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中学科教学实践中 的重要环节——课后记

教育情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至今依稀记得一九八三年七月刚刚入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时,正式拜师于地理泰斗王树声先生的情景,四十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值得回忆的往事历历在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树声先生指导我备课的方法非常独到有趣:他从不检查我的具体教案;课前耐心倾听我的教学设计;不时地鼓励支持我幼稚的想法,很少批评否定;重点放在课后的总结交流反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长期积累,使我养成了撰写课后记的良好习惯,并受益于终生的教学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地理课后记通常只有二、三百字,一般包括肯定自己有创意的实践行为,但更多的是利用对比剖析的方法修正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某个设问异常棒槌,经反思给出好一些的新设问,并马上在下一个班级再实践再总结。课后记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具体地反思与整改措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慢慢地逐步形成了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具体整改措施、再次实践、心得体会和小小研究课题及论文撰写的教学工艺流程。促使我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过程实现了,不会出现评职称需要论文时的手慢脚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期间,不断地得到王树声先生的细心指教,更多的是激励和具体建议。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想法好,记下来,写成文章吧。先生学问深厚,为人更是谦和热情。此生拜先生为师是一生一世的幸事,现在每每想起与先生学习的日日夜夜,手把手教诲数十年,我真是中国中学地理老师的幸运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树声先生今年初已经度过九十七岁的生日,每次通话中先生依旧才思敏捷,对中学地理课改与考试评价的动态如数家珍,愿先生健康幸福快乐,愿我辈更加努力进取,不辜负先生的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012.怀柔乡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