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近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在《欧洲心胸外科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探讨了-1,6-二磷酸果糖(FDP)后处理在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为了寻找有效的保护措施,研究团队将接受择期二尖瓣置换术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后处理组(NS组)和1,6-二磷酸果糖后处理组(FDP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浓度。结果显示,在多个时间点(T1至T4),FDP组患者的血清CK-MB浓度均显著低于NS组。此外,FDP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I、α-羟丁酸脱氢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均低于NS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生化指标外,研究还关注了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与NS组相比,FDP组在心脏复苏后所需的多巴胺剂量更低,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更短,心室颤动的发生率也更低。此外,FDP组患者的ST段偏移恢复时间也更短,表明其心肌损伤的恢复速度更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研究结果表明,1,6-二磷酸果糖后处理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中能够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自主心律恢复。这一发现不仅为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提供了新的保护策略,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期待这一研究成果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多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带来福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