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岭的记忆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元旦佳节,我与家乡的发小同学合计了一下,决定翻翻周边的大山,再看看郑家岭。这40多年来,我一直在外面工作,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是很有感情的。故地重游,面对郑家岭,真是熟悉又陌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郑家岭,是老家全堂的一条小山岭,海拔不高,名气不大,路程不长,但当年曾经发挥过不小他作用,那是山岭两边人员步行往来、上学读书的捷径,与周边殊途同归的周家岭相比,要便利得多,在50后到70后的这几代人中,记忆特别深刻,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郑家岭的变化很大。郑家岭全长300米左右,岭分两边,岭顶有株老树,岭的这边200米左右,是通向学校和我们的村子之路,岭的那边100米左右,是通往邻村杨山辽坞、邻乡赵家之路,当年的路面比较小,有坡度,上上下下还是比较吃力的。在我边走边思之中,感觉郑家岭的方位没变,形状没变,但郑家岭的山路和路两边的植被变化是蛮大的,杂树之高,野草之盛,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确实是一个“荒”字了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岭的这边,就是原来往学校的方向,在岭的起始点附近,早已没有的粮田,已成为菜地,偶尔能够见到劳作的村民,岭的上端部分,路的两边全是杂草杂树,长得比我的个子还要高得多,当年向上瞭望,老树一目了然,现在却被沿路的植被所遮掩,看不到了,只有走到附近才能见到老树。岭边的茶山、自留地似乎荒芜了,可能与近几年坚持封山育林、保护山林的举措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岭的那边,就是往杨山、辽坞方向,其状况与岭这边相差不大,但杂草杂树丛生,似乎长得更高更密,基本没有山路的痕迹,更是杳无人影。但其延伸段则不一样,已建成的一条笔直的机耕路,这与近年在机耕路的尽头、郑家岭的右侧新建了一个公墓有关,所以,就当前的郑家岭而言,总体是荒芜了,只是岭那边公墓的因素,郑家岭的延伸段才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郑家岭曾经是家乡的一条重要通道。当年的郑家岭,是一条山路,只能步行、挑担,不能拉车,当然更不可能开车,但路两边基本没有杂树,杂草也不多,山路两边就是山地,种满了茶树和农作物,无论左看右看,还是上看下看,一切都能尽收眼帘。</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背景之下,郑家岭也是我们时常出没的地方,我们到深山去摘橡子、栀子的“小秋收”活动,去赵家上京、潘村祭扫革命烈士墓,都是通过郑家岭往来的,上坡时的喘气,下坡时的惯性,感觉很累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邻村的杨山、辽坞学生来全堂学校读小学、初中,赵家、东和的学生来齐东中学读高中,大多是走郑家岭的,因为与周家岭相比,基本是条直线,不用绕圈子,所以,郑家岭曾经是一条热路,从早到晚多有人员往来,并不冷漠,更已荒凉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郑家岭曾经有我们的学农基地。时代不一样,我们当年在学校,除了读书,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这学农就是建大寨田、耕大寨地,主题是向当年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寨看齐,学习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学校向当地的全堂村领导寻求支援,村里就在郑家岭山顶附近划出了一块茶山和山地,供学校平时使用,茶山的劳动主要是摘茶叶、茶籽,山地用来种番薯、玉米等作物,一年四季的收入归学校所有,用来改造办学条件,改善食堂伙食。</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还是栽种番薯的各环节,种番薯幼苗时,需要掘地,我们的手掌时常会磨出血泡,但我们不会停止劳动,随便包扎一下继续干,当年叫做“轻伤不下火线”。护理番薯时,需要抬脏桶、浇粪便,有时一下小心,粪便会拈在衣裤或手脚上,时常臭哄哄的一身,回家会被父母责怪。收获番薯时,同样的挖掘,需要小心翼翼,尽量不要把番薯掘破。</p><p class="ql-block">收获的番薯抬下山,就得装在箩筐或大畚箕里,我们学生两人一组,一前一后抬回来,下坡时的惯性,需要用脚力、腿力牢牢地支撑住,不然会造成人倒番薯破的惨状,好在当年大家都很认真细心,费尽洪荒之力才平平安安地把番薯抬回学校。</p> <p class="ql-block">  郑家岭的记忆有很多,郑家岭的变化有不少。当年郑家岭的热闹,与每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关,因为当年周边没有公路、机耕路,而且是一条捷径,这里自然会成为热点。</p><p class="ql-block">现在郑家岭的冷落,同样与时代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紧密相关,也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方针,何况现在早已集中办学,这里没有了学校,不用学农,尤其是去邻村邻乡都有了公路、机耕路,这翻上翻下的山路自然没有人再来,除非是我们怀旧的一代人,为了寻找远去的记忆,才会偶然来此,荒芜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参天大树有何不好?</p> <p class="ql-block">郑家岭的今非昔比,它的热闹或荒芜自有其合理性,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我们还是有着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中,郑家岭能够继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做到物尽其用,也祝愿当年曾经往来郑家岭的所有追梦人、有缘人吉星高照,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