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青翠欲滴满山坳。沿着缓缓流淌、清澈见底的溪水走进村里,山脚下一排排整齐干净的窑洞,晒场上是金黄的玉米,院子里摆放着石碾子。这就是走进梁家河所见的旖旎风光。</p> <p class="ql-block">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一样热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多暖心的话语,多实在的目标,这就是老百姓所盼望的。</p> <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是陕西延川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这里是黄土高原一个偏僻的山沟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前些年作者也随团到梁家河一探究竟,感受当年知青生活的艰辛和不易。</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前,习近平和十多名北京知青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和乡亲们一起耕田种地,一起修路、挑大粪,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吃玉米窝窝头。他们住窑洞、睡士炕,还要忍耐跳蚤叮咬,就这样的艰难困苦,他们完全不在乎,经过几年努力拼搏,硬是让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改变了面貌。</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就和其他知青一起在梁家河村插队当了农民,在此增长了知识,磨炼了意志。后来入党还当了村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去清华上大学,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七年。</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以至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一直不忘这段人生经历,认为: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他满怀深情地说:那么多年来,家乡每一点发展变化都让我感到高兴,家乡每一次灾害事故也都让我牵肠挂肚</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梁家河村民的衣服基本都是自家手工缝制。妇女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补衣物。1974年,习近平担任党支书后,组织成立了缝纫社,由会裁缝技术的女社员为全村服务。村里人从此穿上了合身的新式衣服,也大大减轻了妇女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初到梁家河时,知青住在村民家的旧窑洞,1970年习近平和知青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村民帮助下,修建了六孔新窑洞。他在此住了4年,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在梁家河时习近平酷爱读书,在煤油灯下经常看书学习到深夜。</p> <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当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的故事。梁家河村原先的饮用水,取自村民挖的渗水坑,既不方便又不卫生。1973年习近平带领大家打了这口饮用水井,一直使用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盖上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建果园、搞旅游、办养殖等,老人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也有了医疗保险,孩子们都有了良好教育,家家户户几乎都有1~2辆汽车。小山村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正如习近平认为的,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