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佩戴金玉满堂耳坠的耄耋老人王二翠 2016年摄</font></b><br></h3> <h1><b> 耳饰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耳钉,它像一道图钉,前面有个圆丢丢的小帽帽,其上一般还要錾刻一些精美小图案,后面是一根针,佩戴时直接将针插入耳洞内,再用耳堵固定好;再一种是耳环,顾名思义它是一个环形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个圆圈圈,它的造型较为简单,工艺并不复杂,佩戴时也较为方便;最后一种是耳坠,它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br></b><b> 以上三种耳饰,无论你佩戴何种,戴前必先打好耳洞,乡村俗称 “扎耳朵眼”,我有四个妹妹,记得母亲生下她们后,一个个都是刚过满月,便为她们扎了耳朵眼儿。干这营生,当妈的必须要下得了手,“杀生”一些,用黄米颗粒一直拧到孩子耳朵麻木,然后用带棉线的针猛然从孩子耳垂中扎过去,线上串一个酸刺颗粒大小的红珠珠,挽好疙瘩,系在耳垂前,这大约便是乡下女娃娃最早最美的“耳钉钉”。</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青翡翠耳坠 全长4.8厘米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金玉满堂耳坠全长10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宽条形银耳环直径2.2厘米清代</font></b></h3> <h1><b>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的家庭妇女或大或小、或轻或重都有一双银耳环,那个年代姑娘找对象,用不着本人张口,男方家都会准备一双银手镯、一对银耳环、外加一枚银戒指,这好像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事情。但在乡村这三样东西,均没有花狸狐骚的装饰,一般都是素面的。因为,银匠的雕刻手工费,是根据雕刻工艺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即便錾刻一些简单小花草,那也比打造素面银器要价高出许多。所以,乡村里女人们一般戴的都是素面银器。<br></b><b> 我家自底根儿贫寒,母亲连对素面银耳环也没有,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的姐姐买了金耳环后,替下一对银耳环送给她,因自己女儿多,本人也没舍得戴,临了,还是让给了孩子。一直到了90年代初。一次我回村眊她,她从柜里取出一沓零钱,她说:“锁日,妈这辈子就爱见对金耳环,我自个儿零数儿攒下不足三百块钱,你给妈再贴补几个,买它对金耳环。”<br></b><b> 我说:“您老把钱收起,留着编棍儿(纸牌游戏)用,下周回来,我一定把金耳环给您买回来。”又一个礼拜天,我把东西摆在老人面前,母亲见到后,即刻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她当即在耳朵上舞弄了半天,却没有戴上,我问老人家“您怎不把它戴上?”她说:“妈搁共不戴,耳朵眼儿作准长住啦?”我听后,鼻子里酸酸的,等于说她因家贫,活了大半辈子没戴过个耳环。<br></b><b> 后来,我听四妹说,她为了戴耳环,六十大几的人啦,硬是不嫌疼痛,重新扎了一回耳朵眼儿。2013年,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自己觉得活不多久了,那年冬天,她把耳环摘下来交给我三妹,并嘱托说:“兑一天你把它交待给你高高(哥哥)。”三妹说:“给他有啥用,您就戴着吧。”她说:“贵巴巴的,埋到土底下可惜了啦。”来年春期她突然病情加重,3月22日她昏迷了,三妹把耳环交于我,我抚摸着老人的耳朵,轻轻地重新将金耳环帮她戴上……</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佛手纹烧蓝耳坠 全长9.3厘米 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红玛瑙鸡心纹耳坠全长5.3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蝴蝶纹银耳环直径2.5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龙纹银耳坠全长8.6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红玛瑙耳坠直径5.3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梅花纹银镀金耳环 直径2.3厘米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面条纹银耳环直径2.5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葡萄纹银质耳坠全长6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烧蓝银耳环直径2.2厘米 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蛇纹银镀金耳环 直径2.6厘米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狮子纹银耳坠 全长9.8厘米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柿子黄鸡心纹玛瑙耳坠全长5.5厘米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树叶纹银镀金耳环全长6厘米 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心心相印耳坠全长5.5厘米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胭脂红瓷耳坠 全长6.5厘米民国</font></b></h3> <h1><p><b> 我知道村里头,因穷困个别女人一辈子连个银耳环也没戴过,没钱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做女人的尊严。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女人买不起工艺复杂的高档耳环,至少拥有一对素面面条耳环还是不成问题的。<br></b><b> 另外,乡下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总喜欢戴一对玛瑙耳坠,记得上世纪末,我曾在油坊县城拍摄过老红军周虎明,拍完老人家后,我看到他的老伴儿王大女戴着一对直径足有5公分的大玛瑙耳坠,由于个儿大、分量重、戴的时间长,使得老人的耳朵都变了形,耳朵眼儿多年被玛瑙耳环坠扯的有一公分大的窟窿眼儿,我出于好奇,顺便为她拍了图片。老人说这是她和周虎明朋锅时,老汉为她所买,戴了已有十大几年,我要一直把它戴入坟墓,在咱们这儿有个乡俗,女人们死后最好能戴一对玛瑙耳坠,它是一对红灯笼,能为你照亮去阴府的路,可把你带到另一个极乐世界。<br></b><b> 2016年夏天,我去平朔露天煤矿家属楼,本村兄弟朱玉斌家串门儿,发现他外母娘王二翠戴着一对金鱼满堂的银耳坠,我说了一句小家子话:“挺稀罕,没见过。”老人当即大方地将耳坠摘下来放到茶几上让我看,我仔细瞅端了半天,一看便知这是清代老货,它做工精细,寓意吉祥,耳环直径3.5厘米,穗长6.5厘米,全长10厘米 、宽3.5厘米。佩饰鱼:身长3 厘米 ,须长3.5厘米,它不仅体量较大,同时也十分大气。<br></b><b> 老人讲,这是高家一件传家宝,她15岁嫁给高家,婆婆白大女又将这件宝贝传给了她,开始她除了事地事宴、唱头演赛、正头半月,偶然拿出来戴一下,其余时间根本不舍得戴。有道是村里谁家有个娶儿嫁女,都把它当作吉祥物,短不了朝她借用,女娶亲或送亲者戴上它,一来图个吉利,二来可可为她们增光添彩。<br></b><b> 吉祥如意,自古以来,本来就是每个老百姓对生活所共有的期盼与追求,中国饰物的吉祥,常常借用语言谐音或用汉字形声假借方法,换句话说,就是用同音同声字来表达吉祥,如鹿与禄、蝠与富、鱼与余等。<br></b><b> 王二翠老人这对银耳坠,便是这种吉祥物的借喻,活泼可爱的一对小金鱼,寓意金玉满堂。金玉满堂出于《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指的是金石珠宝,泛指财富,金鱼与金玉谐音,故多借于金玉。金玉满堂即家财万贯,生活富盈,年年有余。<br></b><b>因此,王二翠老人这对金鱼满堂耳坠,在村里庄户人眼中,它就是生命之物,新喜之日,高家庄谁办喜事,能问老人借上这对金玉满堂耳坠那实在是高,如戴在为新郎娶亲或新娘送亲的妗子耳畔,它会象美丽的新娘一样丰姿绰约、风情万种。<br></b><b> 近年来,我先后收藏了二十几对耳环与耳坠,它们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货。因我手中票子不冲,再则我搞收藏多数立足当地。所以,我收揽的耳饰也没一件值钱的特殊货,都是当地妇女们曾经戴过的一些普通耳饰,尽管它们如今看上去不太起眼,但它们也曾为其主人带来过欢乐幸福,增添过荣光异彩。同时在它们身上也记录下一代又一代母子亲情、夫妻爱情与长辈的舐犊之情……<br></b><b>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耳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虽说它历史悠久,但至今经久不衰,只是它的样式、材质、制作工艺和佩戴方式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改革开放前,乡村妇女们耳饰用材是与金子不沾边儿的,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老百姓手里有了富余钱,广大妇女的耳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姑娘找对象甚不甚先要“三金”,自然也包括金耳环。而城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姑娘媳妇们则开始追逐价格更昂贵的宝石、钻石耳钉,人们的眼道里再也看不到年轻女性戴银耳饰的现象啦,乡下戴玛瑙饼饼的老太太也不见了,女人们即便年龄再大,只要她们养下好儿女,耳垂上一样闪金光…… </b></p> <b> 2016年9月8日于朔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