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歇后语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一起重温《三国演义》里面歇后语小故事,来探讨歇后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典之意。</p> <p class="ql-block">1.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p><p class="ql-block">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逃至华容道时,遇到关羽率军拦截。曹操心生一计,以旧情打动关羽,关羽念及往日恩情,放走了曹操。事后,诸葛亮得知此事,叹息道:“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原来,诸葛亮早已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只因他深知关羽重情重义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p><p class="ql-block">一日,刘备命张飞缝补衣物,张飞拿起针线,却怎么也穿不进针眼。他急得满头大汗,大眼瞪着小眼,却始终无法成功。此事传为笑谈,人们都说:“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从此,这句歇后语便用来形容事情难以完成或人显得笨拙的样子。这个歇后语也用来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或者说所要做的事不是自己擅长的,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p> <p class="ql-block">3.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p><p class="ql-block">关羽镇守荆州时,因骄傲轻敌,忽视了东吴的威胁。最终,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身亡。此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这句歇后语也成为了警示人们不要骄傲自满、轻视敌人的名言。</p> <p class="ql-block">4.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p><p class="ql-block">刘备借荆州这个歇后语的下一句是“有借无还”。这个歇后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为了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把荆州借给了刘备。然而,刘备在打了胜仗得到益州后,却迟迟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孙权多次派鲁肃前去讨要,但诸葛亮却多次找借口拖延,最终刘备还是没有把荆州还给孙权。于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歇后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比喻借别人的东西耍赖不归还,不守信用。</p> <p class="ql-block">5.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曾布下八卦阵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见阵势复杂,不敢轻易进攻。然而,他手下的将领却认为他胆小怕事,纷纷劝他进攻。司马懿为了面子,硬着头皮率军进攻,结果大败而归。人们都说:“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这句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盲目行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6.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p><p class="ql-block">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领大军压境,周瑜为了让曹操相信黄盖已经投降,精心策划了一场苦肉计。周瑜在众人面前假装愤怒,狠狠地责打了黄盖,黄盖则心甘情愿地配合,被打得皮开肉绽。这一幕让曹操的细作深信不疑,最终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这个歇后语形象地描绘了双方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计谋,展现了周瑜和黄盖的默契与智慧。</p><p class="ql-block">说起苦肉计从根本上是不怎么受人们待见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自残。有句人们无可奈何时常说的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用来形容它可谓一语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