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9日上午,我来到了青州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战国玉人、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彩绘陶俑、东汉“宜子孙”玉璧、北魏至北宋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北齐临淮王像碑、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等。</p> <p class="ql-block">台阶正中央的大型浮雕,展示出青州千年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正面浮雕墙,上是"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卷,中是"宜子孙"玉𤩹,下部是龙兴寺佛像,显现出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整体设计为一四合院式仿古建筑群,展厅分为单檐、重檐歇山式建筑。金色琉璃瓦覆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各展厅间有回廊相通,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保留青州,有时改称北海郡,同时设总管府,总揽军事。青州总管府、青州、北海郡的治所均在东阳城。唐上元二年(761),设平卢淄青节度使,驻青州,自此至五代时期,青州为平卢淄青镇所辖。北宋建立后,在全国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太宗至道三年(997)设京东路,治青州。神宗七年(1074),进一步划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东路治青州。此后,青州先后为金代山东东路、元代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益都路总管府治所。青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成为海岱间的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青州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盛唐时,青州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经济中心,富庶甲于天下。青州还是通往日本、朝鲜的必经之路,遣隋使、遣唐使、佛教东传都经由此地。</p> <p class="ql-block">松林书院宋代称矮松园(青州第一中学院内),北宋名相王曾在此读书。因园内有"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轮困偃亚,观者骇目"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王曾(977-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谭坊镇)人,谥号"文正"。王曾品性端厚,为政清廉,忧国爱民,敢于劝谏。王曾在知青州期间,建立青州州学,并拿出自家藏书以供学习,还想方设法为学校筹集资金。天圣九年(1031),王曾上书宋仁宗请求赐书,赐"九经"。</p> <p class="ql-block">石雕狮子香炉 金(1115—1234)</p> <p class="ql-block">明至清末 (1368-1840)</p><p class="ql-block">明初设山东行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治所移济南,保留青州府,成为二级行政区。朱元璋为了巩固集权统治,建立了同姓诸王分封制度,青州作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青州,前两位因参与谋反被诛,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直至明亡。</p><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八年(1730),在南阳城北新筑八旗驻防城,称"北",大批满族同胞融入青州,青州进一步成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青州因丰饶的物产和连接陆路海路的交通优势,自古商业繁荣,南北东西商贾云集,许多人渐渐在当地定居生活,成为当地居民。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甚至域外人进入青州,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元代回族形成,因居官、经商等在青州定居。他们围绕礼拜寺居住,逐步形成了城里、东关、云河等几个回族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青州从宋元到明清,"城"和"市"逐渐融合,封闭式里坊制演化为开放式街巷制。"城"与"市"结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青州成为著名的繁荣商埠。</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青州,作为沟通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史称"两京通衢",往来贸易均经此地。</p><p class="ql-block">因贯通南北东西,青州的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明洪武元年(1368),山东始设卫所,加强山东半岛的军事防御,在青州设青州卫,后升为山东都卫,洪武八年(1375)改称山东都指挥使司,治青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州教育自古发达,有着完善的官学、私塾、义学等教育体系,加之地方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显示着青州教育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科举考试有状元名称以来,至清末1904年最后一名状元,青州共出6名状元,明清时期进士90多人,许多人成为朝廷重臣。</p><p class="ql-block">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举鼎盛,名卿巨公辈出,安致远《青社遗闻》称:"明末青郡鼎盛……跻位六卿者不下数十人,皆列第城中。流水接轸,尽来植荣之门;鹤盖成荫,无非鸣珂之里。"</p> <p class="ql-block">青州府学,旧址在今城里偶园街西侧,民间称府文庙。四周宫墙环列,中为棂星门,前有二石坊。左石坊题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右石坊是"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向北即为大成门、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像。左右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列历代政绩显赫的职官和地方的名人贤士。大成殿后即是书房、教室、住房等设施。府学设教授、训导等官员。</p><p class="ql-block">益都县学,旧址在今青州宾馆一带,称县文庙。规制同府学,只是规模要小。亦设教谕、训导等。办学规模为府学生员定额80人,县学40人,另外还有初入学者,称附学生(预科生),无定额。</p> <p class="ql-block">明中期以来,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理学左派迅猛发展,席卷全国。青州作为当时中国北方为数不多的理学重镇,涌现出曹、钟羽正等理学家。清代中期后,乾嘉学派兴起,青州涌现出李文藻、段松苓等有代表性的金石学家。</p> <p class="ql-block">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由赵秉忠后人捐献给青州市博物馆,现藏于青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份殿试卷保存完好,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试卷共十九折册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为十五折册页,全文共2460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洋洋洒洒,无一误笔。</p> <p class="ql-block">这是唯一存世的科举考试状元卷,全文2460字,字迹工整,通篇无一处错误和涂改,试卷右上角有万历皇帝朱书“第一甲第一名”。这小楷字体真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全文无标点符号,只有红色笔标记圆圈,</p> <p class="ql-block">卷首顶天朱书有“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万历皇帝亲笔御批。</p> <p class="ql-block">卷尾则印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9位阅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官职和姓名。</p> <p class="ql-block">该卷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该卷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我国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青州,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和合共生的局面。汉、回、满族人民和睦相处,儒、释、道融合,形成青州文化特色。由清末著名学者法伟堂撰文的《重修青州清真寺碑》载"余客青州十余年,见清真教中,尚然诺,重信义,洽邻而睦众,同田共井,悉化珍域,数百年于兹矣。"这是回汉团结的真实写照,也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铜弥勒佛像(左)铜毗卢遮那佛像(中)钥千手观音像(右)</p> <p class="ql-block">清末至新中国成立</p><p class="ql-block">(1840-1949)</p><p class="ql-block">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州人民紧随历史的脚步,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p> <p class="ql-block">冯毅之(1908—2002),山东青州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历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长,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营长,益都、淄川、博山、临朐四县办事处主任,鲁中区文艺协会主任,青州市长,中共山东省委文艺处处长,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山东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日月星》,诗集《萤火诗集》《淄流》《六十年作品选》等;2002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青州古代石刻遗存丰富,上起两汉,下至明清,跨越两千余年。匠师们在天然的石材上,或铭文记事,或剔图刻像;或圆雕、浮雕,或线刻,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石刻作品。它们像一本本厚重的史书,镌刻着时代的浮沉。让我们通过这些不朽的艺术品,来触摸青州的历史,体味岁月的印记,细数青州的一路繁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上常见各种动物形象,它们有的源于现实生活,有的源于艺术家的创造,诸如羊、鹿、鱼、虎、凤、龙、玄武等等,含义各不相同,主要是为了祈求天地神灵的保护,祛灾镶祸,辟除不祥,死后升仙。其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四灵",有代表四方之意。</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以刻画瞬间的表现手法,或浮雕、或线刻,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墓</p><p class="ql-block">主人生前的生活百态和进入地下世界后</p><p class="ql-block">的美好愿望。许多画像石内容是神话故</p><p class="ql-block">事,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世俗味,同时</p><p class="ql-block">又蕴含着浪漫主义色彩。</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汉(前206-220)</p> <p class="ql-block">守门石俑 隋(581=618)</p> <p class="ql-block">墓室构件 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陵墓石雕</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是立于帝王、贵族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陵墓神道两侧成对的石雕人物、动物像,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封氏闻见记》卷六称:"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像仪卫耳。"石像生代表着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是仪卫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武将石俑 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文官石俑 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石雕佛头像 东魏(534-550)</p> <p class="ql-block">【梵音在身】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会刻写佛教经文、浮雕佛像等,经文内容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据佛经记载光照经幢的黑影或风轻轻吹落经幢上的尘土洒落身上,可以让人脱离苦海,消弭灾祸。经幢因体量小、易于建造以及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留存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p> <p class="ql-block">香山汉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东南约5公里的香山西北麓。2006年6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开展了香山汉墓的勘探及陪葬坑的发掘工作。经发掘陪葬坑,共清理出2000余件陶俑、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经勘探确定主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俑种类多、数量大、彩绘保存完好,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当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同时为人们了解、研究汉代的仪仗制度、物质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阵列 西汉前期(前206-前141)</p> <p class="ql-block">汉代男子以情束发包髻,其作用是将四周头发整齐向上收起,防止头发下散遮挡视线,种类有平巾情、介情、平顶啧、冠愤等。出土陶俑头部带有情,头顶上方形成一个可以包住发髻的平顶,四周整齐,两侧围沿上有护耳,颔下系带。</p> <p class="ql-block">女俑发式简单朴实,为身后或头后挽髻,发髻的位置普遍较低,温婉可人。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女子发式中常见堕马髻,是一种稍微倾斜的髻式,似坠非坠,增加女性妩媚之态。</p> <p class="ql-block">彩绘骑马俑 西汉前期(前206-141)</p> <p class="ql-block">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陶制牲畜约250件,大多分布于马和陶器的间隙中,除二层箱西北端有两排牛外,一般很少看出单独明确的排列。牲畜种类有牛、羊、猪、狗、鸡,造型生动,体态肥硕,体现出汉代发达的畜牧业,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汉朝战事频繁,马匹为"甲兵之本",因此受到极大重视。在马鞍出现之前,汉朝的马具为马鞋,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坐垫固定在马背上。因为马鞋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p><p class="ql-block">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马上有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的马鞋形状,这些彩绘图案清晰地反映出汉朝马鞋的原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璀璨的汉代文化,彰显出华丽的汉初气象,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青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片断。</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朱见深封其七子朱佑揮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朱佑揮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清初,王府两次被查抄,衡王家族分崩离析,王府建筑被拆,部分材料建造了山东巡抚院署大堂和法庆寺,仅余两座石坊。存世160余年的衡王府在青州留下了深刻印迹,其名、其址、其故事,一直流传在青州的坊间里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p> <p class="ql-block">明代对全国各地藩王府的建筑规模有严格的规定。据《明太祖实录》载:凡王城高二丈九尺五寸,正殿基高六尺九寸五分;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余居室只饰丹碧;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弘治八年(1495),亲王府邸的规则基本定型,《大明会典》记载:"王府前门五间,门房十间,廊房一十八间……寝宫等处周围砖径墙通长一千八百九十丈;里外蜈蚣木筑土墙,共长一千三百一十五丈。"由此可见衡王府的宏伟瑰丽。</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对衡王府内部机构设施有明确的记载:王府设长史司,左右长史各一人,其属典簿一人。所辖审理所审理,正副各一人;典膳所典膳,正副各一人;奉祠所奉祠,正副各一人,典乐一人;典宝所典宝,正副各一人;纪善所纪善二人;良医所良医,正副各一人;典仪所典仪,正副各一人;工正所工正,正副各一人;伴读四人;教授无定员;引礼舍人三人;仓大使、库大使,正副各一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裁各所副官及仓库副使,其伴读、引礼后亦只设一人。</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阴刻有一个大寿字,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衡府内掌司周全题。字高7.5米、宽3.7米。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雪蓑献寿戏衡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当年衡王朱厚燏寿辰时发出告示,送寿礼最珍者方可坐寿宴首座。临近中午,只见穷道士雪蓑径直走向宝座,安然而坐。大家纷纷责问他献了何等宝物。雪蓑挥手指南说:"祝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只见一发光的大寿字出现在南山上。但仔细端详,却发现寸中缺少一点。衡王哀告再三,雪蓑用绸团蘸墨,信手抛向南山,正好补上那一"点"。饭后,大家上山观寿字,却发现光是其表面贴的麦秸皮反射的阳光。衡王方知被雪蓑戏弄,恼羞之余却又舍不得寿字,便找来著名石匠将寿字刻出。字是留住了,但金光却永远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凿陈传洞</p><p class="ql-block">云门山上,有一处万春洞,亦名希夷石室,俗名陈抟洞,为明嘉靖年间衡府内掌司周全主持开凿。洞高1.6米,宽1.2米,进深5米。洞中侧卧一道人,睡石床、枕经书,酣态十足。此道人即陈抟老祖。传说陈传一睡八百载,故人称其为睡仙。洞中石壁上有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以及衡府内典膳姜云谷所作的诗,洞外另有晾书台和仙人脚印。</p><p class="ql-block">陈传(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著名道家学者、养生家。陈传经历了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卒于北宋端拱二年(989),享年118岁,成为长寿的代表。洞中老祖的头及臀部被游客抚摸得锃光发亮,究其原因,图吉祥也。当地流传一首歌谣:"摸摸陈转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坊历沧桑</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九年(1591),山东巡抚宋应昌举荐衡王朱翊镇"贤孝",神宗朱翊钧御批于王府南大门前赐建石坊两座,以表嘉奖。石坊中门上嵌两匾,均刻剔地阳文大字,南坊横匾两面分别刻有"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刻"孝友宽仁""大雅不群"。</p><p class="ql-block">石坊有两座,俗称午朝门,四柱三门式,坐北面南。两坊距离43.5米,建筑风格相同,尺寸大小一样,每坊由28件巨大的沙页岩组成。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深2.72米,中高7.25米,侧高5.15米。座呈须弥状,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刻兽足底纹和仰莲纹;中层刻牡丹、荷花图案;上层与底层形制相同,刻狮子、麒麟、缠枝牡丹与覆莲图案。底座有石柱,为方形,立于须弥座中部。柱顶原有木构坊顶,早已倾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展览区分为青州历史展厅、龙兴寺佛像展厅、有邻衡王府展厅、香山汉墓陶俑展厅、石刻艺术展厅、陶瓷展厅、书画展厅和临时交流展厅等8个展厅,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就观赏了部分展区,但通过大量图片、文字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让我也深入了解展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