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五个流传于汉族民间的、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它们分别是:《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其中,前面的四个被称为“民间四大爱情传说”。</p><p class="ql-block">董永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9Ⅰ-9</p><p class="ql-block">董永的传说,也叫《天仙配》,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槐荫记》。</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国一个妇孺皆知的爱情传说,但是并没有入围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究其原因在于:牛郎织女和天仙配,是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p><p class="ql-block">据传,董永是儒学家董仲舒的父亲。“少家贫,性至孝,父死无钱葬埋,于是卖身为奴。葬父后到买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实,慕其孝,遂爱之。婚后3个月,仙女被天帝追回,临别时留下一帛,上写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荫树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见一襁褓小儿,即抱回家抚养,此子即是董仲舒。”</p><p class="ql-block">这一传说故事后来被扩充修改,就成了《天仙配》,又称《槐荫记》。</p> <p class="ql-block">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最早赞颂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茅山或在此寄居。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当地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种,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绎发挥。[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博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董永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架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董永为东汉人,勤劳朴素、诚实纯真,家贫,父死无力埋葬,甘愿卖身到地主家当长工以尽人伦之礼。七仙女是玉帝之女,她虽然身为仙女,但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同情董永遭遇,爱慕董永人品。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不顾自己身分尊贵,不惜触犯天规天条来到人间,甘愿与董永一起过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与董永结为夫妻后,七仙女亲自为董永织锦偿债赎身。两人过了一段男耕女织、快活自由的生活。但好景不长,玉帝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派天兵天将下界将七仙女捉回天庭。七仙女在天庭强烈控诉仙界生活的单调枯燥,对玉帝的蛮横无理非常不满,宁愿堕入生死轮回当普通凡人也不愿继续呆在仙界享受长生不老,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意志和反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其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基本是固定的。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在历史中也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又是具有传奇性的,比如七仙女凭借自身的法力十日之内织出了三百匹绢。这一情节除了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完成以外,还受到了中国仙道思想的影响。七仙女的法力与其说是因为玉帝之女的身份,不如说是民众将勤劳的民间劳动妇女形象赋予了七仙女。[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永传说,历史悠久,比较早又比较完整的记载,要算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了。虽然在《搜神记》中,这则传说只有181个字,但故事情节已经比较完备,且极具戏剧性;思想倾向符合农民的胃口,且寄寓着他们的理想,故而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丹阳、丹徒董永传说的由来,自然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但在口耳相传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脉络清楚的本土倾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阳、丹徒的董永传说已经和当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于董溪村,望仙桥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荫村边一个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个小池塘,槐荫村众多姓傅的都是傅员外家族的后代,槐荫村还把附近的蓬桥村、莱村也带进了故事,说七仙女是在那里出现的。农民们讲起这些事,指指点点,有声有色,宛如董永传说就发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传说一旦和当地的特征相结合,就会牢牢地扎下根去。[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各有侧重的细节渲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阳、丹徒两地的董永传说,虽然主要情节是一致的,但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丹阳延陵偏重于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后的情节,而丹徒上党则对七仙女下凡以后如何与董永相遇、相恋、织锦还负等描绘较多。总起来看,凡是细化了的,听起来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点到为止,不去作过多的渲染。例如,丹阳延陵传说中对老槐树及其有关情节就没有作过多的铺陈。当地农民也只是说在另外一个村上有一棵已经中空的老槐树就是传说中的老槐树,可它与董永上工的路线或上工的地方并不一致。而丹徒上党对老槐树则形容得天花乱坠。一是老槐树有实指,就在槐荫村上;二是与槐荫村的村名有直接的关系;三是还有一座槐荫庙,庙中没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树。丹阳则对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给董永,儿子后来上学遭同学欺负(另一异文为不爱劳动,以乞讨为生),哭着要找母亲等描绘细致;而在槐荫村里却无此传说。老人们在口述时,都说董永是丹阳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说:董永在槐荫村,前后只有100天,七仙女织好300匹锦缎,帮董永还清了债务,他们就离开槐荫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侧重点不同的现象,是在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实物实地结合的,就描述得详细;凡是无证可据或有据不准的,就一带而过,它完全凭口述人自己的经验、判断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陵与上党相距并不远,如果人们把两地的董永传说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按照延陵董溪村→上党蓬莱村→上党槐荫村→延陵董溪村这样一条董永活动路线连贯起来,就同“白蛇传”传说中杭州→苏州→镇江→杭州的活动路线一样,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均有主干的体外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地在流传中,在董永传说这个主干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侧叶。它们无损于主干故事的流传,有时反而会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使主干故事更显得丰满、厚实,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浓。槐荫村在董永故事的流传中,延伸到董永帮工所在的傅员外家,说傅员外叫傅华,家有一座小楼,是七仙女织锦的地方,名叫织锦楼;傅员外虽然为人很刻薄,但对母亲很孝顺,为其母亲造了一座千佛楼。董永孝父、傅员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会提倡的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延陵的董永传说则延伸到董永与七仙女生的儿子。他因为是无娘的孤儿,上学时常遭小同伴的欺负,便哭闹着要妈妈。这时便有一位教书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诉他一个见妈妈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桥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并未出现。于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时分在桥上跪等绿衣女子(即七仙女),终于被他等到了。关于董永的儿子,还有一则异文,说他不像他父亲董永那样勤劳,不会种庄稼,董永死后,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因乞讨无着,在董永坟前哭泣,这时鬼谷子出现,教他七月七日(一说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桥上等,有七个女子经过,最后一个就是他妈妈七仙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同异文的结局却又差不多,即董永儿子从她妈妈那里得到了七粒米,但对妈妈的嘱托却置之脑后,将七粒米一起放在锅里煮了。结果饭从锅里涨出来,涨得房子都撑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顶上去吃,把肚子撑圆了,只能一边吃一边喊。据说在望仙桥上只要大喊一声,便会听到远处房顶上的回声,那就是董永儿子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小故事有点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做人要勤劳,如果懒,连神仙也帮不上忙。但这段小故事的后续身份,让我们看到了董永传说的影响力和吸附力。[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仲舒是董永的儿子?看民间话本里不一样的“牛郎织女”</p><p class="ql-block">今日读书,翻到中国古典小说里,宋明话本中的“董永”形象,与现今传说的“牛郎织女”颇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篇《董永遇仙传》里,后来大名鼎鼎,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竟然是董永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该篇古典小说中,织女的形象也有所不同。她不是思凡下界,偶遇董永成亲生子,后来被玉帝王母知晓,从重处罚却依然追求自由恋爱的仙女。从一开始,她就是玉帝“包办婚姻”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事情源于董永卖身葬父欠下巨债,因此感动玉帝,“遂差天仙织女降下凡间,与董永为妻”。老玉帝派织女给董永当老婆,织布织丝替他还债。但同时又刻薄地只给了百日为限,说白了就是送过去当三个月的临时老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本里提到这段特别有意思,尤其交代了“董永无可奈何,只得结成夫妇”。一贫如洗的穷酸文人,白白得个老婆,还必须得了便宜卖乖似的表达一番“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情节实在将古代中下层文人那种渴望艳遇,期望得到红颜知己相助,还得软饭硬吃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之百日期满,织女飞升而去,董永也征召做官,仰天哭了一场,转身就被官宦人家招为赘婿。文中交代,“董永闻知,十分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织女降下一子,玉帝取名董仲舒,还送下凡来与董永抚养。这里插几句,看来古代也是流行蹭名人热度的行为,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串起来牵强附会,大约和今天编名人故事的段子差不了多少。</p> <p class="ql-block">细细推敲一下古代的文化普及率,这种流传于古典小说和民间话本的故事,大抵就是不少民众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课与信息接受渠道,他们会将这种牵强附会的联系当真,再口耳相传下去,等到我们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被加工得如假包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还是那句话,拓宽信息接收的渠道,去分析思考,是不断认知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文中的董仲舒为了见其母,费了不少心力,终于在七月七日见到了母亲。这里,七夕佳节的传说就与董永没什么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传说,董仲舒的父亲是那个著名的卖身葬父的美男子董永,而母亲就是七仙女中的一位。董永家境贫寒,母亲早逝,为奉养父亲,他经常外出做工。他的孝顺在远近是出了名的,他怕父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又无人陪伴,便把父亲推到田间。董父死时,家中没有钱来置事。为安葬父亲,董永便把自己卖给一个地主作家仆,用卖身的钱埋了父亲。一天,董永正在田间干活,时值正午,其他的人都回去歇息了,只有他还没回去。由于天气太热,他就到一棵老槐树下休息一会儿。下凡游玩的七仙女中的黄衣仙女见董永英俊潇酒,便爱上了他,决定嫁他为妻。董永也对这个美丽的仙女十分倾心,于是二人便结为了夫妻,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董仲舒。仙女很会织布,并因此卖了不少钱,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十分幸福。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仙女下凡嫁人生子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天庭,天庭便严令仙女回去受罚。从此,就只剩下董仲舒和董永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小的董仲舒看见其他的小伙伴都有母亲,只有自己例外,便成天缠着董永要母亲。董永无奈,只好把真实情况告诉了他。董仲舒得知母亲还活着,就更加思念了。为了能够见母亲一面,他就去找通晓天上人间之事的严君平帮忙。严君平见董仲舒实在可怜,就破例为他指点迷津。他说,七月初七日,七仙女要到太白山中采药,最后面的一位穿黄衣服的就是你的母亲。董仲舒拜别严君平,就到太白山中等候,在那一天果真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董仲舒为了纪念母亲,便把母亲留在家里的衣服埋了起来,做了一个衣冠家。但是,外人并不知道董母墓是衣冠冢。董仲舒去世后,被上天封为鹤神。</p><p class="ql-block">董仲舒探母之后,董母为仙女的消息便传播开来。有人想,既然董母是仙女,那么坟墓中一定会藏着什么神仙用的东西,说不定有什么长生不老的法宝。而且董仲舒本人十分好仙,对神学有着深刻的研究,懂得许多阴阳秘诀,还经常制作一些神符灵药。莫不是他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把这些神仙的东西藏在董母墓里。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打上了董母墓的主意。</p><p class="ql-block">他们把董母墓挖开后,并没有找到什么长生不老的神符灵药,阴阳秘诀,只不过是一座普通的陵墓罢了。其实,关于董母是仙女下凡的事情不过是个民间传说,并不存在。关于这个传说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杜光庭的《灵异记》中,上面写道:“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少.…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上面的记载判断,董母墓被资的原因实际上是董仲舒的。</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高中时,在东台县城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过一本明代写董永遇仙的故事。说后来七仙女升天后,回来看留下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儿子不挨饿,为他留下七粒大米,让他一生慢慢吃完。谁知董仲舒一口全部吃完,哈哈,董仲舒一生被吃成大胖子了!</p> <p class="ql-block">董永与七仙女的相关传说的故事,地名、村名,在我老家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文革时,因当时破除迷信,都改名了,旧建筑庙宇都拆除了。七仙女腾云驾鹤上天的地方原名叫“磨云”和“应庄”,被改名叫“永胜”。现在都改名过来了,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东鞋庄”、“西鞋庄”,等等。我隔壁的桥就有与董永、七仙女相关的地名还有很多,若你有兴趣,有机会来专门来采风哦!一定让你大饱眼福,听听当地风土人情,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b>古镇西溪,从古到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津津乐道,久传不衰。</b></p><p class="ql-block"><b>古镇西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西汉末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b></p><p class="ql-block"><b>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也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西溪是董永的故里。</b></p><p class="ql-block"><b>按明《西溪镇志》载:“汉孝子董永,家贫挈父来兹依曹长者”。曹长者为汉时西溪镇八八六十四巨富之首,住地叫“曹家大院”。曹长者因膝下无子,决心出家并将室后宅建西广福寺。</b></p><p class="ql-block"><b>传说董永家境十分贫寒,他从小就跟着帮工烧窑的父亲做泥罐,拾柴火,终年到头父子俩不是拾柴割草挖菜摸鱼,就是挖土取泥、做罐坯,烧泥罐来糊口度日。后来随父逃荒至西溪镇上,投身于曹长者门下帮佣,寄居在西广福寺后院的边房里,做短工。可时隔不久,父亲就不幸病故了。董永无力葬父,无法可想,泪如泉涌,只得卖身给曹长者做长工,得钱一万,买了一具棺材,一套葬服,一块墓地将父亲的尸骨安葬在镇东北角傅家舍“龙王庙”西侧。年轻的董永终日辛勤劳动,虽说食不饱腹,衣不遮体,但每逢父亲的忌日,总用节省下来的零钱买供品祭奠,董永的孝心深得人们称赞。</b></p><p class="ql-block"><b>西溪镇上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抡”,相传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b></p><p class="ql-block"><b>董永卖身葬父的一片孝心传至天庭,感动了七仙女下凡,七仙女在西溪西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并在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b></p><p class="ql-block"><b>西溪西广福寺后曹长者家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营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 “缫丝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b></p><p class="ql-block"><b>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查看了这个遗迹后,专门建了一座亭。当年九月亭建成,坚朴实得宜,亭的梁柱上还雕刻着水藻形的花纹。有个兴化人叫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事作记。日本鬼子入侵东台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脊翼角飞翘,如春燕凌空,轻盈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缫丝井”昔有“董井寒泉”之誉,为何垛八景之一,现今是东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董永和七仙女还清了曹长者的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的牛场养牛度日,后被人称为“金牛汪”,随后又回到“董家舍”,安居于“寒窑”,董永勤劳肯干,七仙女心灵手巧,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一只落河东,一只落河西,落鞋处分别得名“东鞋庄”和“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现为五烈镇双鞋村)。</p><p class="ql-block"> 传说七仙女上了云端,仍放心不下拼命追赶竭力呼喊的董永,摸云下看,因摸与“摹”谐音,当地村庄由此得名“摹云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南,一井河北,造福西溪百姓,水作纪念。后人为怀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为井取名“双钗井”,又名“金钗井”;为河取名“辞郎河”。辞郎河边有个村落,得名“辞郎庄”(今属五烈镇)。七仙女告别董永凌云而去,后人在河上建“凤升桥”,俗称“南仓桥”(即今晏溪河上的牛桥,曾有西溪第一桥之称)。</p><p class="ql-block"> 西溪西南还有一条“肝肠河”,传说七仙女被抓上天庭后,玉皇大帝嫌弃她沾染了凡尘,遂命天神将她的肝肠掏出来,放入河中洗涤,故而得名“肝肠河”,又名“洗肠河”。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喝令送还人间,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咐董永前来领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头”(今在台南镇杜沈村)。</p><p class="ql-block"> 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今属广山镇。</p><p class="ql-block"> 董永死后,人们把他厚葬在镇上广福寺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董永庙”,“忠孝祠”,祠内还供奉石刻董永画像,四时凭吊。董永与七仙女在西溪这一带的传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摹云庄”就与我们庄田地靠在一起,两村之间由几座“天仙桥”架着,向东通着“辞郎河”,以前都隶属东台镇董贤乡所管辖呢!现在南北分属泰州和盐城行政所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