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遗伴高厦,“后巷”好涂鸦——大马都城吉隆坡散记

桴于网

<p class="ql-block">  但凡游览一个地方,每每要做点功课。</p><p class="ql-block"> 我的功课习惯上有三部分:一是把有关目的地的认知印象在脑子里过一遍;二是搜集目的地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如果“一、二”完成后结果庞杂那就加上“三”,三则是形成几个关键词装在脑子里,怕忘的话就敲几个字存在手机里。</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份我去了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行前上述的功夫都做了,带上飞机的关键词是:1亚洲四小虎、2双子塔、3世界第二高楼、4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多族共处、5英联邦成员、6联邦制、7、伊斯兰国教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些概念之外,什么马来半岛南洋群岛的热带水果啦,什么临近赤道的热带风光啦,林林总总的画面也装了一脑子。这些都是我的按图索骥之图。</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讲到了旅行的两个小乐趣:一是按图索骥找到了与“图”差别不大的“骥”,这证明了自己“图”的可靠性,这足可以骄傲一把,甚至可以吹个小牛🐮😃。二是“骥”与“图”大相径庭,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意外之喜,更可以吹,吹个大牛🐮🐮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我这次的吉隆坡行找到了乐趣一,即看到了或感受到了如“图”之“骥”。有了“一”当然就不会有“二”,但我却收获了以前没想到的乐趣“三”。我的“三”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有意思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谁和谁的关系呢?我在题目中有概括了:文遗(文化遗产)与高楼(新兴城市),后巷(相当于华夏的胡同里弄)与涂鸦(可代表民生与市民文化)。题目中说到的这些要素往往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处理不好一是难看没品味,二是造成浪费不方便生活,三是可能带来官民矛盾或族群冲突。</p><p class="ql-block"> 乐趣一与乐趣二都可以吹牛,我得到的这个“三”我把它认真地写成一篇游记,当不枉此行?试试看吧!</p> <p class="ql-block">  那就先说说我眼中的吉隆坡高楼与旧城文化遗产的关系吧。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吉隆坡的高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因为它有世界第二高楼摩迪卡118。我知道第一高楼迪拜的哈利法塔高达828米,它以大海为背景,傲然挺立于大海与现代城市迪拜之间;我还见过上海的东方之珠屹立于黄浦江;广州的小蛮腰在珠江秀身段。于是就留下了印象,地标性建筑一定要有广阔的背景,不然就显不出它的高大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摩迪卡118不同,它以678.9的高度混迹于老城的新老建筑之中,感觉不是鹤立鸡群,而是一个高大的后生长成了个子,但它还是吉隆坡家里的孩子,没有一点违和另类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  到吉隆坡的第一天我曾经让出租车司机把车子开到摩迪卡118近处,结果我看到的是高楼下裙楼的脚手架还没有拆除,周围没有大海,也没有宽阔的广场……</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在吉隆坡的城里转,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摩迪卡118的身影。我觉得我得转变思路了,在这里不可能看到高大上的摩迪卡,而是要看邻家的傻大个子——它虽然是世界第二,却总要与发小厮混,甚至在爷爷奶奶的怀里撒娇😃😂</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图,是摩迪卡与一百一十多年历史的老火车站的合影。老火车站是马来西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亚洲为背景,它也算是现代化最初的历史遗留了吧!</p> <p class="ql-block">  还是想拍一张“摩迪卡傻小子”独处的靓照,两天来找不到角度。下面两图算是最接近标准像的,但还是能看出它像一个刚断奶的孩子,周围总有至亲的身影;即便是婆娑的椰子树陪伴,我还觉得是爹娘把它托付给了近亲😜</p> <p class="ql-block">  老汽车站与后巷(旧街巷)街道逼仄,但抬头仍能看到它高出其它建筑半个身子。我想起中国的成语“抬头不见低头见”来,但觉得用在这里已经偏离了本意——成语的本意是形容人处于共同的生活圈子,用在这个傻大个身上则是显示它的高度。想想也是,半个泰山的高楼就放在老城区,想不见都难!</p> <p class="ql-block">  终于找到一块绿地可以欺负一下傻小子摩迪卡了:绿地中有不少高大的景观椰子树,以椰树为近景高楼为远景,就在视觉上把高楼比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得意回到酒店已经是黑天,拉开窗帘没料想傻小子又探头探脑地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给摩迪卡118开玩笑用了不少笔墨了,其实我就是想突出我在吉隆坡长的一个见识或者说得到的一个开悟:老城与新城未必要泾渭分明;高大的地标建筑与破旧的老建筑也不是水火不容;甚至时髦建筑也可以比肩牵手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这样做得好处显而易见——以摩迪卡为背景,城区的每一个景点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特别是火车站、居民楼、还有那些狭窄的后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里说这话也仅仅是说说而已,明白了那就说说罢了,罢了!😄😜</p> <p class="ql-block">  让傻小子一边歇着凉快去,我现在想去看看“泼猴”们的涂鸦。</p><p class="ql-block"> 涂鸦最出名的城市是巴黎,那不勒斯后来居上,让人想不到的是远在东方的吉隆坡竟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吉隆坡的涂鸦是风格多样——既有随机随意的涂,更有大型的涂鸦风格的室外绘画创作。唐人街有个叫“鬼仔巷”的网红打卡地,更是把涂鸦用作了烘托地域气氛上。</p><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图,我把它当做随机的涂鸦。由于有作者自称“爱涂鸦的泼猴”,我就把涂鸦都当成“泼猴”们的作品了。</p><p class="ql-block"> 涂鸦最多的地方就是“后巷”。</p> <p class="ql-block">  在吉隆坡,涂鸦绝不仅仅是“泼猴”在建筑上随意画出的丑小鸭,它可以占据沿街的一整面墙,可以画满民宅的的整座楼。其中好大的比例是严格认真的街头绘画。</p><p class="ql-block"> 显然这种绘画已经纳入吉隆坡市政建设的一部分,是官民合力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见识泼猴作品的当日我发美篇的“说说”说涂鸦,有美友朱大姐留言说:“这些画水平很高,是用心画的。谢谢分享”。大姐的话让我更生敬意,这不我要在游记中再拿来说说。</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幅画是不是有日本动漫的味道。太平洋战争四年,马来西亚沦为日本占领区,过去80年了,在现在的吉隆坡画这种画显然不会被骂作“马奸”;也不会被人喷为“哈日”,因为吉隆坡的大街上,欧美中日印度阿拉伯等各个重要文明区的影响都能看到。对世界文明的开放心态使得吉隆坡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图一看就知道是唐人街。吉隆坡的唐人街南洋味道浓郁,名字叫“茨厂街”。茨厂街里有商业大棚,与二十年前遍布中国的市场一个模样,但市场边上的关帝庙就不一样了,它既供奉财神,还是广肇会馆。这与我在马六甲看到的是一个模式,显然这是南阳风味的关公庙了。</p> <p class="ql-block">  进了这样的杂货铺,我有了跨越八千里、穿越三十年的感觉。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最早下海的成功人士是不是常常坐镇这样的店家?😳</p><p class="ql-block"> 真搞不清是内陆的后起之秀学的南洋华人,还是南洋商贩回故土取到的商经?抑或是这种经营模式基于海内外华人的深层基因,一有市场自然就要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好像是下面第二家,当我用手机拍照时还被店家婉拒了,好在留下这么一张。</p> <p class="ql-block">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曾经占比大马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近半个世纪,随着华人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繁荣,大马华人移民不断,再加之华人生育率低于马来人,所以现在的华人占比仅仅是百分之二十二。人少了,市场自然是冷清了;但关帝庙的香火不断,庙旁高不过三尺的土地庙也有成把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与中国城毗邻的“鬼仔巷”颇有南洋文化韵味,一看就有满满的中国元素,但这些中国元素是已经逝去近百年的“广味”、“海味”、“港味”,现在已经沉淀为大马的南洋风。其实,在大马也不过是作为文化符号展出,说明“鬼仔巷”的暧昧或曾经的暧昧。</p> <p class="ql-block">  后街巷子深,鬼仔巷更幽。鬼仔巷还叫花酒巷,花酒这个词略等于过去的卖春和买春。</p><p class="ql-block"> 当然,吉隆坡市政当局做了这么多渲染并非仍然做寻花问柳的生意,而是在于突出曾经的历史文化。你看那斑驳的墙上有歪斜的门,门上还有汉字“请入”;谁要是真推门,那他不是花痴,就是傻帽了😂</p> <p class="ql-block">  作为前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现在的英联邦成员国,马来西亚吉隆坡最常见的外国元素还是英国的遗产。阿都沙末楼就是最典型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苏丹阿都沙末楼建于1897年,位于吉隆坡独立广场边的显著位置。最初此建筑是殖民当局的行政中心,现在成为吉隆坡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此楼庄重的外观具有吸引力,马来西亚联邦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也都曾经在此楼办公。尽管房子的主人不断更换,但还完整的保留了殖民时期的旧貌,现在的阿都沙末楼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了。它的广场一面,我看到有身着伊斯兰罩衫的马来妇人悠闲的散步交谈,她们把阿都沙末楼完全当做背景不看一眼,说明她们不是游客而是吉隆坡的市民。</p><p class="ql-block">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心生感叹:此伊斯兰非彼伊斯兰!彼伊斯兰是何方神圣呢?看官你自然晓得😃</p><p class="ql-block"> 现在写这段文字我又想到:任何一部圣人的著作都有无数信众,而信众读书后的作为却是南辕北辙。我们知道的圣人著作包括圣经、可兰经、四书五经、佛经、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而有经的地方就有离经叛道,就有拉大旗作虎皮;教化之地往往血流成河!</p> <p class="ql-block">  在殖民时代的司法大楼的阴凉处,我拍建筑时拍得一组照片,我把它们叫做《吉隆坡妇人的约会》。两位穿着考究的马来妇人隔着好远就打招呼;然后走近问候攀谈,攀谈时手里还拿着联系用的手机;攀谈片刻便结伴朝着独立广场的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 此时彼时我都想起在马来西亚的九天时间,到处都看到有女人在工作——服务行业有、警察也有、航空公司更多。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用刻板的印象看待伊斯兰,就像是民国后缠小脚的天朝女人很快就兴起天足,没办法了也得捯饬成“解放脚”不是?</p> <p class="ql-block">  下面从楼的正面与背对独立广场的一面再看一下阿都沙末楼。它似乎与广场上的现代建筑站在两极。现代建筑最抢眼的是国旗旗杆,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旗杆。</p><p class="ql-block"> 我去的时候是八月中旬,距离八月三十一号大马国庆日还有半月,公共建筑物已经开始悬挂国旗了。</p> <p class="ql-block">  说到最高的国旗旗杆,我想说说我感觉到的一种“发展中现象”,那就是追求“最”,我们这里有一个词叫做“弯道超车”,也表现了这种心态。</p><p class="ql-block"> 马来西亚人均GDP一万三千美元,与咱这里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它是东亚小虎,咱们是东方巨龙,老想争第一的心态大概都能相互理解。</p><p class="ql-block"> 吉隆坡匆匆三日,看到了世界第二的摩迪卡118;世界第一的旗杆;还看到早就闻名遐迩的石油双子塔。</p><p class="ql-block"> 双子塔高452米,曾经获得了世界第一高楼的骄傲,现在仍然是世界最高双子塔。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双子塔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与摩迪卡118一样没有宽阔的广场衬托;在塔下观赏得仰着脖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边我说过,看摩迪卡像看邻家大个傻小子,它位于老城区怎么看都有亲切感。而双子塔位于闹市路口,引颈仰望觉得有压迫感。晚上它打出蓝色的灯光,觉得像极了一座超级化工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样说有点不敬了。没办法,我的游记只能记我看到的和我想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说到吉隆坡的世界之最,还要提到一处——吉隆坡塔。它虽然是世界第五,但也有421米的高度;与其它“高佬”一样,吉隆坡塔也是与混迹于各色楼房之中。除了高之外,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倒是下面这座以国旗为外装饰图案的楼房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座“国旗楼”肯定与世界之最无缘。</p> <p class="ql-block">  刚才看到的吉隆坡的“世界之最”有一个共性,就是“混迹”。在老城它就混迹于后巷的斑驳老屋,在繁华闹市它就势压群楼。但在去马六甲的路上,在吉隆坡市郊看到了例外。</p><p class="ql-block"> 例外是远郊的粉红清真寺与首相府。前者是旅游界的新晋网红,后者也是游客捧红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处新建筑一点也不“混迹”。它们携手矗立,前有宽阔的广场,后有妩媚的人工湖。它们的世界排名没有查到,但感觉广场很大很大;人工湖除了妩媚,还有些落寞,可能与它远离市区有关。</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布局,是发展中的优势,还是发展中的瑕疵?</p><p class="ql-block"> 作为游客不宜想太多,拍下照片来,留下印象来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吉隆坡火车总站。它建成于1910年,是摩尔式与哥特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建筑规模目测很大,与中国内地的老火车站比较也绝对是大站。为了适应现代电气化火车运营的需要,据说站里站外都进行了改造。但从天桥与广场上看外观,俨然是一座气派的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我多呆了一会,是要向这处仍在发挥作用的历史文化遗存致敬!😍</p> <p class="ql-block">  看饱了楼就饿了肚子,在吉隆坡解决吃饭问题不是难事。大城往往都有市井气浓郁的街巷,在那里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烟火气。在吉隆坡坐出租车,听司机师傅说“好吃的馆子没空调,凉快的馆子不好吃”,觉得话粗理不糙。于是找到了夜市大排档;按这个思路又找了便宜货一条街——茨厂街的百货大棚。</p> <p class="ql-block">  饭不贵,80马币(120人民币)一家三口有菜有海鲜有饮料。只是人多光顾了看热闹享受国际集市的气氛了,吃饱了也忘了什么味道了;现在更是忘了吃的是中餐,马来饭还是西餐。</p><p class="ql-block">说句上不了台面的话,我不管到哪里吃饭,一般吃不出地域特色来,美食游似乎与我无缘😋</p> <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想起一个重要的特色景点——印度庙。印度庙位于茨厂街边上,也属于后巷老城区。它的规模与中国城关公庙差不多,进出的以印度人为多。印度人在马来西亚的比例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但任然顽强保留了他们的文化与信仰。印度庙显然是保护其文化的重要“堡垒”。</p> <p class="ql-block">  除了好奇原汁原味的印度教神祇,我更关心进出庙宇的印度人。他们来这里俨然是到了家里,除了祭拜与神沟通之外,还看到席地而坐在大厅休息的妇女。</p><p class="ql-block"> 有个问题不清楚,印度人在人种学上属于白色雅利安人,为什么其神祇大多是黑色?</p> <p class="ql-block">  门外的黑乌鸦似乎知道这事,但它就是不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