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古猗园之冬

QiHang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代嘉靖初期,距今500余年。初名借园,万历年间,取《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意,由嘉定竹刻“三朱”之一的朱三松设计督造,构建“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园林布局,更名为 “猗园”。园内遍植绿竹,内筑亭、台、楼、阁、榭、舫,典雅精致。明末归贡生李宜之,清乾隆11年(1746)洞庭山人叶锦拓充修葺,更名为“古猗园”,沿用至今。<br>  古猗园 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其有猗猗绿竹、幽静曲水、明清建筑、楹联诗词、花石小路五大园艺特色,散发着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质。园内保存有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宋代普同塔、元代万安塔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引人探古问胜。<div>  古猗园 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div> 进大门就见“南翔壁”,“南翔壁”壁宽十米、高五米,雕有“白鹤南翔”的图案,形象地向游人介绍着南翔镇得名的美妙历史传说。 遥望南厅 鸳鸯湖 水面约15亩,以长18米,宽4米的 九曲桥 分隔东西两湖。九曲桥 拦腰浮于湖面,与东面 柳荫桥 遥遥相望,桥面中部是造型玲珑剔透的 湖心亭,又名 镇蛇亭。 走过 湖心亭 走上 缺角亭 缺角亭,故意残缺东北一角,以示东北沦陷,其余三角均塑高举拳头,表示反抗侵略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抗日革命意志。 穿过 缺角亭,来到 戏鹅池景区。<div>  戏鹅池景区 位于 古猗园的中心地带,戏鹅池 因池内有白鹅成群而得名。西边建有明代为纪念"白鹤南翔"而建的“白鹤亭”。</div> 戏鹅池 的北面是一三面临水船型建筑,为 石舫,又名 不系舟,建于明代。<div>  石舫 原为园主的书画舫,前舱后楼,花窗曲槛,艄楼高耸,有 祝允明 题额"不系舟"三字。后遭毁坏,由清代名医 和鸿舫重题,舟上有清末进士廖寿丰撰书的一副对联:“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div> 石舫 前,古猗园 2025年的第一波蜡梅开了。 又是蜡梅飘香时,古猗园 内的蜡梅已经悄然绽放,黄澄澄的花朵缀满枝头,仿佛给褐色的枝条披上了一层金纱。每朵蜡梅都像精致的小灯笼,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蜡梅,别名:金梅、腊梅、蜡花等,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木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为花朵形似梅花、花瓣质地似蜡、在腊月盛开,由此得名蜡梅。 寒冬里的“金色精灵”已在枝头绽放,每一朵蜡梅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细腻而柔软,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散落。<br>  它们在寒风中傲然挺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着每一个经过的人的心房。 白鹤亭,顶端白鹤停立,展翅欲往南飞,是根据古代“白鹤南翔”传说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来。<div>  相传有一个农民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有两只仙鹤飞来停留上面。有个叫德齐的和尚看见了,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乘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云翔寺。待寺庙修毕,德齐和尚随仙鹤乘风翩然南飞而去,从此了无踪迹。 </div> <p class="ql-block">  "水木明瑟"院落</p> 鸳鸯厅 里正在举办“上海小校场木板年画展” 小校场木版年画,是清末民初在上海兴极一时的传统木版年画。小校场年画也一度成为上海年画的代名词。它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极具特色又存世稀少,但此前较少受到重视,甚至许多人并不知道上海地区有过传统年画。 据文献记载,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已经有零星的年画生产和销售,到19世纪末,在老城厢的旧校场及北门街一带,年画产业开始进入鼎盛发展。 小(旧)校场是建于明代上海县城的一个演武场,因邻近热闹的城隍庙,制作和销售民俗用品的商人纷纷来此开设店铺。上海的都市民俗具有江南文化的特点,这座城市对江南地区的年画需求已成必然。<br><br> 小校场木版年画是对清末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继承与发展。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渊源可追溯至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明代古籍善本中的绣像演变而来。小校场木版年画作为海派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的具体体现,融汇了中西绘画技巧,写实和寓意结合,画面线条细腻、色彩明快。在颜料的使用上,小校场年画使用了色泽鲜艳的外国颜料。 虽值隆冬,微音阁 前依旧垂柳依依,不见寒意。 梅花厅 为全木结构,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图案精雕嵌镶,飞檐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周遍植梅花 蜡梅。 梅花厅 旁,蜡梅也已绽放。 蜡梅初绽,点点金黄,为隆冬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寒冬腊月,暗香涌动,一处处金灿灿的小花苞挂在枝头,顶着寒风,含苞待放。 玩石斋 古猗园 盆景园 是一个以猗猗绿竹为主题,‌融合了树桩盆景、‌园艺奇石以及水景亭阁的袖珍园中园,‌位于 古猗园 最北侧区域。 位于 盆景园 内的 花神殿 建于乾隆年间,‌殿内专事供奉花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 盆景园 的设计以梅、‌兰、‌竹、‌菊等形成园艺四君子格局,‌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br>  盆景园 展示了众多的 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br>  这些盆景不仅展示了植物的美丽,‌还体现了自然之美的浓缩和艺术的创造。 盆景园 里的蜡梅盆景也已经开花了。 蜡梅是岁寒的结晶,百花凋零的冬季,蜡梅在枝头悄然绽放,展现着勃勃的生机。 蜡梅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盆景园 里的 听瀑亭。 清风廊 <p class="ql-block">  ”不可无竹居“是清风廊的主厅,坐北朝南、临水筑台,北揽怡翠亭、南拥隐香亭,造型端庄精巧,最能体现苏东坡诗中意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堂中悬挂了草书全诗,飘逸洒脱;再配上他笔墨雄厚沉着却又空灵清淡的《墨竹图》,并题额“静居高雅”,道明了苏东坡一生做人为官的清明作风,令厅堂之内顿生淡泊、刚正之气,让人不禁感悟其以竹咏志、洁身自爱的精神。</p> 堂内咏竹对联“雪拒污浊需净志,竹怀清峻高雅风”,托物咏怀,点明了竹的高风亮节、虚怀若谷。 大假山顶上的“猗猗亭” 石韵馆 在大假山顶上“猗猗亭”,俯瞰山下美景。 ”别有洞天“ 古猗园 除明代建园时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园内还有小琴丝竹、凤尾竹、黄金间碧玉竹、孝顺竹、哺鸡竹、龟甲竹、罗汉竹等,使 古猗园 成为了上海市观赏竹品种最为丰富之地。 蜡梅香味浓郁,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远远闻到其香气。 古猗园 最古老最珍遗文物之一,是位于松鹤园景区荷花池中的 普同塔。<br>  普同塔 建于宋代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六面七级石塔,高约一丈。腰束莲花瓣,塔柱镌如来佛像,雕刻精美。 塔为石结构,青石质,采用多块石刻堆砌。<br> 最底层基座上有短柱,一面开壸门内刻造像,其余五面刻佛号。<br>  上为两级塔身,一层覆莲须弥座,柱身六面有不同人物造像,衣袂飘飘,刻画生动,再上一层仰莲须弥座,上承短柱,上刻各色花卉。<br>  塔身上有伞状腰檐,上有仰莲,最上立宝瓶状塔刹。 亭亭玉立 青清园 大门前的“万安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br>  为平面八角形仿砖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五级,通高约八米。塔置于青石铺就基础之上。底层为后补的部分,八面设石刻龛门。顶部石雕八脊封檐,上置圆形刹座,周边雕山花图案。刹身多层石刻层叠而成,顶部置宝珠。 南厅 前 唐经幢,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br>  原幢高三丈,仰莲基座,八角七级幢柱,1968年上半部遭雷击碎散失。 龟山 蜡梅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古时常被文人用以抒发自己高风亮节、刚强忠贞的品格。 每到岁末年初,金黄剔透的蜡梅相继绽放,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远远闻到其香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春天就要来了。 后记:<br>  2025年1月6日,专程来到古猗园,欣赏2005年的第一波蜡梅,虽然每年都看蜡梅,但看到新年的第一波蜡梅绽放,还是深感惊喜。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