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邮轮游——多米尼加普拉塔港

吴松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7点,邮轮停靠在多米尼加的第三大城市普拉塔港港口。我在16层餐厅外甲板上眺望城市全景。昨晚下雨了,清晨天气阴沉,薄雾缭绕。经过昨天一天的海上巡航,今天要上岸,踏上一个十分陌生的国家,心情多少有点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92年12月5日,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了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二大岛的北岸。哥伦布宣布整个岛归属西班牙,并以西班牙国名命名该岛为“西班牙岛”,即伊斯帕尼奥拉岛。据说,哥伦布登岛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天。于是就用西班牙语的星期天“多米尼加”命名。1496年西班牙人在岛上建立圣多明各城。这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第一个永久居民点,並以此为跳板,开始了加勒比海和美洲大陆的征服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米尼加共和国,简称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边是近期混乱不堪的海地,两国共处一岛。历史上海地曾经吞并过多米尼加。但是由于文明差异难以融合,多米尼加人经过战争脱离海地独立。东边近邻是波多黎各。多米尼加是加勒比海地区第二大的岛(第一大岛是古巴),国土面积4.8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多万。首都是圣多明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拉塔(Plata)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意为“银”。普拉塔港也称银港。名字的由来与哥伦布也有关系。哥伦布在第一次航海到这里时,看到海岸边朝北的山顶上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山上的植被,反射出耀眼的银光。哥伦布将这座山命名为“银山” 。后来山下建成了港口,就被叫做“银港”(Puerto Plata)。普拉塔港是多米尼加北部最大的货运港口。近些年游轮公司在老港西部开发了游轮专用码头,为这座老城带来了新的商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泰诺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港口不远有一个叫做“泰诺湾”的水上乐园,集游泳漂流、餐饮酒吧、购物休闲于一体,其建筑仿造土著泰诺人部落的茅草屋,园内热带植物郁郁葱葱,非常有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Ken父子在乐园的入口与泰诺人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泰诺人曾经是加勒比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西班牙人到来之后,屠杀以及疾病传播,使得泰诺人数量大幅减少。历史上曾经宣告泰诺人已经灭绝。但是,在多米尼加仍有一群人自认是泰诺人,而人口普查和历史研究也揭示,泰诺人的后裔仍然存在。他们坚信自己是泰诺人的后裔‌,并努力维护和传承泰诺文化。建设泰诺湾一方面为了开发旅游,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陪Toby在一个鹦鹉园玩了一会。Ken建议先去市区游览,反正回来的时候还要经过这里,还有时间玩。大家同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乐园就是市区。马路不宽,有汽车来来往往,但没有红绿灯。四岔路口或行人较多的地方,有穿制服的人——看上去不像警察。邮轮一到,大批游客下船给普拉塔港带来了商机。政府对交通秩序自然不敢怠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普拉塔港市区,有许多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是加勒比海地区保存最多的城市。许多老旧的楼房已经修缮一新,有的正在翻新。主要街道两边的房屋既有古典气息,又有拉美热烈火辣的色彩。但是,稍偏僻的街巷就破败难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最多的地方一个是伞街。我看到伞街就觉得俗不可耐。怎么就到处都有伞街呢?另一个是粉街,一条被刷成全粉红色的小巷。粉街入口有门头也有字,巷子里还有一块铭牌。但是没有网络信号不知道写着什么。我觉得这条巷子应该有由来,总不会纯粹是造景给游客摆拍的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路上时而看到骑摩托车穿黄马甲的人。他们是“背娘舅”的。市区没有公共交通车,使得“背娘舅”生意不错,穿着黄马甲说明还是有管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去海边的马路上,一辆马车拉着游客悠然而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拉塔港唯一的古迹是圣菲利佩古堡。古堡雄居海岸一角,背面是一片巨大的草坪,非常开阔,一直延伸到海边。靠近海边的地方有一座骑马将军的塑像,一旁的国旗迎风猎猎。塑像基座上有文字。Ken看了一会说,这个人是个将军,可能是独立战争的英雄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菲利佩堡(Fortaleza San Felipe)是1520年西班牙殖民时期为保卫北部海岸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古堡并不雄伟,结构也很简单。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防御作用。现在作为博物馆成为游客了解多米尼加历史的重要景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邮轮离港的时候在船上看圣菲利佩古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米尼加的历史非常复杂。自从1492年哥伦布踏上伊斯帕尼奥拉岛之后,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世纪初给法国人插一杠子,不仅把西班牙岛的西部让给了法国——这就有了后来的海地共和国;还沦为了法国殖民地;被海地人也吞并了一次;在之后的独立战争中,又与美国人有着暧昧关系,最终实现了独立。眼前的圣菲利佩古堡见证了这段混乱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斯帕尼奥拉岛现在是多米尼加和海地各居东西。多米尼加占三分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古堡出来时,忽然一阵风雨袭来。我们飞奔到大树下躲雨。大树下面有买纪念品的摊位。然而,跑到树底下后,风雨却嘎然而止。Ken说这鬼天气说不定等会还会出太阳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果然,我们来到中央广场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广场上很热闹,迎接圣诞节的氛围很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上有多处穿着民族服装的人在那里载歌载舞,还邀请游客互动。拉美人对音乐舞蹈有特殊的天赋。多米尼加人种构成比较复杂。混血人种占主导地位。当年,西班牙人来到岛上时,便与泰诺女子同居,导致第一批印欧混血的诞生。之后又有法国等欧洲白人,非洲贩卖过来的黑奴,就有了印欧、印黑和欧黑混血人种。由此催生了多米尼加人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尤以麦伦格和巴恰塔最为闻名。其特点是,韵律简洁,节奏强烈,欢快热烈,并可以不断重复,非常好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一侧有两座雕塑,据说是独立战争中英雄,被称为多米尼加的国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参观了广场一侧的一座18世纪的教堂,一个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中央广场回到泰诺湾,发现船上有许多游客在这里玩乐,特别是欧洲人。他们慵懒地躺在海滩上晒太阳,喝着咖啡或酒,享受着这里充足的阳光、婆娑的棕榈、湛蓝的海水、漂亮的沙滩,还有廉价的美食。于是就感概起来:他们出门旅行主要是休闲、享乐;哪像我们,特种兵似的打卡景点,还要忙着探索历史,了解人文,不停地拍照,好像是做考察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en说,那我们也犒劳一下自己,来杯咖啡怎么样?我说好啊,别忘了给Toby买个冰激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注:个别照片来自Ke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