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老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834879</p> <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我有幸陪同几位侨居国外的同学游览楠溪江。虽是初冬,但楠溪江依旧青山绿水,不见丝毫寒冬的萧瑟。我们从瓯越大桥跨越瓯江,驶入S26诸永高速,在永嘉岩坦出口下后转S223省道,向着仙居方向行驶14公里,便抵达了林坑。林坑村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20多年前,香港凤凰卫视摄影师赵群力在航拍楠溪江风景时不幸失事殉职,人们在搜寻与凭吊他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座隐匿于楠溪江源头的古朴村落,林坑自此展现在世人眼前。与永嘉楠溪江上游那些古村落相比,林坑没有值得夸耀的古建筑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既没有宗祠,也没有像样的庙宇,村口那座供奉本地神祇的“白鹤大帝庙”也仅是三开间的小屋,毫不起眼。这里似乎从未受到楠溪江中游地区浓厚耕读文化的影响,村民们靠着开垦小块田地种粮和砍伐销售山上的竹子养家糊口,是真正的山民。然而,正是这种长期的隔绝,使得林坑至今仍保持着山水与村舍的本色,宛如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林坑村始建于明初,据村史记载,林坑毛姓人家的始祖毛公氏为躲避战乱从江西省安吉县迁至浙江台州。明洪武年间,毛氏祖先进山打猎,误入这个幽僻的山谷,被这里的美景吸引,遂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至今已历45代,有700多年的历史。因三面环山、竹木繁茂、溪多谷深、交通闭塞,故名“林坑”。走过木质牌坊,路旁有一大石,上面镌刻着潘锦夫先生所书的“林坑”二字,笔力遒劲。从这里望去,林坑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古朴优雅,与青山绿水完美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林坑溪水两岸,尽是用粗石砌基、原木搭梁的朴素民居,沿着山坡层层叠叠。虽然早年建造的住宅均为大型三合院,又依地势高低错落,但其规模气势丝毫不逊色。林坑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浙南山地民居风格,木结构卵石砌基的房屋朴素真实,野趣天然,完全体现了木石的本形、本性、本色。这些古民居与环绕的青山、潺潺的溪水、古朴的小桥、袅袅的炊烟共同构成了一幅静美的山水画,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令人目不暇接。整个村庄隐于山林之中,地势高低不同,却都被一抹绿意环绕。站在不同方位,看到的风景各不相同,几乎每走一段路再回首,都会有一幅全新的画卷映入眼帘,比平原地带多了一丝幽韵。</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村中石条小路通向村子的最高处,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林坑,一片黑黑白白的屋舍被无边无际的绿色竹海环绕,恬淡悠然,此时才真正体会到“林坑”这个名字的贴切。村周围群山起伏,蜿蜒曲折,犹如五龙捧珠,村庄宛如一颗明珠,仿佛是鬼斧神工,形成了这村居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妙绝伦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林坑晒秋如今已成为村中一项亮丽的旅游项目,每年秋收季节,村中挤满了前来欣赏晒秋盛景的游客,许多文艺范的游客带妆拍照,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们来时,晒秋虽已结束,但作为晒秋的农作物道具,在村中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林坑很小,也很安静,徜徉其中,一个小时足以走遍。但那溪水声伴随着林坑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那种原始、淳朴、天然,那种穿越时光所带来的纯净,让人流连忘返。相比那些商业化的古村落,林坑独有的安详与宁静,使它在众多古村落中脱颖而出,甚至让乌镇、西塘都显得黯然失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