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鸭,纯真爱情 白头偕老的象征

拥正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原创:拥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字编辑:拥正+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取景地点:玉渊潭公园 潮白河通州段</b></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别名黄鸭、大黄鸭,是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戏水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生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体型较大,体重约1.5千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芽、种子以及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赤麻鸭生性机警,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赤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10月末至11月初陆续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中国、日本、中南半岛、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p> <p class="ql-block">隐身炸弹、投弹</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雄鸟头顶棕白色;颊、喉、前颈及颈侧淡棕黄色;下颈基部在繁殖季节有一窄的黑色领环;胸、上背及两肩均赤黄褐色;下背稍淡;腰羽棕褐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尾和尾上覆羽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微沾棕色;小翼羽及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翈辉绿色,形成鲜明的绿色翼镜,三级飞羽外侧3枚外翈棕褐色;下体棕黄褐色,其中以上胸和下腹以及尾下覆羽最深;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体色稍淡,头顶和头侧几乎白色,颈基无黑色领环。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稍暗些,微沾灰褐色,特别是头部和上体。虹膜暗褐色,嘴和附踉黑色。</p> <p class="ql-block">  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性机警,人难于接近。</p><p class="ql-block"> 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当繁殖地的冰雪刚开始融化时就成群从越冬地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p> <p class="ql-block">  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体迁飞,常常边飞边叫,多呈直线或横排队列飞行前进。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更大群体。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在中国文化中 是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 。一夫一妻制 :赤麻鸭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一旦求偶成功便结对生活,形影不离,终生相守。这种习性使得赤麻鸭成为了忠贞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白头偕老 :赤麻鸭的白色头部有着“白头偕老”的美意,象征着夫妻间白头到老的承诺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爱情鸟 :由于赤麻鸭的忠贞行为,古代文人称其为“鸳鸯”,鸳为雄鸟,鸯指雌鸟,象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文化意象 :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赤麻鸭被称为“比翼鸟”,象征着夫妻间不离不弃,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中,赤麻鸭对伴侣钟贞不渝,一只死亡另一只必然寻死殉情,这种忠贞的标签更是贴在了赤麻鸭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