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九八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我顺利地上了初中。秋季入学时,母亲为我缝制了铺盖,我带着去奶奶家搬来的大箱子,里面装着被褥和餐具,还搬来了连身跷的课桌。这课桌是堂哥国平给的,让村里的木匠修整,直到小半夜才稳固,还加了一个兜放书和书包,后来爸爸拔工换给人家用骡子耕地。终于有了像其他孩子们一样的兜,圆了我在小学念书时看到别的同学们有兜兜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这一年去柳中上学的就我唯一一个男孩和二个女孩,金花、燕群。开学那天,我们坐上金花爸开的大力三轮车,把所备的用品都拉了一车,咚咚咚咚,从蟠龙镇沿柳沟铁厂桥进了河不凌村所在的柳沟中学。在父亲的安顿下,我住进了东面的排房3号宿舍,宿舍里男生有七八个,挤在一个空间15个平方的校舍里,满满的一家,数我的箱子大,格外引人注目,没他们的小巧玲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新书时,我分到了65班,班主任是陈存久老师,他带政治课,代数是张建平老师,语文是杨文胜老师,三位老师对我印象深刻。因转学,好多老师印象就模糊了。当时校长是史国宏,教导主任梁国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个子矮,我被分在门口的第一排,上晚自习时总是犯困,陈老师就让我站起来朗读,这办法果然奏效,后来我就习以为常地成为这动作。陈老师的政治课讲得很好懂,我也喜欢偏课,语文杨老师的讲课也好,与生活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让我通俗易懂。记得上第一课名词、代词、量词时,我还主动大胆答问,上黑板写生字。代数张老师那时好像已接近退休年龄,他是温庄村人,但他是数学优秀的老师,几何与代数都归他教,讲方程都有一套。听他说,年轻时刚参加教育工作,六七十年代在我们村上还教过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早晨跑操,在未黎明时集中在北面排房前的大操场上,全校大概有二三百学生,都在晨跑,晨操结束,各回各班级上早自习。学校的伙食很好,记得食堂在校门口东南。打饭是凭钱兑换来的票额买饭,有5元、2元、1元、5角的面额餐票,食品很花样,当时有二家在竞争做饭。还能吃上蒸饺,有大米、面食类。早晨有同学们还在校外一家农家餐店买早餐,可以煮5毛钱方便面,大米、小米焖饭、米面圪塔就上山药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学期间午休时,还徒步去蟠龙镇的集市上转,跟上村里在校的大孩子们到柳沟桥一角的蟠洪河耍水。有一次,在一个水温滩里爬上他们背,一下滑入河中,不会游泳的我,就喝了一口水,呛了气,好在他们及时救我,才免于淹下水。有一次和同学们打架斗殴,让老师惩罚,掏了5毛钱,冲入班费,还拉了二平车垃圾,真是让我懊悔而受到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在中午,不休息,去村里同学三毛家垒乒乓球台,在经过三五天连续的不懈努力,几个同学终于建成了我们可以学习业余打乒乓球的校外基地。由于没有一个发小玩伴,我常想家,每次周末放假家里住二天,走时总是泪汪汪,泪水在眼里直打转,不愿去。后来念了一学期,过了年就转入白杨中学,继续学业的初中阶段的修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