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觉 2025年1月12日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世俗解释是:士人君子,不能没有宽广、坚韧的品质,<br>而其实这解释的是“士不可不弘毅”。<br>“士不可不弘毅”与“士不可以不弘毅”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br>“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真实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毅’”。<br><br>“弘毅”与“‘以不弘毅’”截然不同,<br>就像“打孩子”跟“拿枪打孩子”有天壤之别。<br>两个语句后半部表达的都是行为、造作,<br>但首先要如实知“弘毅”这行为指的到底是什么。<br><br>“弘毅”被权威解释为“宽宏坚毅;刚强,勇毅。意志坚强”,<br>那其实就像古代封建主对自家奴役的要求。<br>本义上,弘指张扬、毅指决断,<br>弘毅本义指断然决定,比刚愎自用强不了多少。<br><br>“以不弘毅”的意思很直白——以否定权决断,<br>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认知、确定意识,指一个人特别自以为是;<br>“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不要把自以为是当成英明果断,<br>孔老先生的意思不是不让你做决定、是建议你不要凭自以为是做决定。<br><br>这也是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实义所在——如实知,<br>实事求是、如实知才称得上是中国之贤、人间之圣。<br>把“士不可以不弘毅”“化”成“士不可不弘毅”在老百姓就叫偷梁换柱,<br>在权威嘴里却称之为文化——意思是按照某种确定性来转化。<br><br>所以所有文化才都以“弘”为法——标高、彰显以发扬义,<br>为的是把所有不确定性相对集起、化为一种叫“信仰”的幻相,<br>故,所谓统治也就是统起来以文化之,<br>尽管其实是歪曲,但表面装修当然可以像糖衣一样做得更适于接受一点。<br><br>文明也强不到哪儿去——<br>因文的本义即木石之“纹”,跟理一样象征相对确定性;<br>按照相对确定性所见的光明样子就叫文明,<br>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坐井观天”或“门缝里看人”。<br><br>权力的本质就是标榜“文、正文——政”,泛指正确与光明的标准,<br>人类所有的战争、杀戮乃至个人的爱恨情仇皆由此而来,<br>而实际上,光不可见而明只是光遇到障碍才显现的相,<br>所谓“确”也不过如实而已——相似。 尽管可悲但却是真的——人类一直在障碍相中被这么进“化”着,<br>在相对确定性中不断被弯(歪)曲、内卷、深入,<br>而对不确定性的无限自由视若无睹,<br>而这也就是传说中所谓的人类原罪。<br><br>化在自然界中表示“相变”,<br>其实它只是表现比量的一个方便法,<br>它所体现的是弯曲的程度,<br>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叫假如。<br><br>所谓文化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假象的行为造作,<br>其产品统称信仰、也叫业力;<br>那人类该如何才能真实滴活着呢?<br>那要看你什么时候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br><br>所谓醒就是如实知梦是梦,<br>让信仰是信仰、让现实是现实就是醒,<br>怕就怕你不满于现实——总想把院子里的坑搬进屋里,<br>如果肯实事求是怎会弄得鸡犬不宁?<br><br>你被文“化”了么?——你有没有离开现实?<br>西方经院派哲学之问“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真实义是,<br>一个相对确定性中能有多少种可能?<br>所谓的“科学界”愣是以基于相似的微积分算出了一个确定性答案!<br><br>“针尖上的天使”喻指你离开现实的可能性,<br>同时也暗示“离开现实半步都是虚妄”,<br>并不是说“天使真正存在”的意思——经院哲学有那么傻么?<br>经院哲学家比你更知道“天”指不确定性、而“使”指可能性。<br><br>世间万法都是“不确定性——大道”的相对显现,<br>任何一个相对显现的现实都缘起而性空,<br>但凡任何一个缘起改变,现实都会随之而变,<br>不因上帝而只因现实乃你内心认定的投射——意识。<br><br>切莫将“朝闻道夕死可矣”当作“早晨听明白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那么浅薄,<br>否则上了那么多年学都学了些啥呀?<br>这话真实义是“既已明白如实之道,就可死了妄想之心矣”,<br>你看这都被“化”到哪里去了?<br><br>业力如斯,法尔如是——归来兮,如实!<br><br>祝福<br>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