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外名刹之首”-正定隆兴寺

梦回@康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大门外的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长达二十余米,为一字过街形,由壁顶、壁身、壁座三部分组成。壁心双龙戏珠图案尤其令人叫绝,穿云踏浪的两条龙似有生命、似有灵魂,充满活力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供奉着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世人视契此为弥勒化身,之后便以其为原型塑像供奉。宋代契此作为弥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为定制。</p> <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遗址) ,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周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 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 </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前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巯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曾进行过修补。</p> <p class="ql-block">五彩悬山长15.7来,高7.5米,以单皇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破除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英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p> <p class="ql-block">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仍为422平方米。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 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城”,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阁、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隆兴寺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 铸造。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驼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民伟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铜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故称该建筑为慈氏阁。阁内所供弥勒苦萨像,高7.4米,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1995年采用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复。</p> <p class="ql-block">康熙碑亭面阁、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年—公元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乾隆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年—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现存建筑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据宋《营造法式》复建。重修后的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面积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和集庆阁位于大悲阁的两侧,作为大悲阁的配殿,它们通过虹桥与大悲阁相连,三阁并立,气势雄伟,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寿槐又名国槐,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萌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石质须弥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佛像后侧金柱上悬塑着其两大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 </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眦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 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梦堂和尚经幢,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圆寂。梦堂和尚经幢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八角七级石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1964年进行过整修并于基座内发现了梦堂和尚的袈裟、拂子、念珠、经书和一些钱币。</p> <p class="ql-block">金代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北朝石造像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 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背面刻坐式小佛。佛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p> <p class="ql-block">许家牌坊刻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青石质,四柱三间形式,残高6.45米。因其是为明朝通议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许守谦和他的祖父许瓒、父亲许金所立的功德牌坊,故当地人称作“许家牌坊”。 牌坊的石柱、额坊、花版、雀替、抱鼓石上雕刻有官员、童子、佛教故事以及瑞鹤、祥云、花卉、瓜果、麒麟、狮、龙等图案。雕饰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筑遗物。</p> <p class="ql-block">龙泉井亭亦称灵泉井亭,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亭内有八角井一口。据清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记载,此即宋开宝四年涌铜处也。相传,龙潜其中,祷雨有应,故名日龙泉。 </p> <p class="ql-block">紧邻龙泉亭的䶮止湖,湖水碧绿,泉涌不止,与周围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这座古老的寺庙,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走进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和佛音的缭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