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而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吗?</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农业中的中国智慧</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就发现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与季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不断观察、总结,到秦汉时期,用以确定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完整建立。二十四节气中部分节气甚至直接用农时定义,如“小满”“芒种”。</p><p class="ql-block">对节气与农时、农事关系在中国历代文献中都有相关描述,如东汉《四民月令》记述按月和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阐明以节气为依据安排耕、种、收等。在民间流传的“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农谚,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实践经验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为农民准确把握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竟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p><p class="ql-block">其实二十四节气的正规名称是二十四气,分为十二节令(又称节气)和十二中气。农历每月两气,在月初的为节令,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列入“非遗”</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二十四节气养生已深入人心,各种节庆习俗成为地区、民族和社区认同的重要标签,相关民俗活动也成为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究竟有无其人?</p><p class="ql-block">要追溯这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来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庞杂的工程。其实经过了如此之久的时间沿革,“二十四节气”最早是由谁发明的,现早已无从考证。而且最初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和现在的节气,也有一定的变化和补充,所以查证起来十分的繁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较可靠的说辞,最早是在春秋时期,而成熟于秦汉时期,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的制度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善的,先由土圭测日影法、日晷测日影法粗略定位,从而有了二分二至,再有四立,而且定是集体经验的完善和总结,不过仍有相当多的史书典籍,都将发明它的线索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颛顼。</p> <p class="ql-block">“闰月”与“闰年”是如何产生的呢?颛顼为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历法分为阴阳两历,为“阴阳历”。其中,阳历即太阳年的平年共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即“大尽月”各有三十天,六个小月即“小尽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三百五十四点三五五天,而阴历与阳历的天数又切实存在了差距,农历即阴历的朔望月每月长度有二十九点五三零六天,全年天数整整相差了十天二十一时,这就凭空而出多了一个“闰月”。参加后汉书。</p><p class="ql-block">据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这春秋时期之后的十九年闰了有七个月的时间,而没到闰年就需要多加一个月,这多加的年份就是闰月。其实,一般来说,三年就闰一个月,五年就闰两个月,在远古先民们的心中,这种做法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协调阴阳,并且调节时间的偏差。 此后这套历法便如此这般的延续下来了。</p><p class="ql-block">而这“闰年”又是何种的存在,与“闰月”有何关联?这还是要从更古早的历法说起,我们老祖宗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历法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十九年一个闰年计算周期,意思是这十九年里就有七个年份有十三个月。不过后来,到了北凉时期赵厞发明了《元始历》,他对历法也有研究,破除之前的历法用新规。</p><p class="ql-block">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优秀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在上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观察和计算,进一步做了细致缜密的研究,他通过创作《大明历》,打破了原有旧历,并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里应有一百四十四闰月的新法,精确计算出“交点月”的天数,这在无论当时还是现代,都是极具科学意义的发现,自那时起,古老的中国大地与广袤寰宇之间的默契,无疑更深一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