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i><u>历史故事新编-58</u></i></b><br><br><br></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观道士汪士慎</b></h1><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墨吟 夏天</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汪士慎</h5><div><br></div><div>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富溪人,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br> 37岁的汪士慎,带着妻儿,从家乡安徽歙县来到扬州。他年轻时也是在忙于科举考试吗?他的书画师承何人?富溪之人重视科考,不愿背井离乡,是什么原因迫使他离开家乡?由于文字记载不多,汪士慎的前半生就像谜团一样留给了后人。<br> 来到扬州后,汪士慎客居在同乡大户马氏家中。马氏兄弟乐善好施,家里的空闲院落都提供给落魄文人作为栖身之所。<br> 汪士慎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品茶,二是爱梅。他常常去扬州郊外赏梅,一看就是一天。赏梅归来,他就开始挥毫作画,形态各异的梅花跃然纸上,清雅脱俗,活灵活现。他不停地画,却羞于拿到街市上叫卖,只能托画贩子帮他卖画。<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汪士慎-梅花图</h5><div><br></div><div> 一个名叫边寿民的淮安人,一下子从汪士慎那里带走了10册画。不久,捎信来说已经卖了4册,得银三两八钱,这在当时是很低的价格。汪士慎感叹道:“当今人们都崇尚仿古临摹,在下的画,能卖出去就算不错了。钱是少了点,但聊胜于无呀。”<br> 后来,有一个既卖画又画画的人,叫方可村,主动来帮汪士慎卖画。由于方可村对书画市场的行情很清楚,所以生活拮据的汪士慎托他卖画,收入增加不少。 <br> 有一次,两人相约乘船去宁波卖画,汪士慎兴奋不已,不仅卖画卖了个好价钱,而且过江渡海,大开眼界。<br> 这样,汪士慎自己卖画,加上托朋友代卖,总算有了点积蓄。48岁那年,他委托马氏兄弟在扬州城物色到一处老房子,倾其所有买了下来,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画室。<br> 汪士慎在新居的房前屋后栽种各种花草,尤以梅花为多,赏梅也就更方便了。朋友们以为汪士慎从此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谁知搬入新居不久,汪士慎患上了眼疾,眼睛又热又痛,尤其是左眼,眼底布满血丝,红肿流泪。由于买了房子,汪士慎又变得一贫如洗,他没有钱去求医问药,只能忍受着眼疾的煎熬。<br> 患了眼疾之后,汪士慎对后果有充分的预料,故一反常态,开始经常出门旅游,想在失明之前,尽情地把祖国山河看个遍。<br> 果然不出所料,汪士慎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但为了生计,他仍然不停地画。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可能是早有思想准备,他并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br> 汪士慎以“独目”的视角,将梅花画得更加清丽,别有一番风韵。<br> 然而命运没有停止对汪士慎的捉弄,在他66岁时,右眼也失明了。不言而喻,眼睛对于一个靠书画为生的人有多么重要。汪士慎每日坐在院子里,默默地听枝头鸟鸣,听四季风声,感受鲜花盛开的气息,那身影,孤独而凄凉。<br>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汪士慎由一个小童牵引着来到好友金农的家里,两人品茶赏雪,畅谈逝去的欢乐时光。突然,汪士慎站起来,让金农扶他到画案前,在铺开的宣纸上,盲目泼墨,画下一幅雪中盛开的梅花,并在旁边用狂草题写了一首咏梅诗:<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冰花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div></div><div><br></div><div> 在一旁观看的金农泪流满面,他望着这位双目失明的挚友,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双目健全的年轻人,只会雾里看花,画出来的东西一点神韵都没有,士慎兄真是眼盲心不盲啊!”<br> 汪士慎淡然一笑:“吾乃心观也。”<br> 自此,汪士慎便自称为“心观道人”。<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天墨吟论古今</b><br></div><div><br></div><div><b> 夏天</b>:有一句成语叫一目了然,语出朱熹《朱子语类》:“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观下,一目了然。”这里“目”作动词用,是“看”的意思。若仍作名词用,则用于汪士慎极为妥帖。他以“心观”画梅花,不但一目可了然,无目亦可了然。<br><b> 墨吟</b>:无独有偶,德国音乐家贝多芬45岁时双耳失聪,健康状况严重恶化,他忍受着巨大痛苦,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最后一部巨著《第九交响曲》。他和汪士慎珠联璧合,一个是“心观道人”,一个是“心听道人”。道者,即朱熹所说“道理”也。<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