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西南联大分蒙自,蒙自边城气象新。</b></p><p class="ql-block"><b>静谧南湖腾细浪,巍峨金顶起风云。</b></p><p class="ql-block"><b>书香漫溢文渊阁,岁月沉淀史迹陈。</b></p><p class="ql-block"><b>今日感知思往事,莘莘学子志犹存。</b></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的东南一隅,有一座被群山环抱、碧水相依的边陲小城一一蒙自。这里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的风尘在这里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直到近代以前,蒙自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鲜为人知的地方。直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到来,这座小城才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文明之光照耀的璀璨之地。</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同年10月,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p> <p class="ql-block">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保存教育与文化命脉,以其卓越的贡献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p> <p class="ql-block">这所大学创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英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八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四位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并有173位师生被评选为两院院士;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联大到达昆明后,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而蒙自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火车经滇越铁路抵达蒙自;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要到蒙自开设分校的消息传一经传出,整个蒙自城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欢迎联大师生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蒙自县长带领乡绅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当时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p> <p class="ql-block">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p> <p class="ql-block">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就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等大师学者。</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座像</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在《蒙自杂记》写道: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成绩相当可观。</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半身像</p><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就在南湖边上,哥胪士洋行,每天,他都要穿湖而过,到海关的关舍去上课,荷花、柳树、桉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先生,昆明的翠湖和蒙自的南湖相比,您更喜欢哪个?”散步途中,学生问他。先生略微沉思,说,蒙自的南湖更正像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我更喜欢南湖。</p> <p class="ql-block">熊庆来立像</p> <p class="ql-block">马坚立像</p> <p class="ql-block">去年国庆翌日,踏上蒙自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不绝的青山和错落有致的民居。小城不大,却处处透露着一种古朴与宁静。漫步在狭窄的石板路上,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古老的木门,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随着脚步的深入,我们来到了位于南湖之畔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后设立的分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园,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那些历经沧桑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楼,虽然已显老旧,但依旧挺拔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怀揣着理想与抱负的青年学子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烽火学涯长歌行,依然坚持着学术的追求和真理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磨砺意志,为国家的未来积蓄着力量。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不仅为这座边陲小城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郑天挺的《滇行记》记录了他参与三校辗转南迁创办西南联大及蒙自分校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刚毅坚卓”,是为西南联大的校训。</p> <p class="ql-block">“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结尾句,表达了师生同仇敌忾抗日的豪情,期待重返首都的远大志向。</p> <p class="ql-block">作为滇南抗战的大后方,除了没有日军的空袭,蒙自的学习环境似乎比长沙还要糟糕,教材和参考书少得可怜,只有17个座位的图书馆,对于数百名联大文学学院的师生来讲,这几乎就相当于没有,但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主动担负起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决心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蒙自城内办起了夜校,吸引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情感的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当时师生的生活条件和状况都异常艰苦卓绝,看他们的家具铺盖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联大学生的生活,酸甜苦辣尽尝。</p> <p class="ql-block">跑警报、当兼差是许多人的经验;吃"八宝饭",宿舍打雨伞,到茶馆看书论政,苦中有乐。</p> <p class="ql-block">学生当兼差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民风纯朴的云南人民,为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宽厚的大课堂,许多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在这里完成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学业,从此时起,中兴祖国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那时,战火纷飞,硝烟四起,国家存亡匹夫有责,结合滇南抗战,联大师生对当地展开了大量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当地农民和矿工的生活状况,并考察当地文化,收集民歌民谣。而对于抗战思想的宣传,更是一刻不曾落下。</p> <p class="ql-block">几月后昆明校舍落成,联大蒙自分校结束学期教学,于8月、9月分批陆续返回昆明。</p> <p class="ql-block">尽管环境之艰苦超乎想象,但师生教学的热情和动力从未如此高涨。</p> <p class="ql-block">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在《梦回蒙自》一文中如此写道:“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p> <p class="ql-block">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西南联大的教学成就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请看部分联大师先的教学成就和事迹。</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对云南昆明与蒙自的影响延续多少年,其芳不散。</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当时求学的小青年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各个领域的名家,为祖国的建设大业奉献出白己的力量。想至还有人在世界上获诺贝尔奖,为华人争了光。</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李政道</p> <p class="ql-block">邹承鲁,生物化学家,在胰岛素合成方面完成邹氏公式或称为邹氏作图法。</p> <p class="ql-block">王希季,白族人,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p> <p class="ql-block">吴征镒,从西南联大一名助教,成长为中国的植物学泰斗。</p> <p class="ql-block">面对着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华大地的铁蹄,面对着国破家亡的苦难时局,联大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在瞬间爆发。无论投笔从戎,还是寒窗苦读,源于五千年文明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支撑着联大师生们于战火纷飞中始终对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信心。用刻苦学习来支持国家的抗战大业,用丰富知识来吹响胜利的号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联大师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宣誓:</p><p class="ql-block">只要胸怀重整河山的情感,只要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依然鲜活,中华民族的希</p><p class="ql-block">望之火就会燃烧不止,胜利之光就一定会照耀中华大地。</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师范大学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并作了重要讲话。在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蒙自市委、市政府、红河学院组建专项工作组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p><p class="ql-block">今天,西南联大已随时光远去,但是联大的精神仍在激励后人,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认识联大的风雨沧桑,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结民族团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蒙自,已不再是那个封闭的边陲小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商业街区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然而,无论城市如何变迁,那份古朴与宁静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蒙自人的心中。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遗迹更是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站在南湖之畔,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禁感慨万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不仅为这座边陲小城带来了文明之光,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此次游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于这座边陲小城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蒙自人民前行的道路。愿这份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让蒙自的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梦、有追求,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