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前文化的启示与感召

童猫35116419

<h1><b>作者:孙庆芳<br></b><b>二、神话与《山海经》<br></b><b>神话是人们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但却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反映以及对这些现象所产生的起源与变化想象。神话中的想象有很多在漫长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印证。神话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我们看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是如何反映自然与启迪智慧的。<br></b><b>女娲补天。《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是较早出现的女娲之名。女娲之肠是太行山的一条以女娲为代表的先民们走出来的顺山如肠形状的蜿蜒道路。女娲、伏羲与神农被尊称为三皇。女娲与伏羲原是兄妹后是夫妻。我们看一下与愚公移山一起记述的女娲。同是《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断地维,放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这处神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曾经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说是女娲又称娲皇。娲是化万物者,也就是说他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女娲曾经为人类的早期建设做过很多很多贡献。比如女娲始制笙簧。《礼•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史記•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制笙簧是人类进入了精神生活的高级层面,艺术审美在不断的成为人类的需求。劳动创造了人类,石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在生产力水平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石头除有实用的功能外,也是人类审美的对象。区别石头的颜色是初期赏石审美的一个方面,是把简单的用石头制造实用器物提升到审美的更高的境界。<br></b><b>女娲补天的炼五色石的地方就在太行山的长治县。太行山又名五行山,是中国文化五行学说的发源地。五行中的五色是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在石头中都有存在。但不是每一个地方都会同时出现这五种颜色的石头。那么女娲为什么要在长治这个地方炼石呢?因为这里五色石都有。长治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灰、铁、铜是人类早期发现并利用的矿物。在铜矿的氧化带中铜被氧化为蓝铜矿,中国古称石青。铁矿出露地表氧化,形成红色的氧化铁红。这五种颜色的石头在这里都有。煤是燃料,早期人们在用木头烧石头的时候发现了煤这种石头越烧火会越旺,同时木头烧尽了,火还能继续。<br></b><b>女娲补天故事一个“炼”字可是非同小可。“炼”字的基本字意有:一是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如炼钢、炼焦、炼油等。二是用心琢磨使其精练。如炼字、炼句等。炼是既包括了女娲用心琢磨与人关系密切的石头,通过观察来认识不同的石头所具有的不同的性状,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石头通过适当的方法,为人类所更好的利用。</b></h1> <h1><b>女娲补天是弥补天对人的不足,这些不足需要人通过妙观察,形成方案。选用材料与工艺来进行弥补。寒暑易节,天让人中暑或受寒。女娲便取其地利带领大家从巢居改为穴居,这是补天之不足,穴居黑暗潮湿,女娲很好的利用和使用火为人们放送光明并去湿驱虫。穴居容易地洪水、地震时出现坍塌造成群死群伤的灾难。女娲从巨鳌以四足支撑身体的现象受到启发,创造了立四柱,以搭建居舍、遮避风雨的原始建筑方法,让人们从洞穴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中解脱出来。这是人们以智慧营建家园的初端。我们应该说女娲是有传承的人类社会第一个大建筑师。从女娲补天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看到女娲的精神。她是一位有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能兼济天下的人。<br></b><b>通过女娲补天的事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社会发展脉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认真对待神话故事,不但能使后人对已知的事物知其然,还能更知其所以然。认真的思考神话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促进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br></b><b>神话的神是不可思议的,稀奇的。对于不可思议和稀奇的事物、现象是不能用简单的科学成果来解释的,否则将步入机械科学的迷途。人们应该清醒的知道科学的精神是在不断探索未知。而将未知的东西用已知的科学成果来解释就成了本末倒置。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完整的解释现象世界。“二仪有像,显复载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或。形谮莫睹。在智者迷。”(听闻天地有表象,故而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无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以化育万物。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b></h1> <h1><b>现代的科学解决解释了很多的问题与现象,但是与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来说,还差之无尽。比如人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做事的动力是不同的。我们相信科学是因为科学解释了一些现象,人们对于已经能够被解释的现象就有了更强的驾驭能力。但是并不是科学现在就能够解释一切的现象。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亲历了很多的现象,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这是科学的发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极其幼稚的现象,就是凡是不符合科学定义的现象都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其实这是对科学的迷信,对科学也是不能迷信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原子到粒子,科学也是在不断的修正和推翻前说的。可以说现代的科学还远远没有达到“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的地步。那么人们在没有达到这一步的时候是不是就一无所从了呢?当然不是的。就如同近年来有一些赫赫有名的科学人士要发起取消中医的行为一样。认为中医的理论是骗人的,什么阴阳?什么五行?都是不科学的。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大家都能接受吗,道理是一样的,中医在数千年中有没有给人治好了病,这才是中医科学与不科学的依据。而不是说中医的经络不符合西医的神经就不科学了。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藏医、蒙医,只在能治好病就是科学的。科学家是应该研究他们为什么能把病治好,而不要对其它的系统的理论进行断章取义的说三道四。<br></b><b>我们相信医学能治病,但不是相信所有的医生都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为万物之灵,人比物的灵性要强得多,人的精神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不认清这一点,就堕入了机械唯物论的泥潭中了。对于先民早期口耳相传的心得,不能以用现代科学能不能解释来判别它的意义。比如《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就足以改变人们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前进。我们说存在就有它的合理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中国的建立,从第一部宪法到最新的宪法,为什么还一直写有宗教信仰自由呢?宪法里写明了,不是在骗人,而是尊重了起码的现实。宗教存在是因为宗教的生存土壤存在,是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需要,是因为它能给人带来益处。所以神话不是骗人的,也不是只给小孩子讲一讲的故事,每一个做父母的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去骗自己的孩子。神话的传颂正是人们面对科学还不能解释的现象的一种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它是人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的一个重要来源,它是人类的动力之水。<br></b><b>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家牛顿也把他的天才的创造能力归结为是“神的启示”。所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中国的神话也不仅是中国艺术的武库,同是也更是中国艺术的土壤。《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察自然界中神奇的规律,比如四季的更替总是准时而准确,没有丝毫的误差;圣人用天上的神道教化百姓,天下人都会信服的。)所以说神话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br></b><b>下面说一下《山海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