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花洲书院】100珍

印象诗人、作家哲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人民东路,占地面积211亩,建筑物面积为3000平方米。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也因百花洲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庆历六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下名篇《岳阳楼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座石牌坊建筑。牌坊上“景范”二字赫然在目,那笔画间仿佛诉说着范仲淹的风范。这石牌坊上的装饰图案简洁而古朴,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往昔的荣光,我仿佛能透过它看到花洲书院曾经的热闹景象,学子们在这里诵读诗书,而范仲淹的精神也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座传统中国式宫殿大门庄重地立在那里,门顶的彩色旗帜在风中飘扬,像是在欢迎着每一位到来的访客。门前站立的人更增添了这份庄重感,这大门就像是通往一个充满文化与历史的世界的大门,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似乎也随着这大门的开启而弥漫开来,让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为国为民的使命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潇潇冷风中,我站在范仲淹雕像前,他身穿长袍,手持笏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那目光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仿佛在审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又像是在激励着后人要以他为榜样,积极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宁静的氛围里,我仿佛能听到他心中对家国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书院里,我看到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碑。那文字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些文字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段故事的记录,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范仲淹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范仲淹的精神内涵。每一块刻字的石头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无言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于花洲书院的门楼前,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门楼上方悬挂着的牌匾上“花洲书院”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走进书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耳边似乎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曾经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范仲淹的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屋顶覆盖着黑色瓦片,两侧各有一根红色立柱支撑起屋檐。小亭子前面是一个庭院,地面铺满了青石板路。站在这座小亭子里,我仿佛能看到范仲淹在这里踱步沉思的身影。他或许也曾在这片宁静的庭院里思考着国家的未来,思考着如何为百姓谋福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的梦想与希望,而如今,这些梦想与希望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传统园林中的景象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池塘平静无波,高大的假山上树木葱郁繁茂。这里充满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气息,就像范仲淹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一样。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然与文化的怀抱中。范仲淹的精神也在这片园林里得到了体现,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与园林中的宁静和谐相得益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高尚的情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