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朝近三百年历史,出过很多猛人厉害人,但所有的文臣武将包括名臣名相奸臣奸宦在大众百姓中的知名度如果排序的话,恐怕海瑞先生要排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p><p class="ql-block"> 海瑞四岁時,父親去世,只能与母親相依为命。童年的小海瑞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难。但他的母親认准一条死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小海瑞还是上学了。每天不是上学,就是他娘,周围小朋友也不找他玩,比较孤独。因此他的性格比较偏激:非对即错,非白即黑。同時,小時候的艰苦生活还培养了他的顽强个性,非常倔犟。</p><p class="ql-block"> 海瑞小朋友绝不是那种天资聪慧的孩子,脑筋不灵活,比较笨拙,认死理。智商不高,水平有限,屡考屡不中。一直到二十八岁才考入县学,要和楊廷和、徐阶比,恐怕就要气得不活了。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接下来去京城考进士,连考两次皆不中,此時的海瑞已然是个中年大叔,四十二岁了。啥也不说了,就这么着吧,去了吏部报到,准备候补一个官员吧。</p><p class="ql-block"> 海瑞同志智商不行,运气还行。只等了五年就谋了一个职位,福建南平县教谕,相当於今天的教育局局長,与靖难之变時山东济陽的王省是同样的岗位。几品官?没品,其時统一称呼一一不入流。</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着吧,好歹也还算是政府公务员,每月还有工资嘛,就这样海瑞带着老母親去了南平当上了这个不入流的官。官虽不入流,咱工作可得入流。於是海先生严厉整顿校风校纪,完善健全考勤管理,南平县学面貌一新,学生再也不敢逃学旷课了,同時海先生也得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外号一一海阎王。学生难熬归难熬,但也发现海阎王的一些好处,从不收礼金、也不为难学生,平等对待每个人、虽然很严厉,但从不因个人好恶惩罚学生,慢慢地学生开始尊敬这个海局長了。这就是我们的海瑞先生的工作态度,官不入流工作必须入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啊。</p> <p class="ql-block"> 一天,延平知府下南平视察,按例要来县学看看,海瑞带着两个助手和学生出外迎接。知府大人一到,两个助手立马下跪行礼,海瑞同志却直挺挺地站着没跪。知府大人很生气,又不便发火,郁闷地走了,走前咕嘟了一句:“这是哪里来的笔架山!”,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到了。自此以后,海先生又有了一个外号一一海笔架。</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一位巡按御史前来延平视察工作,知府大人诚惶诚恐鞍前马后地服侍一番,又陪着御史大人去南平视察。消息传来,知县也紧張了,带领县里全部官员迎候在门口,等着御史大人光临。御史来了,知县一声令下,大家整齐划一动作规范跪了下来,只有海先生一人突兀地站着。知县大人头都大了,大家都跪了,就你一个人鹤立鸡群,想要老子的命啊!御史大人也吃一惊,心里琢磨着,这南平应该没有比自己官大的了,好像也没有退休高干,这位老兄是哪个根葱?等弄清情况后,御史大人顿時火冒三丈,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发火,随便转了转,悻悻地走了。知县擦干脸上冷汗,破口大骂海瑞故意捣乱,海瑞不急不气也不顶嘴,等知县大人骂得没劲了,便行了个礼,回家吃饭去了。</p><p class="ql-block">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p class="ql-block"> 海瑞没什么欲望,他唯一的工作动力就是工作,既然拿朝廷的工钱,就得给朝廷干活,这就是海瑞同志朴素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海先生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升任浙江淳安知县。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竟然连升六个品级,成为七品县太爷了,这下可入流了。无数人拼命钻营送礼拍马屁,无非就是想弄个知县干干。别说礼物,海先生苍蝇都没送一只,上级对他这种油盐不进的人恨得咬牙切齿,怎么就升官了?据说是福建学政十分欣赏海瑞,向上着力推荐了他,但最根本原因还是他工作“入流”,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啥也别说了,前往浙江淳安折腾去吧。</p><p class="ql-block"> 新官上任三把火,海县令只烧一把火:从今以后,所有衙门陋规一概废除。所谓陋规,灰色收入是也,历史悠久。最为传统的有两招,一是银两火耗(直至清雍正帝才彻底取消),二是淋尖踢斛(据说需体力和技术)。开始大家不以为然,反正类似的口号喊得多了,后来发现不对劲,海县令从不坐轿,上下班步行、从不领“火耗”、每顿青菜豆腐……完了,这兄弟是玩真的。不行,一定要反击,将这股“歪风邪气”打压在萌芽之中。於是乎县丞请假了,主薄请假了,典史也……县衙完全瘫痪,“非暴力不合作”。没師爷没文书没典史不要紧,海县令挽起袖子自己干。於是乎众人纷纷回归工作岗位,久而久之,逐渐习惯了艰苦的生活工作方式,而对海大人的敬仰,也渐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因为他们发现海县令不但约束下级,刻薄自己,连上级领导,也一视同仁。历任知县去京城出差,费用至少近千两,海县令也进了一趟京城,回来报帳财务一看数字惊呆了,空前绝后,仅有五十五两。</p><p class="ql-block"> 与得罪京官相比,之前冒犯下属实在是一件小事,但要和后来海县令得罪的两个大人物比较起来,那些京官实在不值一提。海瑞同志由一个小人物变成大人物,由无名之辈到名闻遐迩,正是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大人物是胡宗宪,其時已是东南第一号人物了一一直浙总督。一次胡大人的儿子来到淳安,在驿站嫌饭菜不丰盛,把厨子及驿站管理人员吊起来狠打一顿。海县令知道后把桌子一拍:“还反了他了,马上派人过去,把他也吊起来打!”说完又加一句:“去打就是了,有什么事情我负责!”。本来就不待见你,竟敢逞威风,打不死你个兔崽子。胡公子被狠狠地扁了一顿,海县令做完打手还顺便干抢劫,连胡公子身边的随从带着的几千两银子也没收充了公。然后连人带信让手下差役送给胡宗宪,信的大意是:胡大人,记得您曾说过各州县都要厉行节约,接待过往官员不准铺張浪费。今我县接待一个人员時,他认为了招待过於简单,竟毒打服务人员,还敢自称是你儿子。您怎会有这样的儿子呢?一定是假冒的,如此恶劣,令人发指,为示惩戒,他的随身财物已被没收充公,现将此人送您那里去,请您发落。胡宗宪看完信后哭笑不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海瑞依然当县令,胡宗宪依然忙抗倭。这件事反映两个信息,一是海县令虽吃糙米饭穿破衣烂衫行事强直,但他不是个笨人,也很奸诈。二是胡总督是个品格比较高尚的人,否则胡大人要收拾他,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胡大人不是一个好父親,却是一个好总督。</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大人物是鄢懋卿,严党重要成员,時任左副都御史、两浙、两淮、長卢、河东盐运司盐政,尽掌天下利柄。他受皇帝委托巡视各地盐政,所到之处吃喝嫖赌无不涉猎。既做婊子,又立牌坊,四处通知说自己素来俭朴,各地接待不要铺張浪费厉行节约等等。就怎么一路晃悠来到浙江,准备由淳安路过。海县令不想接待也没钱接待,希望鄢大人能绕道走,毕竟人家是钦差,你设置路障不让他过去似乎也不行。思来想去,遂给鄢大人写了一信。信的开头把鄢大人狠狠地吹捧了一番如何如何清廉体恤,如何如何景仰大人。然后笔峰一转开始诉苦,说听到一些谣传各地接待如何如何奢华,淳安小县如何如何穷,万一……那不就得罪大人您了嘛。鄢大人看完信气得鼻子都歪了,但他毕竟也是个老江湖,派人一打听知道这哥们软硬不吃,连顶头上司胡宗宪也吃过他的亏,於是钦差大人一咬牙,绕道走了。海县令虽然赢了,却也埋下祸根,不是每个人都有胡宗宪那样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年过去,在海县令的治理下,淳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官吏们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可他们又惹不起海阎王,只能挨声叹气苦熬。不久,往日官吏愁雲密布的苦脸上,开始绽放憧憬的笑容。他们获知小道消息,海县令要高升了。果然,提升为嘉兴府通判,即刻上任。这下嘉兴地区轰动了:你们淳安县自己倒霉不算,竟然还要折腾上来。嘉兴府各级官员总动员,大家纷纷回家翻家谱,三姑六婆、七姐八姨、见过面的、点过头的统统去找,务必把海瑞阎王赶走。很快,海瑞就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弹劾(都察院鄢懋卿指使),后果很严重,海瑞失去通判职位,改任江西兴国知县。还算可以,没有被撤职查办。在这个世界上,有正直的人,自然就有欣赏正直的人。这次暗中保护海瑞的,就是当年那位福建学政,现任吏部侍郎朱衡同志。</p><p class="ql-block"> 在海瑞看来,兴国和淳安除了名字不同,没什么两样,该怎干还怎么干。这下轮到兴国的官吏们受苦了。但出人意料,在兴国这几年,海县令竟然没惹过事,想来还是这地方太穷,没什么大人物从这里经过,自然也就没什么是非了。</p><p class="ql-block"> 不到三年,海县令正专心致志地干活時,却突然接到调令,就任户部雲南司主事,地方官变京官,七品变六品,一切都莫名其妙。但地方变了,职务变了,人却没变,海瑞还是海瑞。在地方当县令就敢和总督对着干,照这模式,到了京城,如果不找皇帝麻烦,那就不是他海瑞了。</p> <p class="ql-block"> 於是乎,海主事写下了那封有名的《治安疏》,开始和嘉靖同志过不去了。主要内容如下:先批评嘉靖的科研工作:“陛下您修道炼丹为長生不老,但你听那位古代圣贤说过这套东西?又有那个道士没死?”,接着又批评施政管理上的失误:“您奢侈淫逸,大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上朝,也不办事(虽不上朝,还是理政的),导致朝政懈怠,法纪松驰,民不聊生。”,再批评私生活:“你听信馋言不见自己的儿子,不回后宫不理夫妻情谊(关你屁事),这是不对的。”,接着写下了可谓是千古名句的两句“点睛之笔”:其一“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其二“盖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说的直白一些,在你的英明领导下,老百姓都成穷光蛋了,他们早就不鸟你了。</p><p class="ql-block"> 上述《治安疏》又称天下第一疏,也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骂书。曾有人说过,骂人不难,骂好很难,而骂得能出书且还是暢销书,那就是难上加难。中国一百多年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李敖。如果把時间跨度增加四百年,那么海瑞同志必定能加入这个光荣行列。</p><p class="ql-block"> 嘉靖愤怒了,这不是一封奏疏,而是挑战书,是赤裸裸的挑衅。大吼道:“快派人去把他抓起来,别让这人跑了!”。这是真气急了,也不想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跑哪去?关键時刻,一个厚道人叫黄锦的侍从太监出场了,只说了一句话就扑灭了皇帝大人的熊熊怒火:“我听说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此前已买好棺材,估计是不会跑的”。</p><p class="ql-block"> 嘉靖不是笨人,听了黄锦的话后,他重新细看这份奏疏后,除了攻击斥责之外,他还看到了忠诚、尽责和正直。於是嘉靖皇帝发出感叹:“这人可算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纣王。”。能讲出这话,说他是昏君实在不靠谱。然后海瑞被关了起来,每天照吃照睡,没事人一样,心可真大啊。</p><p class="ql-block"> 嘉靖同志可是很要面子的人,当時理智了一下没杀海瑞,没过几天又想起这件事,又火了,又开始骂,还不解恨决定杀。这時徐阶首辅大人出面,轻轻几句话,保住了海主事。“皇上你上了海瑞的当了!”,嘉靖带着疑惑不解的神情看着徐阶,“我听说海瑞上书前已买好棺材,用心何其歹毒!”徐阶继续怱悠:“此人目的十分明确,只求激怒陛下,然后以死博名而已。皇上如果杀了他,就会正中他的圈套。”。嘉靖边听边点头,对,不能上他当,於是海瑞逃过一劫。死罪逃过,活罪难免,海瑞继续坐牢,不过对他来说,坐牢也算不上是啥坏事,反正家里牢里伙食差不多,还能省些饭钱。</p><p class="ql-block"> 一天,监獄看守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送到海瑞牢房,海瑞一看有鱼有肉,明白了,此乃断头饭。於是乎海猛人二话不说,拿起筷子三下五除二吃了个净光。然后两眼直勾勾地看着獄卒,意思是怎么还不动手?看守被他那找死的眼神看得发毛,便小心翼翼地对海瑞说:“海先生,您还不知道吧,皇上已经驾崩了,您很快就能出去了。”。在听到这句话后,海瑞呆了一会儿,突然大哭起来,然后开始吐。先吐这顿的,再吐上顿的,最后吐黄胆水。看守本想先送个人情给海大人,以后万一有什么事也有个照应,白瞎了,全吐了。</p><p class="ql-block"> 嘉靖活着時,海瑞骂他,是尽本分;嘉靖死了,海瑞哭他,也是尽本分。本分,本分而已。</p><p class="ql-block"> 哭是哭不死的,还得接着活,不出看守所料,海猛人很快就被释放了。几天后,他将再次出山接着折腾,折腾出更大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从牢里出来后,海瑞官复原职,很快就升为大理寺丞(正五品)。不久之后,当年不入流的小教谕竟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胡宗宪当年任浙江巡撫時也是这个职级),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级官员。海瑞能够飞黄腾达,全靠徐阶,在徐大人眼里海瑞是一个靠得住的清官,提拔他将来也许还有个指望。</p><p class="ql-block"> 隆庆三年,海瑞同志但任了新职一一应天巡撫,一个大大的肥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肥缺。管辖今天的上海、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无锡及安徽一部,这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光是赋税就占全国的一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富的地方,号称“金三角”的苏、锡、常就在其中。海瑞之所以能得到这个职务,自然也是徐阶同志暗中支持的结果,对此他心知肚明,他虽然直,却不傻。富缺也好,穷缺也罢,对海瑞同志来说都一样,工作一定要“入流”。</p><p class="ql-block"> 海巡撫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張榜公布,欢迎大家来告状,此外还特别注明免诉讼费。於是,一時间巡撫衙门人潮汹涌人声鼎沸,最多一天竟收到三千多張诉状。海巡撫嘁嘿咔嚓,全部断完,而结果大多是富人败诉。随着追究恶霸地主工作的深入,海瑞终於发现了应天地区最大的地主一一徐阶,而这時徐阶同志已光荣退休。面对这个救过自己命,数次重用提拔自己的大地主徐阶怎么办?好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於是乎,徐阶同志多占的土地全部退还没收,两个喜欢“收集”土地的儿子被充军,徐阶同志原想提拔海瑞今后能有个“指望”,这下全实现了。事实证明:海阎王脑袋里从来就没有“人情”二字,这位兄弟几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饭,近乎不食人间烟火,什么是人情?什么是欠?什么是还?统统不知道。遇上这种“一根筋”的人,神仙也没办法。</p> <p class="ql-block"> 隆庆四年,海瑞接到了朝廷新的调令,热火朝天地刚干了不到一年就要离开应天(南京),海先生岂是好惹的,这么走算怎么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骂人的奏疏。在海先生一生中,论知名度和闹事程度,这封奏疏可排序第二。而在奏疏中海阎王创造了新的经典骂语一一“举朝之上,皆妇人也”,此话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在古代骂对方是妇人,比骂祖宗十八代还狠。於是满朝哗然一片,这是除了他自己把所有的大臣官员都骂了,於是海瑞同志下课,回到了海南老家。 </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五年,已七十二岁的海瑞又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海先生是天字第一号职业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来到南京才发现进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人太多太挤进不了城去。海先生要来了,整个南京城士民工商全激动了,跑到城外占位置想一睹海先生风采,城门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南京兵部派出军隊开路,才把海大人迎进城来。海大人找到都察院才住下,被告知他老人家又升官了,南京吏部侍郎。据说此消息公布后,御史们一片欢呼雀跃,而吏部官员个个垂头丧气。高兴也好,丧气也罢,海先生暂時还顾不上收拾他们,因为他连家门都出不去。</p><p class="ql-block"> 自从到南京后,海先生家就被海粉们围得水泄不通,那架势堪比天皇巨星。有一位福建来的老兄,进门,看一眼海瑞,行个礼,然后揚長而去。只为此,行千里路,穿坏十多双鞋,其实这才是清廉正直者获得的最高奖赏。除此以外,海瑞同志还获得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一一门神。除前面的关羽、秦叔宝外,海瑞同志也光荣地加入门神行列,既能避邪,还可百病不侵。</p><p class="ql-block"> 由於工作努力,不久海瑞同志又高升了,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终於成为正二品(正部级)的高级官员。</p><p class="ql-block"> 海瑞同志一不留神创造了一个奇迹,未中进士只是举人出身的他,竟然官居二品;一天骂人整人三顿青菜豆腐四处惹祸的海猛人,竟然一路逍遥安然无恙地活到七十多岁,真是各人有各命,你说气人不,到哪儿说理去!</p> <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五年的一个冬天,海瑞同志,别号海阎王、海青天折腾了一辈子,终於死了,享年73岁。他没有儿子,妻女早他先去,寒风呼啸中,生命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他对老仆人说出了人生最后一句话:“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这可算作是他的遗言。这句话的由来是当年没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高官送数量不多的柴火钱。而在他死前一天,兵部送来的柴火钱经其本人测量,多出六钱银子。看到这里,心中一阵感动鼻腔发酸……想说点什么,却无语了。</p><p class="ql-block"> 海瑞死后,他的好友王用汲为他收尸办丧事,寻遍住处只找到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家里只有几口装破衣服的破箱子。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朝廷大员,这就是他的全部家产。</p><p class="ql-block"> 海瑞死后,南京全城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自发为他悼念号啕大哭,出殡時送葬隊伍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p><p class="ql-block"> 有人评价海瑞:他所做的事情,如果说都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对的,应该说他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从始至终,他只是一个榜样和一件好用的工具而已。我认为,褒贬臧否已无任何意义,海瑞生前死后人民群众对他的态度已说明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但不得不说,海瑞确实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这一点,万历皇帝比張居正要聪明的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海瑞只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也行,但绝对不能用。</p><p class="ql-block"> 海瑞虽然看到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他并没有真正看懂,也不具备实践“知行合一”的真正能力。海瑞先生的能量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待久了,不被烧死至少也是个残废,只适合撑撑门面。</p> <p class="ql-block"> 李時珍,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p><p class="ql-block"> 李時珍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親是当地名医,家里也有钱,家境还是十分优裕的。但那年头四书五经才是正道,医学算是杂学,医生算是杂人,没有社会地地位。因此他的父親千叮咛万嘱咐,将来千万不要从医。</p><p class="ql-block"> 李時珍十分听话,也曾考取了秀才功名,也曾三次参加乡试,却总是考不上。二十多岁時他还染上一种极为难治的肺病,百般折腾,总算保住一条命。於是不久之后,他对父親说:“我不考了,将医术教我吧。”父親想了想,点头同意了,从此,李時珍同学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虽说读书差点,但摆弄药材,李時珍同志还是很有点能耐的。随着年龄增長,他见过的怪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越来越高,名气也渐渐大起来了。但李時珍同志明显不具备现代观念,他给穷人看病,竟敢不收医疗费,竟敢热情问诊嘘寒问暖,竟敢免除所有检验费、治疗费,实在是“罪大恶极”。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只求救人,积蓄越来越少,名声越来越大。於是嘉靖三十年,有人找到他,非常客气地把李時珍同志请到楚王府,希望他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能吃饱饭,还有无数的医书和药材资源,李時诊不傻,他答应了。在楚王府,李時珍干得很不错,治好了很多人,被称为神医,名震天下。</p> <p class="ql-block"> 李時珍同志的大名终於传到嘉靖帝耳朵里,他便告诉楚王,你另找一个医生,把这个给我吧。就这样,李時珍进入太医院,并见到了大明帝国最高级的病患嘉靖皇帝。进太医院,他是很高兴的,能做太医,也是很牛逼的,但没过多久,李時珍就想走了。想走的原因,是他自己感到实在力不从心,倒不是嘉靖患有什么疑难杂症,而是嘉靖没病找病,每天嗑药,美其名曰金丹。日复一日吃重金属,算是有机化学,隔行如隔山,李時珍也没研究过化学,实在爱莫能助。太医院别的没有,医书和药材却是不缺,於是嘉靖接着嗑他的药,李時珍接着研究他的医学。直到有一天,李時珍认为自己在这里已学不到更多东西了,便离开这个他曾无限向往的地方,又回到了民间。这一年他三十五岁。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看过最富的天子,住过寒酸的茅舍,也走过金銮大殿,人世间的富贵、疾苦,他已了然於胸。忆往昔,他心情此起彼伏,望未来,他凌云壮志末酬,於是李時珍决定写一本书,囊括所有植物药材及正确使用的书。</p> <p class="ql-block"> 从决定写书的那一天起,李時诊便开始另一种生活一一奇特而艰苦的生活。他从名医变成流浪汉,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足迹踏遍全国十三省。无论名山大川,还是悬崖峭壁,凡有药材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踪影。为了弄清药物疗效,他親自品尝各种植物,好几次差点中毒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 历经二十六年,走遍全国各地,尝遍无数植物,查遍世上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一一《本草纲目》,该书十六部,五十余卷,记载药物一千九百多种,详细记载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济一万一千多则。</p><p class="ql-block"> 李時珍於万历二十一年去世,時年75岁。可惜他没有看到此书出版,他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并迅速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几十年后又传入欧洲、北美,并被翻泽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而李時珍同志成为被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李時珍不会知道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他也没有读过1948年《日内瓦宣言》,但他做到并超越了这些。以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的生命,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救死扶伤”的伟大医学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