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去西窑岗村查阅《郝氏家谱》时偶然发现村地里有许多类似坟墓的大土堆,却又不像墓,当地村民告诉我是二十多年前采矿留下的矿渣石,来西窑岗村无数次真是我孤陋寡闻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用手机百度"东姚西窑岗村的来历″时,搜索结果让我大失所望!百度原文是:</p><p class="ql-block"> 东姚西窑岗村的来历与其历史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相关资料,西窑岗村在解放战争期间被选作为军粮储备地。1946年,为满足解放战争的需求,东姚区政府在西窑岗村秘密挖掘了多个土窑,用于存储粮食以支持前线。这些土窑隐藏在农田之中,选择了地形隐蔽的高土岸跟,以便安全存储。西窑岗村的土层雄厚,土质优良,适合挖掘土窑。村中的青壮年民兵承担了挖掘任务,昼夜轮班作业,并在土窑挖掘完成后,用苇席衬壁铺底。周边多个村庄的居民将公粮带到此地,由民兵负责运输和封存。这些粮食最终被送往前线,支持了解放战争。这些储存粮食的土窑被称为“解放窑”,在全国解放后,部分土窑被改作他用,但仍有3孔窑保存完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西窑岗村的来历不仅体现了其在地理上的隐蔽优势,也展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后勤保障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看后心情无法形容,这百度内容写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就是有点太假牵强了。《重修林县志》里东姚区辖一百二十七村,縣東南面积一千四百三十方里。当年这一百二十七村分别是:東姚村、馬兒平、韓莊、南莊、北巷口、辛莊、任家屯、上莊村、山子西、小南溝、辛村、井溝村、東溝村、東坡村、南岡村、大南溝、小南溝、東山村、潭家村、鄧家村、西峪村、白家村、李家湾、小嶺村、韓兒廠、李家厰、河西村、梨園村、西北泉、洞上村、老里溝、西良村、下莊村、西窑罔、秦家坡、付家東溝、上土門、下土門、崔衔村、圪倒村、池坡村、棋梧村、井西溝、西門嶺、王家荘、南溝村、狼池村、西岡村、南罔后、羅棬村、北峪村、嶺西村、北马巷、南莊、南马巷、俞湾村、李家西坡、千家罔、侯家窑、南廟村、斗峪溝、桃河村、雷街村、李家窑、劉家辿、河西村、連家村、小辛莊、付家峪、王家窑、鳳落店、馬家莊、郝家莊、興泉村、南辛莊、柳树溝、九曲佗、楤树岸、赵家溝、郭家溝、大莊村、南罔村、荒河口、南窑村、安家峪、丁家莊、水石交、馮舉溝、青河峪、黄背溝、碓臼溝、河頭村、口上村、下河村、刁弓岩、碓臼嶺、高兆峪、水磑村、鄉磑村、黄華营、将軍墓、土圈村、黄崖底、寺北惱、陳蒼溝、芬草峪、小東溝、白象井、北坡村、西齊街、丁家溝、洪河村、施家溝、黄路坡、董霸村、長蛇村、石大溝、马安山、天井溝、寨子交、李門歌、后窑村、早陽罔、趙老坡、馬踏井、石板村、小翠惱。</p><p class="ql-block"> 《重修林县志》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始编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付梓刊印,采万历、康熙、乾隆、咸丰四本县志,博考群书,重加编辑,又新增咸丰至民国七十余年,分十八卷,约三十万言,总编纂李见荃。从《重修林县志》里我们可以看到东姚区里早已有西窑罔村,至于西窑岗村的来历看了许多文章里都没有给一个准确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关于东姚镇来源最早碑文来历,我们可参阅白云山和兴国寺里的一些碑文。时龙集正德玖年(1514年)《启建地藏宝殿之记》碑文中记载:切以林邑东南四十五里许,乃有山名七佛宝山。其山绝顶,诸山之中、翠境风峦、清凉幽静、圣贤显现。前朝姚国之基,累朝未载……此通碑文里只提到了"前朝姚国之基″6个字!</p><p class="ql-block"> 谁也不知道在正德玖年(1514年)之前东姚镇叫什么?看当年东姚辖127个村就有6个带窑的村庄:南窑、西窑岗、后窑村、侯家窑、李家窑、王家窑,有没有可能当时叫东窑呢?姚苌到东窑筑基之后才改为东姚,称为姚君!</p><p class="ql-block"> 至于东姚是否当年叫东窑,这个并不重要!而是发现《郝氏家谱》里介绍:郝家山则西村在郝氏迁徒以来叫山子西村,兴国寺有碑文记载。该村因在北巷口孤山,也叫凤凰山,故因此而得名,郝氏迁此后改为郝家山则西村。为什么当年山则西村非要以孤山为参照物呢?可见当年孤山文王庙在东姚镇是多么地出名,这也不难解释那个孤山西边的永定桥(赵川桥)还有那个西窑岗村的孝子碑了,桥依山出名,碑依山更出名! </p><p class="ql-block"> 那么西窑岗村当年有没有也有因孤山而得名呢?西窑岗村在孤山的西北面,当年没有采矿之前是高高的山岗,山岗上布满了数不清的矿窑,而因此得名为西窑岗!从今天西窑岗村东现遗留的矿渣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采矿之前的场景,也只有这里的村民清楚地记得!</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有了个大胆地想法:为什么韩庄、西窑岗、合二厂、李家厂这几个村都有铁矿,而且他们这几个村是从南到北的一直铁矿脉带,而伴随这条矿脉带的是东姚镇的一条洹河支流,水量丰富的原因分析:一是东姚地区多为火山岩丘陵山地,火山岩风化层微量元素等丰富,林木生长茂盛,雨水易蓄积;二是东姚火山岩盆地火山岩裂隙特发育,雨水等地表水易于入渗储存。</p><p class="ql-block"> 东姚镇有二条洹河支流,一条是自芬草峪一一北坡一一洪河一一黄蟒峪一一黄路坡一一清水池。另一条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这条洹河支流从南窑一一韩庄一一东姚一一马平一一伯文一一西窑岗一一李家湾一一合二厂一</p><p class="ql-block">一老里沟一一李家厂一一卸甲平。流经的桥梁有:白云山下兴国寺的佛顺桥一一韩庄桥一一马平普济桥一一伯文桥一一西窑岗永定桥(赵川桥)一一西窑岗通兴桥一一李家湾3个桥一一合二厂牟珠河一一老里沟2个桥一一李家厂桥一一卸甲平洹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兴国寺》碑文记载:"古相林邑東五十里許,村曰姚,姚之南有寺曰與國,山神廟在其束廟下甘泉出焉……”,这个甘泉当年乾隆皇帝赞曰:"数山只数白云山,数泉只数白甘泉”。兴国寺佛顺桥建于大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歲次乙酉六月廿日。马平普济桥有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歲次甲寅十一月丙子所修碑文,和皇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成次戍寅孟冬所修碑文。永定桥(赵川桥)有大清道光十二年(1886年)重修碑文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岁次甲戍冬季中旬重修碑文。想看更多详细碑文内容看我【东姚民间文艺413期】《东姚第一桥到底是哪座桥?》里的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东姚这些有历史记载碑文的桥不仅仅是东姚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当年见证洹河流域的真正历史证据!</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是仅仅简单的巧合和篡改文字吸人眼球吗?东姚过去有农谚:“牟珠河,乳汁甘而美,润物飘香来,不为早涝愁,幸福花儿代代开!“这不由使我想起昨天我看的《郝氏家谱》里记载的东姚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雨连降四十天,谷子多在田间即出芽霉烂,秋粮大减产。从这年起,各地地下水位增高,兴国寺南大井,李家湾大井,井水向外自涌。我村南北两河清水长流,村民下地生产,都赤脚淌水。南大旱泉水断流,两河枯干。</p><p class="ql-block">河自孤脑山以下,西峪、白家村及我村洪崖河西河沟、东坡边、东水口处泉水涌出,直至三叉河汇入洹河上游。北河上到谭家村、邓家村、小南沟、上庄的沟沟坎坎,都有泉水涌出,下流到三叉河与南河汇合后流入洹河。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年,五年内,到处泉水涌出。明国三十一年,天大早泉水断流,两河枯干!</p><p class="ql-block"> 《郝氏家谱》所记此事再一次印证了我多年猜测的正确,只不过有历史记载的书籍查之太少,百度更是可笑,真正想要彻底了解东姚镇的风土人情、文化典故,必须去探寻东姚每个姓氏的家谱,这些家谱里面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文化发现,至此已研究完洪河村刘姓、东沟村赵姓、伯文村郝姓,希望在我有生的年里能彻底研讨完东镇的各个姓氏家谱,这是件艰巨而又没有薪水的义务工作,你会坚持下去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