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千秋”

云珍(拒绝加微信)

<p class="ql-block"> 美篇名云珍</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4391519</p><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位于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这里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格局保留清代嘉庆时样貌。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240余首诗歌。现草堂内有诗史堂、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景点,还有唐代遗址陈列馆,是感受杜甫文化与唐代历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大廨:中轴线上第二重建筑,为敞厅式,内有杜甫铜像,由钱绍武雕刻,还有多副对联,如顾复初所撰“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p> <p class="ql-block">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象,被称为“诗史”。</p> <p class="ql-block">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入蜀,次年春在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茅屋居住,即“成都草堂”。杜甫离开后草堂倾毁,经五代韦庄、宋代重建,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的重修奠定了如今的规模布局。</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完整保留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为“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旧址中轴线上有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此茅屋居住近四年,创作240多首诗歌。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珍藏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中轴线上第三重建筑和主体建筑,因杜甫诗歌反映唐朝由盛转衰历史而得名,内有刘开渠所刻杜甫塑像,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 </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中轴线上最后一重建筑,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还配祀黄庭坚、陆游,又称三贤堂,壁间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 </p><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杜甫在蜀时,曾入严武幕,朝廷任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尊称其为杜工部,纪念他的祠宇便称为工部祠。</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还陈列有明清两代镌刻的三位诗人的石刻、木刻像,清乾隆和嘉庆重修时镌刻的草堂石刻图,以及有关陆、黄配祀的碑记刻石文物。</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门前及门两侧悬有三幅楹联,如清人何绍基撰书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p> <p class="ql-block">今之工部祠为清嘉庆十六年所建,保留当时原貌,是风格朴实的平房,青瓦突檐、素面无饰,符合杜甫身份及草堂曾为诗人故居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前之东西两侧,有水竹居、恰受航轩两室相配,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工部祠主体地位,小院素雅、肃穆。</p> <p class="ql-block">在杜甫草堂中,“水竹居”是一处很有意境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它巧妙地利用了水与竹这两个元素。周围翠竹环绕,竹子修长挺拔,微风吹过时发出沙沙声响。建筑依水而建,水面波光粼粼,水中有鱼儿嬉戏,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杜甫草堂的清幽环境和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是工部祠东侧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内立石碑,上刻果亲王允礼所书“少陵草堂”四字。因杜甫曾居京兆杜陵,杜陵东南有少陵,他又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故杜甫草堂也被称为少陵草堂。该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是草堂标志性景点和成都著名景观。</p> <p class="ql-block">《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此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诗的开篇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极具画面感。</p><p class="ql-block">通过描写自身处境的艰难,展现出杜甫饱经忧患的遭遇。但诗人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悲苦,而是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会客</p> <p class="ql-block">作诗</p> <p class="ql-block">卧房</p> <p class="ql-block">卧房</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水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水源的重要性。铜半井放置在茅草屋前,一方面是对杜甫当年生活场景的一种还原和象征,暗示着这里曾经是诗人及其家人生活取水的地方,体现了生活的质朴与艰辛;另一方面,也寓意着水源不断、生命不息,象征着杜甫的诗歌文化如同清泉一般,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后人的心灵,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意义。</p> <p class="ql-block">小学3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杜甫草堂做志愿者,为游客讲解。</p> <p class="ql-block">杜甫千诗碑。</p> <p class="ql-block">杜甫千石碑于2018年12月1日落成开放,位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及浣花溪公园。以书法、石刻等形式呈现杜甫1455首存世诗作,展示宋以来历代名家杜诗书法作品及当代相关作品,融合诗歌、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成都极具魅力的诗意名片。</p> <p class="ql-block">“诗圣千秋”常与“草堂留后世”一起出现,是朱德同志于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兰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占地七亩左右,是杜甫草堂兰花培植基地。</p> <p class="ql-block">兰园内古树参天,古雅的六角亭、小巧的鱼池、蜿蜒精巧的假山溪流有致排布,沿石板路游赏,兰草与园林景观相互映衬,构成独特景致。 </p> <p class="ql-block">兰花品种丰富,有宋梅、万字、西蜀道光等传统名品,还有“春剑十大名兰”等珍稀品种,如玉海棠、都江红素等。</p> <p class="ql-block">1965年,第一次全国兰花工作会议在杜甫草堂召开,兰园被选定为中国兰花西南中心圃,承担多项研究课题。</p> <p class="ql-block">2023年起,成功举办了两届杜甫草堂兰花展,展览分常设展、集中展等,还举办兰花展销会、主题书画艺术展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1965年,第一次全国兰花工作会议在杜甫草堂召开,兰园被选定为中国兰花西南中心圃,承担多项研究课题。</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大雅堂</p><p class="ql-block"> 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内帝有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还陈列着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丰富了杜甫文化展示范围,体现了杜甫与其他诗人的文化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景杜堂是人们对杜甫有敬仰、仰慕之意,用于表达对杜甫的崇敬和纪念,人们在此可缅怀诗圣杜甫,感受其诗歌的魅力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书院最早建于元代,后湮灭,2021年重建。其总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有两重三进四合院等建筑。书院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有开展教育活动的小讲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场所,还成为诸多高校或研究院的科研基地,正逐步成为中国诗歌教育推广中心。</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与草堂寺同时代,和杜甫草堂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在“文革”期间被拆毁,2005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建成。</p><p class="ql-block"> 万佛楼建筑面积为910平方米,共四层,楼高30.7米,采用正八边形、木制四层重檐攒尖式宝顶结构,楼顶盖琉璃瓦,重檐四层,整体建筑宏伟壮观。 </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内展示了一些与成都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如唐代、宋代、清代的遗物等,让游客在参观楼阁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万佛楼是杜甫草堂的制高点,登上楼顶,凭栏远眺,整个杜甫草堂的景色尽收眼底,还能看到周边的城市风光,让游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当你踏入杜甫草堂,仿若踏入千年前诗圣的生活画卷。茅屋虽简,却似有杜甫低吟“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余音;翠竹摇曳、花草含情,尽是诗意流淌。漫步其间,诗史堂、工部祠庄重肃穆,诉说着往昔沧桑。</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这里不只是遗迹,更是精神原乡。杜甫于乱世书就的悲悯、坚韧,穿透岁月,直击心灵。离去时,心中满是对文学力量的敬畏,誓以笔为刃,书写时代温度,不负诗韵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