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锡,几乎每年都会来。主题都是冲着初春的探梅赏樱。这次初冬来到这里,一时拿不定主意,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距离酒店不太远的景点——惠山古镇,就欣然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当走出地下车库的一瞬间,就被眼前古镇景色情不由衷的擦亮了眼睛。仿佛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片古色古香的建筑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那一瓦、一墙、一门、一窗、一树、一叶、一石、一草,已经充斥着我的眼眸。</p> <p class="ql-block">虽然,天公不是很给力,整天是初冬的阴晴天气。倒也勾增添了几分淡淡的素雅,古朴素美的画面已经勾起了我的游兴。</p> <p>金灿灿的杏叶给古朴的建筑更加平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四个出入口之一的古华山门入口,也是唯一广场式的大型出入口。</p><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用金粉镶绘“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比以前朱熹墨宝更胜一筹。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p><p class="ql-block">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古镇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惠山一带已有无锡先民栖息,建有园囿。文化遗脉源远流长。当你进入景区后会惊奇的发现,那是翻开了一部史诗巨作,发掘了人文宝藏。</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由秦园街、绣嶂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景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09平方公里。这里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这里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集中展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树上、地上一样精彩。</p><p class="ql-block">山古镇地处无锡市郊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紧靠京杭大运河边,它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也是无锡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原生态风景区。来到惠山古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密集遍布古镇的祠堂。</p><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祠堂风格各异,精采纷呈,大多是粉墙黛瓦飞檐斗拱的徽派建筑,也有结构明快琉璃点缀的西式建筑。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祠堂内楼台亭阁、池塘石桥、假山长廊、绿树掩映,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幽深的石板路,永远踩磨不去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过了宝善坊就进入了古镇直街(绣幛街)。在古镇方圆103公顷的地盘上总共汇集并修复了各种牌坊16座。</p> <p class="ql-block">惠山直街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古镇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p> <p>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也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锡山古称历山,为浙江天目山余脉,其东麓位于惠山古镇景区内。据《蠡溪笔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此传播佛教,后人们用夕照的名字命山,称锡山,夕、锡(息息)相通,锡山由此得名,有江南第一山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现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历代祠堂及重要遗址</p><p class="ql-block">共118处,时间跨度自唐代(公元8世纪)~民国(1949年)约1200余年,涵盖着十大类共22种祠堂类型的完整系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span>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在这些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要祠堂约50余座。祠堂建筑的形制,多数以江南民居建筑的硬山式为主,粉墙黛瓦、不重雕镂、质朴无华,也有一些形制较高的歇山式厅堂,砖木结构。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体。</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最早祠堂始于东晋,但建祠之风起于明代嘉庆年间。是时,朝廷颁布皇法,正式允许民间可以联宗建祠,于是无锡达官贵人、显宗旺族都申请在此建祠祭祀先人。到了清代,更有大量普通老百姓,包括外籍客商、流宦,在这弹丸之处,也争得一席之地营建各个家族的宗庙家祠。</p> <p class="ql-block">宋儒祠,位于惠山直街上。建筑外部的雕花门楼比较大气。提起“宋儒”,人们会想到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等。工美中国立足传统手工艺术文化发展大形势,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推进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以惠山古镇这栋极具历史气息的“宋儒”古建为窗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大国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镇上的东岳行庙。据无锡地方文献记载,旧时无锡有十座庙,其中东岳行庙规模最盛,也是十大神庙之首。庙里祀奉的东岳大帝,民间相传是周朝开国功臣黄飞虎。</p> <p>西斗星和豹尾星。</p> <p>南斗星和伏龙星。</p> <p class="ql-block">旧时无锡百姓为了祈求生与福、驱避死与祸,就把东岳行庙里的黄飞虎看作叩拜祭祀的神主。每年庙会期间,无锡城万人空巷,就连周边县镇的香客,也成群结队来无锡观看庙会,朝拜东岳大帝。寺庙的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惠山祠堂中有历代忠臣良将祠。张中丞庙祀奉的是唐御史中丞张巡,配祀睢阳太守许远。唐朝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率军在睢阳与围城的安禄山、尹子奇激战数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张巡壮烈殉国,许远被俘不屈遇害。</p><p class="ql-block">由于张巡血战睢阳,阻遏了叛军南犯江淮,为官军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多有纪念张巡的祠庙。祠庙对面墙照壁上还有清同治年间的“精忠贯日”巨匾,以表彰张巡、许远的精忠报国之心。</p><p class="ql-block">这刚劲挺拔有力的四个大字“精忠贯日”,指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p><p class="ql-block">《司马温公挽词五首其一》作者:范祖禹</p><p class="ql-block">伊吕为时耦,夷齐得圣清。</p><p class="ql-block">精忠贯日月,至行格神明。</p><p class="ql-block">微物沾仁泽,穷荒服德名。</p><p class="ql-block">须知千载后,瞻仰重嵩衡。</p> <p>背转身的照壁上“百善孝先行”五个大字端正醒目。意寓“百善孝为先”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两柱一间的“龙图阁学士”牌坊,上面有竖写的“圣恩”两字,四周有立体的龙纹,刻得很精细。这是袁龙图的祠堂和牌坊,纪念的是北宋年间的袁植,他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进士,在绍兴元年赠直龙阁学士。</p> <p>土砖格栅栏里的古画。</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区块完整的建筑被太多凌乱的店铺所打破。只能镜头抬高一寸。</p> <p>江南的其它古镇游览了也不少。都有许多的雷同。但在这里,可以触目别样的建筑和文化。</p> <p>与其它的古镇都以民居型的建筑众多相比,这里可以称得上大家闺秀了。</p> <p class="ql-block">古华山门是绣嶂街之端上的一座高大的半圆形山门,直对着惠山寺山门,原属惠山寺的山门,后来移建至绣嶂街上,成为扼守绣嶂街通往秦园街和惠山寺的一道屏障,同时又是惠山寺开启绣嶂街乃至“五里香塍”的一座门户。</p><p class="ql-block">杏叶黄的山门墙色在这里格外鲜艳夺目。</p> <p>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除了祠堂外,古镇上还有许多的楼阁、牌坊和人文景观。绣嶂阁位于绣嶂街和秦园街交汇口(也就是通常说的直街和横街),是一座典型的阁式建筑,上层设隔扇和栏杆回廊,两重飞檐翼然。楼阁下方是一个古戏台,戏台额悬吴昌硕所题“天然神均”匾,经常有一些票友在此进行戏曲表演。</p><p class="ql-block">这个交叉口自然是古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因古戏楼边停着一辆消防车,怎么也让不过,只能拍它的上半身了。</p> <p>这位老哥的雅兴真是不浅,功底也属深厚。</p> <p>也有类似苏州园林风格。</p> <p class="ql-block">不知谁家的后门?但肯定不太好走,磕磕绊绊的。</p> <p class="ql-block">秦园路上的一座小牌坊,两柱一间,式样也很简单,上书“孝友传家”,柱子上有被铲的痕迹,可能原来写着对联。这应该是写给秦氏家族的。</p><p class="ql-block">别看这座牌坊不高大也不雄伟,却是乾隆南巡时总结出来的秦氏家风:“孝友传家”、“书史传家”、“异世一家能守业”,后来更御赐“孝友传家”额。原来还有一座双孝祠的,在日军占领无锡时被毁了。</p><p class="ql-block">从秦湛根据父亲秦观的遗愿迁墓惠山起,历史记载秦氏的孝友故事很多,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列入“孝友传”的秦氏就有二十人。要知道,全篇也才二百来人,秦氏这个比重可真是够大的。“孝友传家”,那真是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是古镇最大的牌坊,堪称古镇第一牌坊,高大雄伟,古典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起这座牌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span>这座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众多弟子为湖广提学副使、进士邹迪光兴建的。据说,邹迪光曾主持掌管科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考的时候选拔了大批人才,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可能为人比较正直,得罪了当时的权臣严嵩父子,被诬陷罢官贬归回原籍无锡</span>,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集资为他建造了这个大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报答座师的提拔之恩。</span>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也是用这种方式对严嵩父子表示不满。</p><p class="ql-block">牌坊是全大理石材质,四柱三间,三层翘角屋檐,牌坊有着非常精美的雕刻,除了四根柱子,雕刻几乎布满整座牌坊,雕刻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檐顶也装饰了火焰图案,整体上高大精美。</p><p class="ql-block">邹迪光进士出身,学问自然是不错的,一手字也写得不差,但是比起自家儿子邹德基来还是差了点。于是他让儿子题写“人杰地灵”四个字,没想到儿子写了四个字,却是“万鬼含冤”,因为建造牌坊曾毁掉一些无主的墓葬。</p><p class="ql-block">邹德基是个很倔强的人,被人称为“邹二痴”,邹迪光对这个儿子也没办法,只能剑走偏锋,故意在厅堂摆上书桌装模作样每天练习“人杰地灵”四个字,还故意写得挺难看,反正以书法大家邹迪光来说,实在是看不入眼。</p><p class="ql-block">某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看到老爹不在,就拿起笔自己写了“人杰地灵”四个字。邹迪光早就在引儿子上钩呢,看到儿子写了字自然心花怒放,悄悄地收起来,如愿以偿地镌刻到了牌坊。这座牌坊能够被称为惠山第一牌坊,书法大家邹德基的题写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背面也镌刻着四个大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龍夔壑巖(lóng kuí hè yán)。</span>字写得相当好。不过无锡人一般都不知道这四个字是谁写的,或许是知道但是不愿意说而已。因为这四个字是严嵩的的儿子严世蕃写的。严嵩父子是明代著名的奸臣,有人流芳千古,有人遗臭万年,对于这些遗臭的,人们自然不愿意提及。</p><p class="ql-block">只是让人好奇的是,邹迪光就是因为得罪了严嵩父子被贬职回乡的,为什么严世藩还会为邹迪光题词呢?而邹迪光又为什么愿意把他的字刻在牌坊上呢?或许是严世藩与邹迪光的私交不错,又或许邹迪光得罪的是严嵩。但是另一方面也挺奇怪,严世蕃的风评那么差,邹迪光怎么会愿意用他的字呢?</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岩壑”常借指隐者的居所,而“夔龙”常用来比喻辅弼良臣。岩壑夔龙是寓指隐居的贤臣。</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惠山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十座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祠堂建筑。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p><p class="ql-block">惠山镇祠堂的名目繁多,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祠堂两大类别,共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忠烈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十大类,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等。</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历代文化名人祠堂也很多,如理学大家周敦颐、朱熹、张载、吕祖谦,书画大家王绂、倪云林,茶圣陆羽,南宋四大家之尤袤,明代“吴下十才子”之浦源等。</p><p class="ql-block">还有吴地始祖至德泰伯祠,有五代吴越国王钱武肃王祠。</p> <p class="ql-block">寺塘泾也称惠山浜,浜水汇纳锡、惠山润泉水注入京杭大运河,是直达古镇腹地的重要水道。陆路离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寺塘泾紧邻人杰地灵牌坊。当年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就是从这条水道十四次来到惠山古镇的秦家。</p><p class="ql-block">其左岸为上河塘,右端则为下河塘,两条小街沿河而建,街上集中了十数座古镇举足轻重的园林和祠堂。</p> <p>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p> <p class="ql-block">宝善桥段是寺塘泾最著名的一段河道,亦然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p> <p>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溪山第一楼是贴水高耸、古朴典雅的名楼,也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元代至正八年,无锡名贤、官至都事的强可仕告老还乡,在寺塘泾一居室西建楼数间,尽得溪山之秀,并亲手临摹了朱熹“溪山第一”四个字为匾悬于楼额上。</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古建筑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p> <p>根据景点、河道和街坊的区块,可以划分为:惠山寺周边祠堂群、横街祠堂群、直街祠堂群、上河塘祠堂群、下河塘祠堂群和惠山浜祠堂群。</p> <p>这里的每一座祠堂内都镌刻着各自的家规祖训。这些家训或惩恶扬善,或寓意深远。都是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p> <p>前人的训诫入耳入心,更成为后人的行为准则。对应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 <p>下次来一定要找到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祠(范仲淹),还有他的手迹诗墙。</p> <p>也应该找一下唐代宰相李绅在这里留下的悯农诗二首,以及连三岁小儿都能吟诵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手迹诗墙。</p> <p class="ql-block">一家一故事;一祠一诗篇。</p> <p class="ql-block">沿着烧香浜南走过临乐桥左拐,来到李公祠,李公祠祭祀的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p> <p class="ql-block">李鹤章因围剿太平天国在无锡建功,后因功大位高,为避嫌,功成身退,特在建功处建祠。</p><p class="ql-block">与其它祠堂不同的是,祠堂门口站立着两头格外威猛的石狮,其它祠堂门前是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公祠以天井为中心,木结构,砖雕、木雕、彩绘相配,尽显富丽堂皇,天井两侧的走廊上则悬挂着李鸿章、李鹤章的生平及当年在无锡同太平天国战事历史,整体看起来非常的规整、古色古香。天井正中架着两尊铁炮,小炮为太平天国制造的虎蹲炮,大炮为与太平军作战的红衣大炮。</p> <p class="ql-block">李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经曾国藩荃疏准建专祠以祀,祠园宏壮,堂榭清幽。民国十八年(1929)改併成惠山公园。后几经变迁,尚存有假山池沼、小桥、木瓜老树等遗物。2008年复建,移建”四水归堂“式徽派建筑、无锡老屋、新添水晶宫、花厅、岸船等景点。池山塔影,古朴壮观。占地545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李鹤章(1825-1880),淮军将领,字季荃,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弟,乡随父兄办团练,屡有战功,以知州衔任用。次年,攻克太仓、常熟、江阴,升知夫衔,继克复无锡,三年四月,攻克常州,赐黄马褂,升甘肃甘凉道,未赴病归,不出,以捐金助赈山西,加二品衔。</p> <p class="ql-block">李公祠的精华在于其后花园,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及江南园林式布局。园中有一大片水池,围着水面,建有亭台楼阁、花厅山亭、石船舫、水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李公祠是典型的前祠堂后花园徽派建筑布局,当时的李公祠属江南名园,其名声与苏州的留园相提并论。后花园也称惠山园。</p> <p class="ql-block">惠山园十分小巧,但古人建园时却懂得借景,以小博大,让园外的风景自然而然跟院内的景物连成一片,让人误以为这处园林十分庞大。整座花园有长廊串起来,绕长廊一周,便能游览整个园林。移步之间,周边景物倒映水中,在水中不断切换角度,让人迷离。</p> <p class="ql-block">满园秋色惹人醉,遍地黄花浸吾香。</p> <p class="ql-block">若是现在,也属私家码头了。或许,那个年代也是吧。</p> <p>这家茶楼的生意还不错。</p> <p>宽敞的长廊。</p> <p>踏过《如意桥》,一艏完整的石舫。</p> <p>残垣上的生生不息。</p> <p>想小心翼翼地接近……</p> <p>但还是惊扰了它们。</p> <p class="ql-block">还可以到惠山山门北侧的钱家祠堂,去领略和感悟《钱氏家训》。在钱氏家谱上还记载有钱钟书、钱三强、钱学森等。</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祠堂密度之大,类型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因此惠山古镇也是人们寻根问祖,追溯姓氏,凭吊先贤,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来到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更能体验到千百年传承的历史人文之光。</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建于唐代,是祀奉楚春申君黄歇的,以后逐代添建。由于惠山古镇所处之地揽惠山,拥太湖,风景佳美,风水极好,无锡邑内外宗族争相在此建祠堂。据说,过去在惠山古镇建祠堂并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必须得到官府甚至皇帝批准才行。</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惠山祠堂发展到了鼎盛。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立庙建祠,无锡境内的宗族纷纷在这里立庙建祠。到了民国,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崛起,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在古镇建立,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p> <p>依着旧墙摆拍的倒成了另一道风景。也算是一种穿越吧。</p> <p class="ql-block">水墨画被层层金片点缀了,金灿灿的杏叶无处不在演绎谢幕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虽然惠山古镇不大,但古寺、古泉、古园、古祠、古河、古桥、古树等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以及发源于此的惠山泥人、锡绣、竹刻、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吴地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尽管我在惠山古镇浏览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深切感受到惠山古镇风景优美、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江南风情浓郁的古镇园林文化街区,特别是古镇内的祠堂群是无锡乃至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在古镇走马观花了大半天,要想完整的浏览一遍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读懂这里名人古迹的皮毛一二,或者一知半解了。</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有一个荷花池塘,池底厚积着枯叶,也有几片漂浮在水面上,犹如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深邃,但又清澈可见。值得择日再来探个究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