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昨天在儿女们的陪同下,沿湘江畔向北走走游玩,享受冬日暖阳的温馨。沿江大道侧,高楼林立,有一种新奇感。再往前走,见有些旧式木屋、小街为麻石铺路,一种親切感油然生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就读于长沙周南中学,来过这里,湘春路、北正街、通泰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如今马路拓宽,街道改造,学校又建了新校区,但记忆中的母校深深印在脑海。别离母校七十年,多么再想回母校看看,重温旧梦。穿街过巷,来到"西园北里",眼见一明细步道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9为"百年明德",第10为"百年周南"。激动的心情无与伦比,加快了脚步。在长廊的墙壁上浮雕有"明德""周南"两中学的校训、徽章及师生共读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当年"明德"中学和"周南"中学,校门都面朝"泰安里",西边是"明德",东边是"周南",両校置于斜对面。"明德"为男校,"周南"为女校。"明德"运动场地大,我们测百米跑成绩要借用他们的跑道。"明德"男生饭量大,有时食堂饭少时,厨房师傅常来"周南"借饭,这是我们当时的记忆,也视为常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信步往前走,來到了我的母校周南校门。这里太熟悉了!1953年七月初,一个14岁的农村女孩的我,第一次进城赶考。报考的中学即为"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1951年周南女中成为长沙市首批四个省属之一,1952年改编为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张榜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看榜。我的名字,居然名列第二。(第一名为湘潭来长报考的周绍文)就在这一刻,即开启了我的人生旅程。我成为了母校初中二十六班(1953~1956)的一名中学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原以为学校已于1998年在长沙拓建了新址。但触景生情,我当年就读的老校区仍保留着,操场上活跃着风华正茂、求知的学生。我以校友的身份与传达室人员进行交涉,想进母校看看。他很热情告诉我,现在是学生上课的时候,此门(此门已于1954年改编时为学校的西后门。记忆中的门为封闭式,如今为钢筋条结构式)不接待任何外来人员,介绍到学校前门联系、登记。在我的记忆中,1954年时,前门通道不足三十米面朝北正街,通道両侧即为低矮民房、小商舖紧伴挨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走过通泰街(当年是一小巷子)到北正街,哇!当年麻石鋪就成的湘春路、北正街,如今变成了一条繁华车、人分行的大道。我们母校校门前扩有一平台,"周南实验中学"门楼十分气派醒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校门前左侧竖一石雕"名校之花"标志,这是在2001年周南中学被当年长沙市市长谭仲池誉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通过交涉、介绍、登记,在不打扰任何人的前提下,我进校门寻觅我当年的足迹。我的母校啊!久违了!学子对您的情还是那么的深,那么的诚,而您的面貌全变了,变得更好了。进校门右侧房子我比较熟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们曾在一楼图书馆、阅览室借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就是在此处借阅,写出读后感,然后到班级交流心得。原来几栋両层的教学楼已被拆除,操场扩大了,活跃着下几代的校友,他(她)们意气奋发,风华正茂,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从1968年起,学校男女兼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当年我们住的宿舍楼现为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为纪念创建校者朱剑凡先生设建的"剑凡堂",这里是我们开大会、节日庆祝晚会表演节目的固定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走进"剑凡堂"大门一看,如今成为了内运动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当时学生用水不是很方便,生活用水是从地下抽压上来,所以只能定时供应。上厕所不像现在有抽水马桶。是一个硕大的粪池,因为全是女生,其上设有分格的木质坐式便凳,(当时未有现代的纸巾)其侧墙提示:"不要打标点"😄。洗衣服由学校洗衣房统一承包。我们寄宿生每件衣服都在不显眼处,缝上班级和姓名。洗第一遍是用碱水浸泡,然后由师傅用箩筐挑至湘江河中,漂洗干净。然后分别凉在由粽丝扭就的绳子上。天雨时,用炭火统一烘干。规定三天一拿。家庭困难的同学,只有两件换洗衣服,怎么办?于是端着面盆到"思源亭"水井中滔水,自己洗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思源桥"、"思源亭"是学校一重要标志,这次所见到的,似乎也移动了位置。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走到"致知馆",参观了校园文化艺术节《青春炫彩"艺"展芳华》优秀美术作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周南学生才艺辈出,后继有人。彩艺辉煌,可喜可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周南女中,素有"女革命家的摇篮""名校之花"的美称。中国革命卓越先驱,就是在周南这块沃土上接受人生、心灵的洗礼,不断成长、成熟走向成功,建立了丰功伟绩。如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等,我们永远缅怀老一辈革命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在"师表匠心"栏目中,展示的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为"周南"发展、任教的有功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其中陈嘉均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她体形微胖,常穿一件短旗袍,我们叫她陈胖老师。她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相当强。周南各项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她是有功之臣!课间操时,她哨子一吹,往指挥台上一站,操场上的学生鸦雀无声,自动排好队,跟随喇叭筒内播放有节奏的音乐,有条不紊做起广播操。周南女排球队在全市中学中独占鳌头,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校女排邀请某校男生排球队来校触搏,全校女同学都是热心的观众,拍着巴掌为女排加油!结果以3: 0的比分赢胜男队,真解气、开心!为我校女排点赞👍喝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在"薪火相传"的展墙走廊,展品内容多多。有朱剑凡先生建校发展史、校徽、校训、校歌、名人提词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校训:1985年5.1节,由蔡畅大姐为母校提词"诚朴、健美、笃学、奋进"。由周昭怡书。(周昭怡原为周南付校长,著名的书法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我的母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有好的校风,有一支尽职敬业的好教师队伍。印象最深的有一生奉献体育教学的陈嘉均老师。有面面俱到,爱生如子负责生活辅导的王玉仙老师。有教学严谨的数学老师左立。教语文的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时,必须用小楷毛笔一筆不苟书写行楷字。教我们美术的汪老师既教我们作画,还教会我们剪纸……。他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而且为人师表,潛移默化培养学生道德规范。(是我以后工作中的座右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我是带着红领巾考入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的。入校时我还担任了班少先队中队长。组织班一些队内活动,有时还参加迎外宾活动。我们班有两个华侨同学,他们的衣服多且款式新颖,出演节目或外出迎宾,借用穿上一展风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晃三年了,初中毕业了!是一个青年了。具体问题需要自作主张。根据我各科成绩和表现,可以免试升高中。(当时学校有规定:每期只要品行为优,各科成绩在85分以上就可得奖学金10元。我每期都得10元奖学金)但根据我家庭经济状况,想早点参加工作。我毅然报考了由铁道部主办的株洲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母校"剑凡堂"是市里一个考点。我参加了统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56年7月底我收到母校(当时母校改编为长沙市第四中学)寄给我被录取的贺信,连同寄给我株洲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入学通知书。(该通知书现被收展在湖南铁路科学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陈列馆内,因该院创建于1956年,我是首届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在该校就读四年,19 60年6月我又接到株洲铁道学院一纸命令:"兹分配熊赞环(本院毕业生)为该院实习教员职务,工资…… "从1960年到1994年的教学生涯,一枝粉筆写春秋。我秉承周南老师给我的教诲,无怨无悔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深知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自己自学、业余进修,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收到好的教学效果。1984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我被评为株洲市优秀教师。我的学生都是分配到铁路各𠂆、段部门工作,后来都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退休30年了,我现在的微信朋友,大部分为我曾经教与学在一起的学生。这一切源于我就读的母校老师为我作的表率。在周南女中上过我的课的老师都已作古了(学生的我也都八十好几了)我永远怀念他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就在2024年第四十个教师节时,上世纪76屆两个学生(他们都已退休),将他们保存在学校学习时,我指导他们测绘装配体的作业。用微信发给我。我非常感动!说明一是他们怀念学校的学习生活;二是他们所学知识到现场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师生情感纯朴、真诚、互信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走周南学子对母校深切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我的母校周南,人材辈出。为祖国培养一届又一届青少年学生,为高校输送一批又一批精英,一代又一代校友遍及祖国各地(也有走出国门),都情系母校。我们这五十年代的校友年华都八十有几,人越老越怀旧,感恩母校的培养、教育,祝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更创名校之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