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国:美篇68【三访深井古村及其它】

我爱中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可曾知道——————广东烧鹅最著名的是“深井烧鹅”,历史最悠久的烧鹅是新会的古井镇,距今有700多年了,还在坚持古井烧鹅的,那个味道我至今回味无穷!故此不论是广州黄埔长洲岛的深井村还是香港的深井村,慕名而来吃烧鹅的人络绎不绝。岂不知所谓“深井”其实是一种特殊烤炉形式。它是在地上生生挖出来的一口干井,下堆木炭,井口横着铁枝,烧腊就用钩子挂在这些铁枝上,吊在井中烧烤,由于井是在地里挖的,周围都是密不透风的泥土,在这种深井中烧烤,炉温更加均匀稳定,因此出品上乘,皮脆肉嫩香味诱人。深井最出名的就是深井烧鹅、霸王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又曾知道————藏在深闺中的深井村位于黄埔区长洲岛,与广州中心都会区仅一江之隔,介于黄埔军校和大学城之间。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古称“金鼎村”,在村的古道上,还伫立着元代开村建立的金鼎门楼。深井村陆地面积为2.6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5000多人,因村内水井普遍较深,后来人们干脆称它为“深井村”。原住民为凌氏,据说是在南宋末年为逃避元兵追杀而从福建迁来的。岛上耕地无几,不少村民历来以商业为生,深井村也因此富甲一方,文教昌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建村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广东省传统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深井古村,有古街、古井、古塔、古树、古戏台、古民居、古祠堂……开村700多年的深井村,处处有段“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深井村曾经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古人建文塔(文笔塔、文昌塔、文峰塔),因此,文塔成了寄托读书人荣誉和梦想的“功名塔”,旧时的读书人都十分崇敬文塔。在现今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社区———以前的深井村,就曾有过三座文塔,如今在深井仍可看到其中的两座:一座位于村南的文塔岗为重建;一座位于村中的文塔公园,为原址原塔重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树成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扬阁下聚集,老人们在安祥地聊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鼎古门————</span></p><p class="ql-block"> 金鼎为深井的旧村名,金鼎门楼位于丛桂东涌口直街入村古道,古道曾是村民的进出的主街道,麻石街道面向各个坊,现在村民嫁娶队伍进出还是走这条古路。金鼎门楼由赭石筑砌成,正面门餐上刻有“金鼎”二字,鼎字的日字特意少一横,高为双于捧日,背面刻“河润锁”四字。门楼为元代开村时所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一个文化深藏却鲜人涉足的小村子里,不少淳朴的村民热情地为我指路。顺着田园小路,穿过比比皆是的霸王花田,步入古朴悠长的青石板街巷,时光瞬间倒流至清末民初。一座座百年老宅、祠堂气势恢宏,完全保留了中式园林建筑。宋末元初1278年,凌震与王道夫响应陆秀夫,张世杰的号召,组织义军抗元,并三次收复广州。此后,凌震的子孙的一支落籍深井等地,繁衍成为深井村的大族。凌氏后人在深井读书、经商、出仕,并建成深井村现在的古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格不仅具有西关大屋式的,还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式的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几种建筑风格交融,在古建筑群不仅少见,而且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广州城郊居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井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近50亩,悠长的麻石街巷旁,到处是宗祠、私塾书厅、民居、店铺。其中,岐西坊、正吉坊、丛桂、中约荣阳里古民居建筑最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扶轮门楼————</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丛桂西街与丛桂西街交接处,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丁卯年十月(1987年12月)由华侨凌世华捐资重建。据说,扶轮门楼所在地向东,在早上,在扶轮门楼能够看到一轮红日在弯螺岗升起,故名扶轮。后以"扶轮"为怀恩报效之典,后来又引申为"辅佐、护佑"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井村共有15个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凌姓,是宋末元初组织抗元收复广州的凌震后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氏宗祠————</span></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末,相传为凌氏十世所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同治元年(1862)修,2009年再度修。凌氏宗祠是深井村凌氏始祖祠堂,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解放后,凌氏宗祠成了深井村政治、经济、文化、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村民大会、文艺表演、图书阅读、嫁娶宴会等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山凌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为深井古建筑群的组成之一。面阔三间,深两送,建筑总面积187.25平六米。硬山顶,夜耳封火山墙,博古脊,辘灰筒瓦,砖木结构,青砖墙,花肉岩石脚。头打凹斗门。室内瓜柱梁架,柱础、木横等风格古朴。该祠堂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该祠被公布为黄埔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念公凌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堂号"华祝堂",又称白石厅,位于深井村正吉坊四通渠8号万竹坊口。该祠为十五世祖祠,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清代建筑风格。祠堂坐西朝东,三间两进,总面阔11.4米,总进深25米,建筑占地总面积285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石脚墙,红阶砖地面。祠前有开阔地坪、水塘,原有旗杆夹,现已毁。1994年6月,该祠被公布为黄埔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肖兰凌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为深井古建筑群的组成之一。面阔三间,第三进,建筑占地总面积260.96平方米。整体布局颇具特色:第一进为照壁,第二进为头门,第三进为后堂,三进之间以天井、围墙、院门组成闭合空间。二、三进共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辘灰简瓦。照壁灰塑博古脊、砖雕叠涩出檐等装饰繁复精美。头门石门夹为红砂岩。后堂梁架木雕卷草花纹。该祠堂建筑布局考究、装饰华丽、照壁的做法在广府祠堂建筑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岭南古建筑提供了一个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艺术价值。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去,其精美目不暇接,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来市.安来直街--------</span></p><p class="ql-block">  安来市位于深井村东北都珠江河边,建于清末民初。100年前深井没有正式街市,商铺都在村内主街上。村民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动手筑堤围海造地,建成安来市商业街。该街占地面积10亩,安来市保留着清末民初街市建筑风情,是当年商业繁华的体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社会治安混乱,安来市偏处一偶,交通不便,相对比较平静。当时隔江新洲街一些商铺为求安全,纷纷搬迁来安来市经营,曾出现一片畸形的繁荣景象。经历了上百年历史,安来市古建筑之貌如今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市内的</span>安来直街是一条长约400米的古老街巷,宽约4米,街头、街尾各有牌楼一座,牌楼横书“安来”二字,意为来经商者确保安全,可以安心来经商。两旁是旧式排木板门的商铺,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两旁都是旧式排木板门的商铺,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平脊、灰筒瓦、青砖墙……典型的岭南特色建筑。这条当年盛极一时的商业街,遍布米铺、布店、医馆、中药店、烟馆、金铺、当铺、五金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上原本有44间商铺,每间商铺都有一个阁楼,在商铺一楼的后半间,都架着一把木梯,顺着木梯爬上去,就是阁楼。每间商铺的门面也都分为二层,上层是固定木板,下层是活动板门,活动板门上有个半块砖头大小的小窗。白天大门全都打开,晚上则关门防贼,有顾客来买东西,就打开小窗进行交易。如今不少商铺都已拆旧建新,<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来深井,</span>保持原貌的还有15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只有唯一1间啦。</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店铺里留下许多老物件:理发凳、古钟、太师椅............主人热情地说:父亲原来就是理发的。不少人知道我爱收集古董都爱把老物件送到这里。墙上还有几张用手写的古村简介。作为展示窗口,可以看出主人的情怀,以及荣耀,不知不觉中在担当一份历史责任👍👍👍,不知不觉光阴如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来市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自乾隆时期开始,黄埔港迁至长洲岛的北岸,长洲岛成为了外轮唯一的停泊口岸,其中深井古村的安来直街墟市更是成为长洲岛上通商贸易和来往人员的集散地之一。早在200多年前,黄埔口岸附近的深井村很多村民通晓外语。雍正年间广东巡抚杨永斌关于海关现在酌行八条事宜的奏折记载:“洋船进口俱在黄埔湾泊其附近之深井,村民多有能番语者于洋船湾泊所处搭盖篷寮货卖蔬菜食物或缝衣剃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来市古井————</span></p><p class="ql-block"> 古井位于安来三街转接点,相传该井与兴建安来市时间同步进行,有年头啦。该井井深十米,水源充足,昔日能供安来市数百户人家及三间茶楼饮用,曾经是安来市唯一饮用之水井。后居民逐渐增多,为缓解用水紧张,曾在安来市北面大飞岗边另开一水井。平时,到古井汲水的村民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不停,尤其年尾干旱,河水受咸潮影响不能食用,更增加了该水井压力。一段时间,安来古井年久失修,淤塞两米余水量渐缺,不能满足数百户人家的需要。村里组织人员动工清淤,淘深了三米,水源如喷泉般涌出,取而不尽,众村民欢呼雀跃。1988年秋村里开始使用自来水,但村民对该井感情深厚,许多村民至今还汲取安来古井的水作洗涤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井古祠堂以“用”促保,咏春拳传人现场教授咏春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巷道之间,穿插着许多条里,比如康乐里、德星里、登善里等,有一些里因为经受了风吹日晒,门匾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住在里面的人家也早已搬出,房子门口或用铁皮围起,或直接换了铁门紧紧关着,不能进内观赏,实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内有以“进士”冠名的巷有三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追溯深井的历史,会发现这个村出了不少“功名”人物,仅在明清朝,已知的文武进士就有7名分别为凌瓒、凌乔、凌兆元、凌旭升、凌一桂、凌廷、凌福彭,七人均被委以重任,为国家尽忠。除了进士,村里还有许多的举人、贡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福彭————</span></p><p class="ql-block"> (1856-1930年),深井人凌朝庚之子,凌叔华之父。1895年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后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在清朝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凌福彭积极吸收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率先推行监狱改革,领导和推动京津地区的地方自治运动。1906年,凌福彭创建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为开启我国近代新式教育作出了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一品顶戴到推动直隶新政</span>。此外,凌福彭还精于诗词字画,曾与齐白石,陈半于等人过从甚密,有作品传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叔华————</span></p><p class="ql-block"> 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画家,当年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就是深井人,凌福彭之女。据说她的故居在这里,仓促之中一时未找到,可惜了!没有沾到才女的才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希天————</span></p><p class="ql-block">(1900-1929年),宁死不屈的广州市委书记。原名凌绍宪深井村人。1924年参加工人运动,被选为工人代表。1925年秋,被派往番围从事农民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参加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广州起义,负责搬运军械。1928年5月1日,中共番禺临时县委成立,凌希天任委员。1929年5月,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同年10月,在散发传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政策时,不幸在西濠口码头被捕,屡经严刑审讯而不屈。同年10月27日,在广州市东沙路(今先烈路)第五军坟场前英勇就义,年仅30岁。图为根据画像复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张贴的标语:赤色恐怖消灭白色恐怖(左)、打倒帝国主义(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愚园--------</span></p><p class="ql-block"> 愚园是深井古建筑群中的一个代表,这里是凌鸿年故居,曾经是同盟会的成员,民国时期曾任广东省警察厅厅长。整座宅院坐北朝南,三间两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青砖红砂岩石脚;园内建有胡大金中架、六角亭、书斋,种着白兰花、紫荆花、棕榈树、竹树,花阴流影,古木垂萝……这座古香古色的大宅院,具有典型岭南地区广府建筑风格。它作为名人故居的价值比它历史建筑的价值更值得研究。凌锡弧是凌鸿年的孙子,他们一家人至今依然生活在这座祖宅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凌鸿年————</span></p><p class="ql-block"> 凌鸿年(1879-1962年),号去愚家住深井岐西坊愚园。凌鸿年从小刻苦求学,年轻时精枪法,善骑射,曾就读于(官办)武学堂,后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学,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凌鸿年历任广东高等警察学堂教员、广东警察教练所所长、江门警察局长、汕头警察局长、广东警察厅长因其曾留学日本,懂得日语,日军侵华时要已归故里的凌鸿年出来为其做事,凌鸿年当即拒绝,不失民族气节的警察厅长。1958年凌鸿年成为番禺政协委员、广东民革成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似乎还可感受百年前盘旋在深井村半空的低低的诵读声,少年们或站在树下,或靠在墙边,或坐在门前的青石板上,埋头苦读,为着来日前途可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深井古村出来,往另一个方向行走,经过大片的霸王花养殖场,步行十分钟左右,就可到达竹岗(俗称番鬼山)外国人公墓,数十亩山地上竖立着大小不等、刻有各种文字的墓碑数十块,其中的大部分已经被迁走或者摧毁,现存十余块为集中保管,留待日后整理修复。鸦片战争前后,由于长洲岛、深井一带水深港阔,逐渐成为商人云集、船舶穿梭往来和停泊的贸易口岸,竹岗外国人公墓便是埋葬因疾病和意外客死广州的外国来华经商商人、政府官员的地方。竹岗外国人公墓,为广州市内定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井村旁边的军事博览中心,珍藏着一艘长38.37米,宽5.3米的护卫艇——这是我军第一代“海上英雄艇”。1965年8月5日5时,福建东山岛附近海面,隆隆炮声响彻海天,一场威震敌胆、彪炳史册的“八六”海战在此打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列仅1天的611艇参加了此次战斗,<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勇接敌,在艇员伤亡过半、舰艇多处中弹,四部主机三部故障的情况下,仍保持顽强的战斗作风,与兄弟艇一起,打出了近战夜战的威风</span>。我军一举击沉国民党舰艇“剑门号”和“章江号”,毙敌170余人,生俘敌人30余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最大的一次海上歼灭战,创造了“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的海战奇迹。毛泽东主席称赞“蚂蚁啃骨头,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611艇全体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斗中,有一位轮机兵,他在弹片插入头部,鲜血糊住双眼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了3个多小时,保证主机正常运转,像“雕塑”一样坚持到战斗胜利,他就是麦贤得,从麦贤得头部取出的两块弹片。他先后获得国防部、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八一勋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611艇面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麦贤得的事迹记忆犹新,</span>仿佛穿越又回到59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赤脚拉车去地里干活。我说婆婆冬天赤脚对老人家不好啊!婆婆笑了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深井码头边洗涮的阿婶,可以看见对面停泊的大货船。生活仿佛慢下来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我慕名深井民居而来,寻芳踪至掌灯时分未果。六年后的初夏,因为寻找长洲岛上的鸟岛,一眼撇见深井古村的路牌,无意之中撞进了桃花源,在桃花源的尽头,深井古村独自美丽!我来了!2017、2018、2024分别造访深井村,特别最近这次,古朴安静的古老集市飘散淡淡的中药香,有着灰筒瓦和青砖墙的古民居里有书有咖啡有音乐,古香古色的宗祠里陈列着个人藏品和时装,古老戏台经过升级改造后加设了灯光夜景……漫步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深井村里,很多人都会感叹,这里的光阴似乎忘记了流转,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但与此同时,这种“慢时光”里,又蕴藏一种新的张力与活力。虽然大兴土木或者是微改造,感觉:古村已经不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