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烛赋 (原创)

查力

<p class="ql-block">旅欧三月,未能习字。归来已五日,遂翻开“六朝文絜笺注”,偶读此赋书之。</p> <p class="ql-block">这位庾大人的生平有点意思。</p><p class="ql-block">史称他“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不单单是书香门弟,而且祖父,叔父,父亲均是晋朝中樞的高官,他本人幼时即进宫,是昭明太子的陪读。古籍“昭明文选”就是专为这位太子编辑的.可见其文运早已亨通。其官运也不错,似乎弱冠之年,己经官拜“右卫将军”。但其运势毕竟是晋朝的“强弩之末”,步入行将就亡的垃圾时间,他35岁时为“建康令”(今南京),这可是一个位髙权重的地方官。可惜偏偏碰上侯景之乱,他率兵千余人“守护朱雀航”,却因贼人“挂铁制面具”就吓得惊惶失措率众出逃,去投奔在江陵(今荆州)的梁元帝。梁元帝本人是位才华横溢而又极具心机的君主,他对临阵怯退的庾信似乎並不深究,反而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魏。可见庾信地位之高又得信任。他的出使毫无收获,西魏非但将他扣住不放,仍然对梁元帝穷追猛打,公元555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西魏人处死,而且死状可佈,系由西魏支持的,梁宣帝(系梁元帝同族,昭明太子的第三子)派尚书傅准监刑,用装满泥土的厚重布袋活活压死。南梁灭亡后,他居然继续当官,连北周代魏,即又一次改朝换代,他非但不受影响,依然“迁官至骠骑大将军”。</p><p class="ql-block">他一生唯一的挫折,只是当陈朝与北周通好,允许北方流寓人士南归时,他被扣住不放。但其原因,却是朝廷看重他的文才要於以重用。受皇帝礼遇,敬为文坛宗師。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让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尽管极度混乱,统治高层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儒仍然十分敬重,而不追究他们以往的从政经历。</p><p class="ql-block">而这样一位晋朝的“官三代”居然以浓墨细笔对一位普通妻女因担心出征士卒在大漠荒野“甲寒”受冻,而在昏暗的烛光下一针一线缝制寒衣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动人的“对烛赋”,实在是贵人也知草民寒,尤为可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