑极好。况且外公已不在人世。</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回首这段家族历史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太外公和外公这两代人的传奇和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太外公曾经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如今仍然是。</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太外公回到浦东老家后,他翻建的新宅成为了村里瞩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他居住在西边那座宛如北方四合院的豪华民居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雕花的门窗上时,太外公会坐在庭院的老树下,品着香茗,看着园丁精心打理的花草。那庭院里的每一株植物仿佛都被他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生长得格外茂盛。他时常会和路过的村民闲聊几句,分享一些自己在上海滩的经历见闻,那些新奇的洋人风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他口中说出,就像传奇故事一样吸引着村民们。</p><p class="ql-block"> 太外公对于家族事务也十分上心。他经常召集家族中的长辈和晚辈到他的宅子里议事。在宽敞的堂屋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家族的祭祀仪式、田地的耕种计划以及家族子弟的教育问题。太外公的意见总是备受尊重,他的话语就像族中的号令,指引着家族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他还热衷于举办一些家族聚会。每到重要的节日或者家族中有值得庆祝的事情,他会吩咐厨房准备丰盛的饭菜。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传统的美食,从自家腌制的鸡鸭鱼肉到新鲜的河鲜。家族成员们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宅子里。年轻的小辈们在庭院里嬉戏玩耍,我母亲童年时光,最开心的是和村里的小闺蜜们玩游戏。长辈们则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而太外公就坐在主位上,看着这温馨的场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外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他的慷慨大方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整个村里的村民们都对他充满敬意。他会资助村里那些家境贫困但勤奋好学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去镇上读书。在他的倡导下,村里还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学堂,请来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师,为孩子们传授知识。</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在抗战爆发之前,太外公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的精神依然坚韧,他依然关心着家族的每一个细节。他的房间里常常坐着一些前来探望的村民和家族成员,他总是强打着精神给大家鼓励和安慰。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中牵挂的还是这个家族的未来和老家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太外公去世后,整个家族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村民们纷纷表示哀悼,家族成员们更是悲痛欲绝。但太外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对家族的热爱、对邻里的友善、对他人的慷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成为了家族心中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可惜,到了我外公这一代,曾经的荣耀,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