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一一老照片里的故事

吴景勤

<p class="ql-block">文:吴景勤</p><p class="ql-block">图:唐子明 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有一个不定期翻阅相册的习惯,而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斑驳泛黄的照片,它记载着我的青春年华,记录了我人生的历程,沾滿了岁月的印迹,定格了半个多世纪前的瞬间,方寸之外是难忘的回忆。以至于让我不敢多抚摸,生怕摸花了留影。这些老照片陪伴我走在老去的路上。白发苍苍,掬水月在手,照见年轻时的充实和梦想。</b></p> 北京天安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安门广场(前排右一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的国庆节,经学校推选,我与其他十九位同学作为全校的代表,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首都北京接受伟人的检阅。其中我的年纪最小,除了我们初中三位代表,其他都是高中部的学长学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国庆节那天,北京的秋夜乍暖还寒,我们凌晨二点就来到天安门广场。我穿着母亲临行前给我赶制的咖啡色灯芯绒外套坐在地上,冻的直哆嗦。夜幕下的天安门广场有一种特殊的氛围,庄严肃穆,城楼上灯笼八盏,红旗八面,静静伴陪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那上面的色彩非常奇妙,既柔和又耀眼,既熟悉又新鲜。从前的做法是:“五一”、“十一”两个政治节日才插旗、张灯、挂像。文革开始就改了规矩,天天都是如此,这符合经典著作精神,革命导师列宁有言:“革命是人民的盛大节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天亮,东方朝霞满天,我站起身活动一下筋骨,这才有机会环顾一下四周,认真地一睹心中的圣地一一天安门广场。但见宽阔的广场红旗林立,彩旗飘飘,人海如潮,大喇叭始终循环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红卫兵坐在草地上,急切地等待伟人的接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英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午九点钟左右,我感到尿急,夏老师只好叫一位高中王姓同学陪我到队伍外的临时厕所小便。然而,当我们刚刚走了几十米时,突然高音喇叭里响起了雄壮的“东方红”乐曲,这是当年人人都熟悉的领袖出场信号。一时广场欢声雷动,山呼海啸,人们沸腾起来,跳跃着,欢呼着,揩着眼泪,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云霄。坐在最前排的军人们刹那间全都站起来,手挽手组成了一道人墙。反应快的红卫兵纷纷站起来往前涌,队伍完全没有了,只有汹涌的人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已根本无法返回原地,看到眼前的情景,情急之下,我跑到一位身材魁梧的战士跟前,大声叫着:“解放军叔叔,抱我看看毛主席!”那位战士犹豫了片刻,一把将我拦腰抱起,我顺势双腿一跨,稳稳的坐在他的肩膀上。远远地望见城楼上小小的人影,根本分不清哪位是伟人,我拼命地挥动着双手,与大家一起狂热的呼喊着口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位陪我去上厕所的高中王姓同学,被隔在队伍之外,他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责怪我眈误了他没有看到毛主席。直至几十年后在一次我们中学的校庆聚会上,偶遇那位同学,回忆起当年天安门的往事,他还流露出深深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庆那天在天安门广场不允许拍照,第二天,领队的夏老师特意带领我们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专门为大家拍照留念,我至今保存着在天安门城楼前拍摄的那张集体照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珍贵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大参加工作后,我曾无数次去过北京,然而,唯有年少时第一次去北京的情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永生难忘。</b></p> 井   冈   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井冈山黄洋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秋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大连海运学院的红卫兵步行到北京串联的报道,发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社论,给全国学校的师生极大振奋。由此全国上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步行串联。我们的班长召集大家商量后,决定步行串联去革命摇篮井冈山。匆忙准备后,我们的“长征小分队”一行十二人迎着朝阳出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徒步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革命摇篮井冈山。记得当时山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串联的红卫兵。天下着小雨,路面全是黄泥,加上雨水,成千上万的行人踩踏成了泥浆。当地老乡挑来一担担的稻草,铺在地上,方便大家行走。茨坪中心一片稻田中,用竹子临时搭建了许多茅棚,棚中用竹子搭起了一排排高高的床架,床架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稻草。我们就睡在竹架床的稻草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拂晓,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爬上了黄洋界,它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因伟人的诗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到敌人宵遁”而扬名。黄洋界壑深谷幽、险峻陡峭,层峦叠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红军在这里保卫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彼时,夜幕从东方渐渐退去。云天相接处渗出耀眼的朝霞。山林里的小鸟不停地啼叫,苍劲的松树的松针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照耀下熠熠闪光。一阵微风吹过,冰凉的水珠滴在脸上,清凉冰爽,尝一尝有些淡淡的甘甜,还夹杂着松树的清香。彼时,分队长用他那台当年十分稀少的125照相机,拍下了这张我坐在黄洋界纪念碑前珍贵的照片。</b></p> 广  阔  天  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产大队土墙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上,一个男孩身穿蓝白横条相间的“海军衫”,在一堵写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土墙边,挺胸抬头,双眼直视前方,青涩而单纯,那个表情、那个场景永久被定格下来。这是那年县知青办公室的杜姓干部到我们知青队走访时,召集我们开完坐谈会后,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土墙边帮我拍摄的。从这张照片,我依然能读出当年的希冀和激情。五十五年前,我们十四位热血青年,响应伟人的号召,来到了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道路上一段特殊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苦吗?毫无疑问,但并不是全部,因为从中也感受到了快乐。我们忍受过饥渴,遭遇过不公,错过了课堂,成为土地和庄稼的主人。那段经历使我们有机会接了农村地气,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纯扑厚道,熏陶了他们的伦理传统和生活方式。有艰辛也有欢畅,有付出也有收获。上山下乡的磨炼使我们由稚嫩趋于沉稳,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用汗水和泪水,苦涩与艰辛,希望与憧憬,在蹉跎岁月里写成的。上山下乡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年代的历史符号,永远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艰辛中有自豪,奋斗里有感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村前樟树下(左一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们知识青年在村头的大樟树下,用石头垒起土灶,用柴火煮竽头红薯充饮。队友们围坐在石桌前 ,一边闲聊,一边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地吃着红薯竽头。那一刻,恰是我们知青生活的高光时刻。以至“樟树底下煮竽吃”这句日常的话语,在我们知青中广为流传,竟然成了一个典故,它是"患难之交,同舟共济"的代名词。至今队友们聚会时,只要一说起它,大家都心领神会,无限感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知青队部分队友合影(前排右二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生命的事物在时间长河中存在短暂,有些无生命的事物却可以长久存在,比如照片。时间把过往冲刷得无影无踪,只有照片可以证明。照片真是奇妙的东西,即使人不在了,照片还在,照片比人存在得更长久。许多人都保存着发黄的老照片,上面的留影依然栩栩如生,凝结了岁月的沧桑。照片有重现时间的作用,过去的时间留存在照片里,从照片上能读出时间的印迹,流逝的时间是有印迹留下的,照片成了人生的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